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398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5: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包括具有绳轮的曳引机、承重梁、主绳缆、轿厢、对重、轿厢侧返回滑轮和配重侧返回滑轮。主绳缆中,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绳缆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绳缆端部固定于承重梁。承重梁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轿厢与井道的壁面之间。曳引机固定于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顶面部,配重侧返回滑轮设置在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底面部。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在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井道中升降移动的轿厢的电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梯包括轿厢、对重、挂在设置于轿厢和对重的滑轮上的主绳缆和卷绕该主绳缆的曳引机。另外,已知将主绳缆在轿厢和对重上挂设2次的4:1绳索挂设方式的电梯。作为现有的4:1绳索挂设方式的电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专利文献1中,驱动单元和第一偏转滚轮配置于载置部。进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第一线缆固定点和第二线缆固定点配置于载置部。另外,作为现有的4:1绳索挂设方式的电梯的其他例子,例如有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结构。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轿厢侧返回滑轮装置和对重侧返回滑轮装置。而且,记载了主索体的从第一轿厢悬吊滑轮装置向第一端部延伸的部分和主索体的从第二轿厢悬吊滑轮装置向驱动绳轮延伸的部分,在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轿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3490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3/06430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中,曳引机在轿厢的升降方向的上方伸出地配置。因此,不能使轿厢升降移动至曳引机的附近,维护作业和部件的更换作业非常繁琐。而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表示配重侧返回滑轮的第一偏转滚轮设置在与曳引机相同的高度。因此,为了进行维护作业或部件的更换作业,需要使第一偏转滚轮与曳引机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结果,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存在支承曳引机和第一偏转滚轮的载置部的长度变长、并且井道的尺寸增大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点,提供能够抑制井道的尺寸增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和部件的更换作业的电梯。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电梯包括具有绳轮的曳引机、承重梁、主绳缆、轿厢、对重、轿厢侧返回滑轮和配重侧返回滑轮。承重梁支承曳引机。主绳缆被卷绕在绳轮上。另外,主绳缆中,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绳缆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绳缆端部固定于承重梁。轿厢具有挂设主绳缆的多个轿厢侧滑轮,在井道中升降移动。对重具有挂设主绳缆的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轿厢侧返回滑轮隔着轿厢设置在与承重梁相反的一侧,挂设主绳缆。配重侧返回滑轮设置于承重梁,挂设在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上挂设的主绳缆。承重梁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轿厢与井道的壁面之间。曳引机固定在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顶面部,配重侧返回滑轮设置在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底面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梯,能够抑制井道的尺寸增大、并且容易地进行维护检查作业和部件的更换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例的电梯中的对重侧的结构的侧面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例的电梯和轿厢侧的结构的侧面图。图4是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于实施方式例的电梯,参考图1~图4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各图中共同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1.电梯的结构例首先,对于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参考图1~图4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例的电梯中的对重侧的结构的侧面图。图3是表示本例的电梯中的轿厢侧的结构的侧面图。另外,图4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平面图。图1所示的电梯1是轿厢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一条井道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另外,图1所示的电梯1是4:1绳索挂设方式的电梯。如图1和图2所示,电梯1包括搭载人或货物的轿厢120、对重140、主绳缆130、轿厢侧返回滑轮13、配重侧返回滑轮14和曳引机100。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电梯1具有在井道110的顶部设置的承重梁150、2个轿厢侧导轨160A、160B和2个配重侧导轨170A、170B。[轿厢]轿厢120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4所示,在轿厢120的一面设置有开口部。