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20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包括吊具装置和瓦套,吊具装置由固定板、U型装置和注油管组成,瓦套由上吊瓦和下吊瓦组成,U型装置和注油管能拆卸的连接在固定板上,U型装置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瓦套位于U型装置底部,瓦套的下吊瓦内周与U型装置连通;瓦套的上吊瓦内周与注油管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毛毡使用一年以上不用更换,而充分润滑后的毛毡也更好的避免了螺旋轴与吊瓦的硬接触,从而进一步延长毛毡、螺旋轴等构件的使用寿命。

A lifting pad for U-type screw convey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旋输送机的吊具装置,尤其涉及的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U型螺旋输送机设备繁多,以往U型螺旋输送机设备内的螺旋机吊瓦,包括上吊瓦和下吊瓦,只有在与上吊瓦连通的注油管上部有注油杯,很难将润滑油加到吊瓦下部的毛毡上,导致毛毡上下润滑不均,长期运行会导致吊瓦下部毛毡磨损严重,进而影响螺旋输送机的寿命。即现有的吊瓦的结构比较简陋,注油效果不好,造成螺旋轴和瓦座装置经常磨损,使得维修成本大大提高,且影响日常生产,又降低了设备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其目的是解决以往的吊瓦所存在的问题,该吊瓦操作方便,投资少,保证设备长时间运转,克服了因磨损而经常更换等问题。技术方案: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包括吊具装置和瓦套,吊具装置由固定板、U型装置和注油管组成,瓦套由上吊瓦和下吊瓦组成,U型装置和注油管能拆卸的连接在固定板上,U型装置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瓦套位于U型装置底部,瓦套的下吊瓦内周(即为瓦套内壁)与U型装置连通;瓦套的上吊瓦内周与注油管连通。瓦套为由上吊瓦与下吊瓦紧密组合形成能够套住螺旋轴的圆筒状结构,瓦套内壁设置有毛毡,即上吊瓦内壁和下吊瓦内壁组成的内壁设置有毛毡。毛毡具有耐磨且柔软的特点,作用是避免吊瓦和螺旋轴直接硬性接触,保证吊瓦和螺旋轴的使用寿命。瓦套内壁(包括上吊瓦内壁和下吊瓦内壁)轴向方向上设置有油槽,即如图3所示的,与瓦套轴向同向的方向上设置有油槽,油槽与U型装置和注油管连通。具体为设置有两条油槽,一条油槽与下吊瓦设置的第一通油孔连通,第一通油孔与U型装置连通,另一条油槽与上吊瓦设置的第二通油孔连通,第二通油孔与注油管连通。油槽限制润滑油流动的方向,使润滑油能够沿着油槽流淌,避免仅通过注入润滑油的点进行扩散,导致润滑油不能均匀的浸润瓦套内壁。所述瓦套外圈设置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至少设置在瓦套与U型装置接触的位置。也就是说可以仅在瓦套与U型装置接触的位置设置一段第一沟槽,也可以直接将第一沟槽设置一圈,即沿着瓦套外壁以瓦套的轴线为轴设置一圈,第一沟槽与U型管相扣合,使瓦套与U型装置能够连接更稳定,限制瓦座装置在其轴向上移动。所述瓦套的内圈轴向的两端还设置有耐磨铸铁圈。耐磨铸铁圈的作用在于:1.耐磨铸铁圈用于保护螺旋轴与瓦套,提高耐磨度,避免螺旋轴与瓦套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2.当油槽内注入润滑油时,耐磨铸铁圈能够起到限制润滑油沿着螺旋轴的轴向方向流淌的作用。在瓦套的内圈设置供耐磨铸铁圈插入的第二沟槽。如图2所示,润滑油分别从注油管和U型装置流入上、下吊瓦的油槽,沿着油槽流至第二沟槽,即润滑油能够从上、下吊瓦的油槽浸润毛毡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润滑油能够沿着瓦套两侧的第二沟槽浸润毛毡轴向两侧的一周圈,进而逐步扩散浸润整个毛毡。所述注油管上设置有加强板和压缩弹簧,固定板上设置有一个刚好容纳供油管穿过的孔,刚好容纳就是供油管与孔之间的间隙尽量的小,使得供油管上下移动时不跑偏,供油管的上端穿过该孔就是高于孔的上沿。供油管能在不脱离该孔的情况下,相对于该孔做上下(自己的轴向)移动,加强板两端卡在U型装置上,加强板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豁口,豁口卡在U型装置上用于限位,使用时,压缩弹簧一端顶触加强板,另一端顶触固定板。使得上吊瓦和下吊瓦与轴紧密接触,能够防止粉尘进入瓦套内,保证了上吊瓦和下吊瓦和毛毡不受损伤。加强板能够限制压缩弹簧仅纵向移动,调节压缩弹簧的张弛度。所述注油管与瓦套连接端还设置有密封垫。如图1所示,上吊瓦上端设置有一个套管,套管内设置有一个内置通孔的台,注油管下端伸入套管内并顶住该台,使得该台的通路与注油管连通,而密封垫就设置在注油管与台接触的位置,密封垫使注油管与瓦套连接的更密实,避免润滑油溢出。所述U型装置两端口设置为第一注油口和第二注油口,所述注油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三注油口。还包括油杯,油杯安装在第一注油口、第二注油口和第三注油口上,用于方便注入润滑油。