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闭塞制式下货运车站接发车能力的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大型货运车站接发车能力的分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移动闭塞制式下货运车站接发车能力的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移动闭塞制式是指不需要将区间分成固定的若干闭塞分区,而是在两列车间自动地调整运行间隔,使之经常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大大地提高区段的通过能力。移动闭塞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具有车地间双向安全数据通信,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传输手段,实时地或定时地进行列车与地面间的双向通信联络,使得后续列车可以及时了解前方列车运行实际间隔距离,后续列车通过计算即可给出最佳制动曲线,既提高了区间通行能力,又减少了频繁减速制动操作,改善了旅客乘车舒适度,由于车地间通信信息量的加大,地面可以实时地向车载信号设备传递列车运行前方线路障碍物和限速情况,指导列车按线路限制条件运行,提高了列车运行安全性。线路通过能力(包括接发车能力)是指该铁路线,在采用一定类型的机车车辆和行车组织方法的条件下,根据其现有的固定设备(包括区间、车站、机务段、给水设备、供电设备等),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闭塞制式下货运站接发车能力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A.基于线路基础设施建立双点拓扑模型,对列车动力学及移动闭塞控车模型进行建模,同时基于能力相关的信号系统时间参数建立数据库;/nB.寻找瓶颈串行进路节点SRN所在的进路组合,即形成最大追踪间隔的最不利接/发车进路组合;/nC.计算最不利接/发车进路组合的设计间隔,基于设计间隔计算值进行判断:/n如果该值小于等于线路期望的设计间隔,则任何一种运行图方案都满足设计间隔,无须进行下一步计算;/n如果大于线路期望的设计间隔,则进一步分析基于运行图的平均设计间隔;/nD.计算基于运行图的平均接/发车设计间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闭塞制式下货运站接发车能力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基于线路基础设施建立双点拓扑模型,对列车动力学及移动闭塞控车模型进行建模,同时基于能力相关的信号系统时间参数建立数据库;
B.寻找瓶颈串行进路节点SRN所在的进路组合,即形成最大追踪间隔的最不利接/发车进路组合;
C.计算最不利接/发车进路组合的设计间隔,基于设计间隔计算值进行判断:
如果该值小于等于线路期望的设计间隔,则任何一种运行图方案都满足设计间隔,无须进行下一步计算;
如果大于线路期望的设计间隔,则进一步分析基于运行图的平均设计间隔;
D.计算基于运行图的平均接/发车设计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具体包括:
B1.基于双点线路拓扑模型,建立车站线路拓扑图;
B2.采用广度优先遍历方式,搜索记录所有可能的进路;
B3.利用进路长度及线路静态限速,得到所有接/发车进路上的时间,取最大值对应的进路作为瓶颈串行进路节点SRN,瓶颈串行进路节点SRN中倒数第二个节点所在的道岔所形成的进路组合即为最不利进路组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具体包括:
C1.建立接/发车闭塞时间窗模型;
C2.计算最不利接/发车进路组合的接/发车间隔;
首先,基于步骤A的建模结果,计算各种车型在瓶颈串行进路节点SRN的单车仿真曲线,即不受阻状态列车运行曲线,得到闭塞时间窗内各时间值,作为闭塞时间计算的输入;
其次,根据闭塞时间窗接/发车间隔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各种车型在最不利进路组合下接/发车间隔;
最后,取最大值即为车站接/发车能力的瓶颈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具体包括:
D1.确定最不利车型:根据步骤C2所计算出的接/发车间隔的最大值所对应的车型即为最不利车型
D2.计算最不利车型在所有可能的两两进路组合的接/发车间隔;
D3.确定运行图所涉及的进路集合R;
D4.按照每种可能的运行图方案确保每条接/发车股道均被利用且仅进行一次接/发车作业的原则,建立算法得到进路集合R内所有可能的运行图方案并计算每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琳,袁磊,邓晶雪,丁润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