在轿厢120设置有将开口部可开闭地封闭的轿厢侧门121。另外,轿厢120的轿厢侧门121与设置于建筑结构物的出入口201相对。在出入口201可开闭地安装有建筑侧门202。此处,设与轿厢120的升降方向正交、并且与轿厢侧门121和建筑侧门202相对的方向也正交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另外,设与轿厢120的升降方向正交、并且与第一方向X也正交的方向、即平行于轿厢侧门121和建筑侧门202相对的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另外,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配置有轿厢侧导轨160A、160B。此处,设将2个轿厢侧导轨160A、160B沿着第一方向X连结的线为引导线160C。如图2和图3所示,轿厢侧导轨160A、160B在井道110内沿着升降方向立起地设置。轿厢120被轿厢侧导轨160A、160B可滑动地支承。而且,轿厢120A沿着轿厢侧导轨160A、160B在升降方向上移动。如图3所示,在轿厢120的升降方向的上部,设置有作业框架123。另外,在轿厢120的升降方向的下部,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一轿厢侧滑轮15、第二轿厢侧滑轮16、第三轿厢侧滑轮17、第四轿厢侧滑轮18。第一轿厢侧滑轮15、第二轿厢侧滑轮16、第三轿厢侧滑轮17和第四轿厢侧滑轮18的轴方向配置为与第二方向Y平行。第一轿厢侧滑轮15和第三轿厢侧滑轮17配置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第二轿厢侧滑轮16和第四轿厢侧滑轮18配置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第一轿厢侧滑轮15与第三轿厢侧滑轮17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第二轿厢侧滑轮16与第四轿厢侧滑轮18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进而,第一轿厢侧滑轮15与第二轿厢侧滑轮16将轿厢120夹在中间地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三轿厢侧滑轮17与第四轿厢侧滑轮18将轿厢120夹在中间地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一轿厢侧滑轮15和第二轿厢侧滑轮16到引导线160C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t1、与第三轿厢侧滑轮17和第三轿厢侧滑轮18到引导线160C的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t2,被设定为相同长度。由此,能够用2个轿厢侧导轨160A、160B和第一轿厢侧滑轮15、第二轿厢侧滑轮16、第三轿厢侧滑轮17和第四轿厢侧滑轮18,均衡地支承轿厢120。另外,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配置有承重梁150,在轿厢120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配置有轿厢侧返回滑轮13。承重梁150和轿厢侧返回滑轮13设置在井道110的升降方向的顶部。轿厢侧返回滑轮13在井道110的顶部配置在轿厢120与井道110的壁面111之间。轿厢侧返回滑轮13在升降方向的上方,配置在第二轿厢侧滑轮16与第四轿厢侧滑轮18之间。另外,轿厢侧返回滑轮13的轴方向配置为与第一方向X平行。[承重梁]承重梁150在井道110的顶部配置在轿厢120与井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n具有绳轮的曳引机;/n支承所述曳引机的承重梁;/n主绳缆,其卷绕于所述绳轮,且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绳缆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绳缆端部固定于所述承重梁;/n轿厢,其具有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的多个轿厢侧滑轮,能够在井道中升降移动;/n对重,其具有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的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n轿厢侧返回滑轮,其隔着所述轿厢地设置在与所述承重梁相反的一侧,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和/n配重侧返回滑轮,其设置于所述承重梁,用于挂设在所述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挂设的主绳缆,/n所述承重梁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轿厢与所述井道的壁面之间,/n所述曳引机固定在所述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顶面部,/n所述配重侧返回滑轮设置在所述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底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绳轮的曳引机;
支承所述曳引机的承重梁;
主绳缆,其卷绕于所述绳轮,且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绳缆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绳缆端部固定于所述承重梁;
轿厢,其具有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的多个轿厢侧滑轮,能够在井道中升降移动;
对重,其具有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的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
轿厢侧返回滑轮,其隔着所述轿厢地设置在与所述承重梁相反的一侧,用于挂设所述主绳缆;和
配重侧返回滑轮,其设置于所述承重梁,用于挂设在所述第一配重侧滑轮和第二配重侧滑轮挂设的主绳缆,
所述承重梁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轿厢与所述井道的壁面之间,
所述曳引机固定在所述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顶面部,
所述配重侧返回滑轮设置在所述承重梁的升降方向的底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轿厢的升降方向正交、且与轿厢侧门与建筑结构物的建筑侧门相对的方向也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升降方向均正交的第二方向上,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山泰裕西野克典中山彻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