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99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用于导正方位的导向条、分隔条和用于沿导向条方向输送料盒的输送单元;所述导向条包括依次连接并组成“冂”字形的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所述分隔条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中间,其与第一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其与第二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宽度一致;所述输送单元包括三个中心轴线分别与三条导向条平行的驱动源和设置在驱动源自由端的推板,所述驱动源位于导向条外侧,所述推板延伸至导向条和分隔条之间。其能够自动的输送电感,生产效率与准确性高,成本低。

An inductive automatic blank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
技术介绍
电感是构成电路的基本元器件之一,在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电感的种类繁多,尺寸不一,在生产过程中电感需要经历有序至无序、无序至有序的过程。尤其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般都是人工将无序的电感放置在料盒中,再把料盒上至排序机器上,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能够自动的输送电感,生产效率与准确性高,成本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用于导正方位的导向条、分隔条和用于沿导向条方向输送料盒的输送单元;所述导向条包括依次连接并组成“冂”字形的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所述分隔条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中间,其与第一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其与第二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宽度一致;所述输送单元包括三个中心轴线分别与三条导向条平行的驱动源和设置在驱动源自由端的推板,所述驱动源位于导向条外侧,所述推板延伸至导向条和分隔条之间。作为优选的,所述分隔条和第三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条和分隔条在远离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相对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平滑过渡的凹槽。作为优选的,所述分隔条在靠近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与第三导向条相对的面上开设有斜口。作为优选的,所述分隔条和第一导向条之间以及分隔条和第三导向条之间均设置有平行于第二导向条的辊筒。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位于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的交接点与分隔条靠近第二导向条的端点所确定的矩形区域内。作为优选的,所述分隔条和第三导向条之间的设置有第三挡板。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均平行于驱动源中心轴线的滑轨。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形状和大小均与料盒的底面一致用于精确定位的下料平台。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探测料盒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条的凹槽处、第一导向条和第二导向条的交接处以及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的交接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冂”字形的导向条及插入其中的分隔条,以极少的材料和空间,构建了多个功能区域,生产效率和输送准确率高。2、本技术通过设定分隔条和导向条之间的距离,使料盒在输送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轨道,方便配套设备进行作业。3、本技术通过设置输送单元,能够自动的在预定路径上输送料盒,节省人力,成本低、效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其中,11-底座,13-导向条,14-分隔条,15-辊筒,20-第一驱动源,21-第一滑轨,22-第一推板,23-第一传感器,30-第二驱动源,31-第二滑轨,32-第二推板,33-第二传感器,34-下料平台,35-缓冲器,40-第三驱动源,41-第三滑轨,42-第三推板,43-第三传感器,44-滚珠,45-第三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座11和设置在其上的导向条13、分隔条14、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上述导向条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其共同组成“冂”字形。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均与第二导向条垂直。上述分隔条14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中间且垂直于第二导向条。分隔条14靠近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和第二导向条的间距与料盒的宽度一致。分隔条14和第一导向条及第三导向条之间的间距与料盒的长度一致。第一导向条和分隔条14在远离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相对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平滑过渡的凹槽,以增加间距,方便放置料盒。分隔条14在靠近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与第三导向条相对的面上开设有斜口,以引导料盒位置,减少出错率。导向条13和分隔条14以极少的材料和空间,构建了多个功能区域,生产效率和输送准确率高。上述底座11上设置有平行于第二导向条的辊筒15。辊筒15位于第一导向条和分隔条14之间以及第三导向条和分隔条14之间。辊筒15能够减小料盒输送过程中的摩擦力,以减小驱动力,节约资源,并使料盒经久耐用。上述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第一驱动源20、第一滑轨21、第一推板22和第一传感器23。第一驱动源20和第一滑轨21均设置在底座11上,其位于第一导向条外侧,且平行于第一导向条。第一推板22设置在第一滑轨21上,且与第一驱动源20的自由端连接。第一推板22延伸到第一导向条和分隔条14之间的区域上方。第一驱动源20能够带动第一推板22往复运动,以输送料盒及复位。第一传感器23设置在底座11上,其位于第一导向条的凹槽处,用于探测料盒是否存在。上述第二输送单元包括第二驱动源30、第二滑轨31、第二推板32、第二传感器33、下料平台34和缓冲器35。第二驱动源30和第二滑轨31均设置在底座11上,其位于第二导向条外侧,且平行于第二导向条。第二推板32设置在第二滑轨31上,且与第二驱动源30的自由端连接。第二推板32延伸到第二导向条和分隔条14之间的区域上方。第二驱动源30能够带动第二推板32往复运动,以输送料盒及复位。上述下料平台34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二导向条的交接处,其形状和大小与料盒的底面一致,以精确定位料盒,方便抓取电感的进行。第二传感器33设置在底座11上,其位于下料平台34处,用于探测料盒是否存在。上述缓冲器35设置在远离下料平台34的第二滑轨31末端。缓冲器35能够平滑料盒的加速度,防止空料盒弹跳。上述第三输送单元包括第三驱动源40、第三滑轨41、第三推板42和第三传感器43、滚珠44和第三挡板45。第三驱动源40和第三滑轨41均设置在底座11上,其位于第三导向条外侧,且平行于第三导向条。第三推板42设置在第三滑轨41上,且与第三驱动源40的自由端连接。第三推板42延伸到第三导向条和分隔条14之间的区域上方。第三驱动源40能够带动第三推板42往复运动,以输送料盒及复位。上述滚珠44设置在底座11上,且位于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的交接点与分隔条14靠近第二导向条的端点所确定的矩形区域内。滚珠14一方面能够减小料盒输送时的摩擦力,另一方面也使料盒具备了垂直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用于导正方位的导向条、分隔条和用于沿导向条方向输送料盒的输送单元;/n所述导向条包括依次连接并组成“冂”字形的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n所述分隔条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中间,其与第一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其与第二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宽度一致;/n所述输送单元包括三个中心轴线分别与三条导向条平行的驱动源和设置在驱动源自由端的推板,所述驱动源位于导向条外侧,所述推板延伸至导向条和分隔条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用于导正方位的导向条、分隔条和用于沿导向条方向输送料盒的输送单元;
所述导向条包括依次连接并组成“冂”字形的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
所述分隔条位于第一导向条和第三导向条中间,其与第一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其与第二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宽度一致;
所述输送单元包括三个中心轴线分别与三条导向条平行的驱动源和设置在驱动源自由端的推板,所述驱动源位于导向条外侧,所述推板延伸至导向条和分隔条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条和第三导向条之间的间距和料盒的长度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条和分隔条在远离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相对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平滑过渡的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条在靠近第二导向条的那一端与第三导向条相对的面上开设有斜口。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凤鸣夏笛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鸣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