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919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包括至少一直线轨道和一弧形轨道,直线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输电轨条和第一支撑轨条,弧形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输电轨条和第二支撑轨条,直线轨道与弧形轨道连接处的第一输电轨条与第二输电轨条之间形成输电轨条转辙区,输电轨条转辙区设有输电轨条转辙单元;输电轨条转辙单元包括第一基台、设置在第一基台上的至少一第一线性滑轨、滑动设置在第一线性滑轨上的第一滑座、及设置在第一基台上的第一位移动力源,第一位移动力源与第一滑座传动连接,第一滑座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呈直线状的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和呈弧状的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可提高运输效率。

Trolley switching track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台车切换轨道机构
本技术涉及台车切换轨道机构。
技术介绍
进行较长距离或频繁的货物搬运时,通常会于输送路线上架设轨道,并于轨道上设置台车,以使台车在轨道导引下,于输送路线上往返运送货物。在货物输送的尖峰时段,由于所需运送的货物量大,为了提高货物搬运效率,通常会于轨道上设置复数台车,以让复数台车同时于轨道上行进运送货物,当到了离峰时段,所需输送货物量减少后,则可相对减少轨道上台车数量,以节省台车作动耗费电力等。现有将台车撤离轨道方式,主要是藉由主线轨道与支线轨道配置,乃使主线轨道沿着输送路线架设,以作为台车输送货物的轨道,另使支线轨道与主线轨道交错设置,当需要减少主线轨道上的台车数量时,系可使台车变换至支线轨道,以使台车沿支线轨道驶进休息站或维修区等停靠或维修,当主线轨道需要增加台车数时,再使台车由支线轨道驶进主线轨道,以增加货物运送效率。然而,现有台车的轨道切换机构仅限于纵向与横向之直线轨道切换,但纵向直线轨道与横向直线轨道的配置系无法因应各厂房环境所需,有更多厂房环境地形须搭配弧线轨道的设置,方可使厂房环境地形有效运用,而现有局限于纵向与横向直线轨道切换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系已难符合实际作业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可根据尖峰和离峰始端的需要而活动切换轨道型态,以便利调节轨道上台车数量,以及空车回收、增加运输量,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包括至少一直线轨道和一弧形轨道,所述直线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输电轨条和第一支撑轨条,所述弧形轨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输电轨条和第二支撑轨条,所述直线轨道与所述弧形轨道连接处的第一输电轨条与第二输电轨条之间形成输电轨条转辙区,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设有输电轨条转辙单元;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单元包括第一基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上的至少一第一线性滑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线性滑轨上的第一滑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上的第一位移动力源,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与所述第一滑座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座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呈直线状的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和呈弧状的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所述第一滑座在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带动下使所述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与所述第一输电轨条活动衔接或脱离,使所述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活动衔接或脱离。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轨道的第一支撑轨条与所述弧形轨道的第二输电轨条形成交错处,在所述交错处的至少一侧形成支撑轨条转辙区,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设有支撑轨条转辙单元;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单元包括第二基台、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台上的至少一第二线性滑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线性滑轨上的第二滑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台上的第二位移动力源,所述第二位移动力源与所述第二滑座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座上设有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所述第二滑座在所述第二位移动力源带动下使所述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活动衔接或脱离。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第二位移动力源为气缸。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轨条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的交错处的两侧各设有支撑轨条转辙区,在每个支撑轨条转辙区分别设有两个支撑轨条转辙单元,且所述两个支撑轨条转辙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与所述第二支撑轨条之间、所述第二输电轨条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之间。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车切换轨道机构还包括若干个输电轨条导轮组,所述输电轨条导轮组包括输电轨条固定座、及设置在所述输电轨条固定座一侧的至少一第一滑轨减压滚轮,所述第一输电轨条、第二输电轨条位于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的端部的底部分别固定有所述输电轨条固定座,所述输电轨条固定座的底部设有脚架,所述第一滑轨减压滚轮突伸至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内,以使所述第一输电轨条位于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端部底部的输电轨条固定座上的第一滑轨减压滚轮与所述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的底面相抵接或分离,使所述第二输电轨条位于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端部底部的输电轨条上的第一滑轨减压滚轮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的底面相抵接或分离。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车切换轨道机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轨条导轮组,所述支撑轨条导轮组包括支撑轨条固定座、及设置在所述支撑轨条固定座一侧的至少一第二滑轨减压滚轮,所述第一支撑轨条位于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的两端部底部分别固定有支撑轨条固定座,所述支撑轨条固定座的底部设有脚架,所述第二滑轨减压滚轮突伸至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的底面相抵接或分离。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轨条导轮组还包括支撑轨条定位座、及设置在所述支撑轨条定位座上的定位轮,所述第一支撑轨条位于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的两端部的侧面各设置所述支撑轨条定位座,所述定位轮突伸至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的侧面相抵接或分离。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脚架包括底座、及设置底座上的立座,所述立座与所述底座之间经升降模块连接。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模块包括至少一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一个螺丝、及所述螺丝配合的两个螺帽,所述螺丝下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螺丝上端经所述两个螺帽锁紧在所述立座上。