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0176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属于命名数据网络无线传输技术领域。先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各类型控制帧结构,将兴趣包插入到RTS帧内,引入RTS‑I帧;再制定针对NDN无线场景的RTS‑CTS信道预约方法;最后,在无线信道预约成功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传输与确认。以上步骤完成了一次有效数据传输,循环执行直至完成全部数据传输。所述方法有效解决了命名数据网络在数据传输时兴趣包发送频次高、链路层冗余控制帧过多的问题,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帧间传输时延;将无线信道预约方法与NDN通信模式结合,实现了命名数据网络在无线场景下通信的“逐跳确认”,进而有益于无线信道的资源利用及通信回路的可靠保障。

A fusion transmission method of NDN link layer and network layer in wireless sce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网络协议中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场景下命名数据网络(NamedDataNetworking,NDN)无线信道预约流程的优化方法,属于命名数据网络无线传输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无线网络大多采用传统互联网的IP(InternetProtocol)技术,然而面对目前网络业务以获取内容为主的应用,并要支持海量异构终端接入以及移动性、安全性需求,现有的基于IP的网络架构面临诸多挑战。命名数据网络(NamedDataNetworking,NDN)作为一种未来网络体系结构,以“兴趣包”和“数据包”为载体,以“内容名”为寻址方式在网络内进行路由转发。其数据获取方式与内容存放的位置无关,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IP网络端到端的通信模式。与传统IP网络“推”数据的方式不同,命名数据网络是以一种“拉”的模式去获取数据,每一次“拉”数据的过程均要伴随着“兴趣包请求、数据包应答”,由此便导致了在数据传输中兴趣包发送频次高的问题。而在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场景下应用命名数据网络也要按照IEEE802.11协议,以CSMA/CA方式完成MAC层的多点接入,为有效解决无线接入场景中的“隐蔽站”和“暴露站”问题,IEEE802.11协议采用了RTS-CTS(RequestToSend-ClearToSend)的信道预约方法。节点要发送数据前首先要发送一个RTS,待收到目的端发送的CTS后,才可以发送数据。在基于NDN架构的WLAN网络中,每发送一个兴趣包也要先发送一个RTS,待收到目的端发送的CTS后才能将兴趣包发送出去。所以在网络层,由于兴趣包的高频次发送,将在链路层产生更多的RTS/CTS/ACK等一系列控制帧,这进一步凸显了兴趣包的开销较大,会占用过多的无线信道资源,同时也会带来更长的帧间传输时延,如何减少时延、提高传输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原有命名数据网络兴趣包传输频次较高、链路层冗余控制帧较多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所述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对采用DCF(DistributedCoordinationFunction)分布式协调方法接入MAC层的站点,采用RTS-I(RequestToSend-Interest)、RTS(RequestToSend)、CTS(ClearToSend)、ACK(Acknowledge)以及DATA一系列控制帧,同时制定新的信道预约流程,将网络层的兴趣包融入到数据链路层的RTS帧中进行传输,不再单独发送兴趣包,实现了链路层和网络层数据传输的融合;所采用RTS-I帧结构传输一次所需数据包的数据帧字节长度较传统方式减少了48字节,同时减少了至少2个SIFS帧间间隔时长,数据帧开销的降幅达到了36.9%,达到数据传输“去冗余、降时延”的效果;除此以外,利用数据链路层IEEE802.11协议的ACK帧的确认功能,设计实现了命名数据网络中兴趣包和数据包在链路层的“逐跳确认”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传输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涉及到的定义如下:兴趣包:由内容名、选择项、随机数组成,其中,选择项包括优选顺序、发布者过滤、范围等信息,随机数可用于防范兴趣包的泛洪攻击;数据包:由内容名、签名、签名信息、数据组成,其中,内容名与之前兴趣包中的相匹配,签名和签名信息用于验证内容发布者身份,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内容生产者:即产生特定数据内容的目的站点,每个数据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内容消费者:即寻求特定数据内容的源站点,每个兴趣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RTS帧:即请求传输控制帧,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源端MAC地址、目的端MAC地址以及控制纠错信息,用于对后续发送包含数据包的数据帧进行无线信道预约的请求;RTS-I:即兴趣包请求控制帧,用于向“内容生产者”发送兴趣包以请求所需数据,并同时进行后续的信道预约,帧结构与RTS帧结构相比,增加了“兴趣包”字段,该字段长度依据兴趣包字长可变;CTS帧:即允许传输控制帧,用于响应先前RTS帧,完成相应无线信道预约请求的响应;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和目的端MAC地址;DATA帧:即数据帧,用于承载相应数据包内容,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