所述毛毡为高密度毛毡。优点效果:本专利技术将原本只有固定作用的U型装置设计成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结构,使得上下吊瓦能同时注油,使得上下位置的毛毡都始终处于含油状态,保持良好润滑状况,进而使得螺旋轴的旋转也更加润滑顺畅,本专利技术毛毡可用一年以上,而充分润滑后的毛毡也更好的避免了螺旋轴与吊瓦的硬接触,从而进一步延长毛毡、螺旋轴等构件的使用寿命。另外,耐磨铸铁圈也很好的保护了螺旋轴与瓦套,提高耐磨度,避免螺旋轴与吊瓦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本专利技术能够保证螺旋输送机长期正常运转,避免了经常更换螺旋轴和吊瓦的烦恼,其日常维护简单、方便,维修成本低,吊瓦耐用,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瓦套的剖视图;1、固定板,2、U型装置,3、瓦套,3-1、上吊瓦,3-2、下吊瓦,4、注油管,5、第一沟槽,6、油槽,7、毛毡,8、耐磨铸铁圈,8-1、第二沟槽,9、第一通油孔,10、第二通油孔,11、加强板,12、压缩弹簧,13、密封垫,14、台,15、套管,16、油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包括吊具装置和瓦套3,吊具装置由固定板1、U型装置2和注油管4组成,瓦套3由上吊瓦3-1和下吊瓦3-2组成,U型装置2和注油管4能拆卸的连接在固定板1上,U型装置2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瓦套3位于U型装置2底部,即U型装置2从底部兜住瓦套3,瓦套3的下吊瓦3-2内周,即为瓦套内壁,与U型装置2连通;瓦套3的上吊瓦3-1内周与注油管4连通。瓦套3为由上吊瓦3-1与下吊瓦3-2紧密组合形成能够套住螺旋轴的圆筒状结构,如图2所示,瓦套3内壁,即上吊瓦3-1内壁和下吊瓦3-2内壁组成的内壁,设置有毛毡7。毛毡7具有耐磨的特点,作用是保证吊瓦和螺旋轴的使用寿命。如图2和图3所示,瓦套3内壁(包括上吊瓦3-1内壁和下吊瓦3-2内壁)轴向方向上设置有油槽6,油槽6与U型装置2和注油管4连通。具体为设置有上下两条油槽6,一条油槽6与下吊瓦3-2设置的第一通油孔9连通,第一通油孔9与U型装置2连通,另一条油槽6与上吊瓦3-1设置的第二通油孔10连通,第二通油孔10与注油管4连通。油槽6限制润滑油流动的方向,避免润滑油浸润瓦套3的内壁出现不均匀的现象。所述瓦套3外圈设置有第一沟槽5,第一沟槽5至少设置在瓦套3与U型装置接触的位置。也就是说可以仅在瓦套3与U型装置接触的位置设置一段第一沟槽5,也可以直接将第一沟槽5设置一圈,第一沟槽5与U型管相扣合,使瓦套3与U型装置2能够连接更稳定,限制瓦座装置在其轴向上移动。所述瓦套3的内圈轴向的两端还设置有耐磨铸铁圈8。如图2所示,润滑油分别从注油管4和U型装置2流入上、下吊瓦的油槽6,沿着油槽6流至第二沟槽8-1,即润滑油能够从上、下吊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包括吊具装置和瓦套(3),吊具装置由固定板(1)、U型装置(2)和注油管(4)组成,瓦套(3)由上吊瓦(3-1)和下吊瓦(3-2)组成,其特征在于:U型装置(2)和注油管(4)能拆卸的连接在固定板(1)上,U型装置(2)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瓦套(3)位于U型装置(2)底部,瓦套(3)的下吊瓦(3-2)内周与U型装置(2)连通;瓦套(3)的上吊瓦(3-1)内周与注油管(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包括吊具装置和瓦套(3),吊具装置由固定板(1)、U型装置(2)和注油管(4)组成,瓦套(3)由上吊瓦(3-1)和下吊瓦(3-2)组成,其特征在于:U型装置(2)和注油管(4)能拆卸的连接在固定板(1)上,U型装置(2)为内部空腔的U型管,瓦套(3)位于U型装置(2)底部,瓦套(3)的下吊瓦(3-2)内周与U型装置(2)连通;瓦套(3)的上吊瓦(3-1)内周与注油管(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其特征在于:瓦套(3)为由上吊瓦(3-1)与下吊瓦(3-2)紧密组合形成的圆筒状结构,瓦套(3)内壁设置有毛毡(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其特征在于:瓦套(3)内壁轴向方向上设置有油槽(6),油槽(6)与U型装置(2)和注油管(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套(3)外圈设置有第一沟槽(5),第一沟槽(5)至少设置在瓦套(3)与U型装置接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U型螺旋输送机的吊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套(3)的内圈轴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尧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大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