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轨道位于相互平行的两个直线轨道之间,所述弧形轨道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直线轨道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直线轨道和弧形轨道,并利用轨条转辙区和轨条转辙单元的配合,以根据货物运送的尖峰时段、离峰时段的需求切换轨道形态,以便于调节轨道上的台车的数量,便于增加运输量和空车的回收,从而提高运输效率;2、采用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设置输电轨条导轮组及支撑轨条导轮组,借由该输电轨条导轮组及支撑轨条导轮组的导引与支撑,可提高第一、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与第一、第二输电轨条,以及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与第一支撑轨条衔接的平顺、准确性,并增加其衔接处的支撑强度,以确保台车于轨道上行进的稳定性;3、采用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轨道底侧装设有脚架,并于脚架设有升降模块,当厂房地面凹凸不平时,即可借由调整脚架高低,以使轨道各区段顶面位于同一水平,以维持台车于轨道上行进时的安全、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台车装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直线轨道切换为弧形轨道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弧形轨道切换为直线轨道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输电轨条的衔接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轨条的衔接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轨条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直线轨道(1)和一弧形轨道(2),所述直线轨道(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输电轨条(11)和第一支撑轨条(12),所述弧形轨道(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输电轨条(21)和第二支撑轨条(22),所述直线轨道(1)与所述弧形轨道(2)连接处的第一输电轨条(11)与第二输电轨条(21)之间形成输电轨条转辙区(31),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31)设有输电轨条转辙单元(4);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单元(4)包括第一基台(41)、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41)上的至少一第一线性滑轨(42)、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线性滑轨(42)上的第一滑座(43)、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41)上的第一位移动力源(44),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44)与所述第一滑座(43)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座(43)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呈直线状的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45)和呈弧状的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46),所述第一滑座(43)在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44)带动下使所述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45)与所述第一输电轨条(11)活动衔接或脱离,使所述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46)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21)活动衔接或脱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直线轨道(1)和一弧形轨道(2),所述直线轨道(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输电轨条(11)和第一支撑轨条(12),所述弧形轨道(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二输电轨条(21)和第二支撑轨条(22),所述直线轨道(1)与所述弧形轨道(2)连接处的第一输电轨条(11)与第二输电轨条(21)之间形成输电轨条转辙区(31),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区(31)设有输电轨条转辙单元(4);所述输电轨条转辙单元(4)包括第一基台(41)、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41)上的至少一第一线性滑轨(42)、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线性滑轨(42)上的第一滑座(43)、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台(41)上的第一位移动力源(44),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44)与所述第一滑座(43)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座(43)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呈直线状的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45)和呈弧状的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46),所述第一滑座(43)在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44)带动下使所述第一输电轨条衔接段(45)与所述第一输电轨条(11)活动衔接或脱离,使所述第二输电轨条衔接段(46)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21)活动衔接或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轨道(1)的第一支撑轨条(12)与所述弧形轨道(2)的第二输电轨条(21)形成交错处,在所述交错处的至少一侧形成支撑轨条转辙区(32),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区(32)设有支撑轨条转辙单元(5);所述支撑轨条转辙单元(5)包括第二基台(51)、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台(51)上的至少一第二线性滑轨(52)、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线性滑轨(52)上的第二滑座(53)、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台(51)上的第二位移动力源(54),所述第二位移动力源(54)与所述第二滑座(5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座(53)上设有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55),所述第二滑座(53)在所述第二位移动力源(54)带动下使所述第一支撑轨条衔接段(55)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12)活动衔接或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动力源(44)、第二位移动力源(54)为气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12)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21)的交错处的两侧各设有支撑轨条转辙区(32),在每个支撑轨条转辙区(32)分别设有两个支撑轨条转辙单元(5),且所述两个支撑轨条转辙单元(5)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输电轨条(21)与所述第二支撑轨条(22)之间、所述第二输电轨条(21)与所述第一支撑轨条(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切换轨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车切换轨道机构还包括若干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玲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珩自动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