地址域信息、帧数据内容以及相应的控制纠错信息;ACK帧:即确认回复帧,用于确认接收先前发送过来的RTS-I帧和DATA帧中的帧信息;此外,为有效减少帧的传输冲突,规定了以下几种帧间隔:SIFS(ShortInter-FrameSpace):即短帧间间隔,在此间隔前后,无线信道的使用权不变,用于RTS-I、RTS、CTS、ACK、DATA控制帧的应答交互间隔;DIFS(DCFInter-FrameSpace):即DCF帧间隔,用于区分前后两次信道预约的时间间隔,在此间隔前后,信道的使用权可能会发生变化;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各类型控制帧结构,具体为:在现有包含RTS帧、CTS帧、ACK帧、DATA帧的控制帧结构基础上,制定了RTS-I帧;其中,RTS-I帧与RTS帧相比,增加了“兴趣包”字段;步骤二、制定针对NDN无线场景的RTS-CTS信道预约流程,具体包括:步骤2.1内容消费者站点通过监听确定在一个DIFS帧间间隔时长内有无其他站点发送帧数据,同时开启一个发送倒数计数器,若在该站点范围内有其他站点正在占用信道发送帧数据,则暂停该站点的发送倒数计数器;否则若在该站点范围内无其他站点占用信道,则倒数计数器持续工作,当计数器的值减为0时,跳至步骤2.2;步骤2.2内容消费者站点向内容生产者站点发送包含有兴趣包字段的RTS-I帧,用于请求远端数据;步骤2.3当内容生产者站点成功收到RTS-I帧,且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返回ACK帧确认步骤2.2收到的RTS-I帧,若内容生产者站点无所需数据内容,则直接结束本次通信;否则若内容生产者站点有所需数据内容,则在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继续向内容消费者站点发送RTS帧,用于后续传输数据包进行无线信道预约,跳至步骤2.4;步骤2.4当内容消费者站点收到RTS帧,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向内容生产者发送CTS帧,通知信道已预约成功,并允许内容生产者站点开始发送内容数据;步骤三、NDN无线场景下内容消费者的数据传输与确认,具体为:步骤3.1当内容生产者站点收到远端发来的CTS帧,并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内容生产者站点便将数据内容封装到数据包中,并向下层封装到数据帧中返回给内容消费者站点;步骤3.2当内容消费者站点成功收到数据帧,且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检验无误,将向内容生产者发送ACK确认已收到包含数据包的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到的定义如下:/n兴趣包:由内容名、选择项、随机数组成,其中,选择项包括优选顺序、发布者过滤、范围等信息,随机数可用于防范兴趣包的泛洪攻击;/n数据包:由内容名、签名、签名信息、数据组成,其中,内容名与之前兴趣包中的相匹配,签名和签名信息用于验证内容发布者身份,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n内容生产者:即产生特定数据内容的目的站点,每个数据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n内容消费者:即寻求特定数据内容的源站点,每个兴趣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nRTS帧:即请求传输控制帧,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源端MAC地址、目的端MAC地址以及控制纠错信息,用于对后续发送包含数据包的数据帧进行无线信道预约的请求;/nRTS-I:即兴趣包请求控制帧,用于向“内容生产者”发送兴趣包以请求所需数据,并同时进行后续的信道预约,帧结构与RTS帧结构相比,增加了“兴趣包”字段,该字段长度依据兴趣包字长可变;/nCTS帧:即允许传输控制帧,用于响应先前RTS帧,完成相应无线信道预约请求的响应;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和目的端MAC地址;/nDATA帧:即数据帧,用于承载相应数据包内容,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地址域信息、帧数据内容以及相应的控制纠错信息;/nACK帧:即确认回复帧,用于确认接收先前发送过来的RTS-I帧和DATA帧中的帧信息;/n此外,为有效减少帧的传输冲突,规定了以下几种帧间隔:/nSIFS:即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在此间隔前后,无线信道的使用权不变,用于RTS-I、RTS、CTS、ACK、DATA控制帧的应答交互间隔;/nDIFS:即DCF Inter-Frame Space,DCF帧间隔,用于区分前后两次信道预约的时间间隔,在此间隔前后,信道的使用权可能会发生变化;/n所述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各类型控制帧结构,具体为:/n在现有包含RTS帧、CTS帧、ACK帧、DATA帧的控制帧结构基础上,制定了RTS-I帧;/n其中,RTS-I帧与RTS帧相比,增加了“兴趣包”字段;/n步骤二、制定针对NDN无线场景的RTS-CTS信道预约流程,具体包括:/n步骤2.1内容消费者站点通过监听确定在一个DIFS帧间间隔时长内有无其他站点发送帧数据,同时开启一个发送倒数计数器,若在该站点范围内有其他站点正在占用信道发送帧数据,则暂停该站点的发送倒数计数器;否则若在该站点范围内无其他站点占用信道,则倒数计数器持续工作,当计数器的值减为0时,跳至步骤2.2;/n步骤2.2内容消费者站点向内容生产者站点发送包含有兴趣包字段的RTS-I帧,用于请求远端数据;/n步骤2.3当内容生产者站点成功收到RTS-I帧,且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返回ACK帧确认步骤2.2收到的RTS-I帧,若内容生产者站点无所需数据内容,则直接结束本次通信;否则若内容生产者站点有所需数据内容,则在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继续向内容消费者站点发送RTS帧,用于后续传输数据包进行无线信道预约,跳至步骤2.4;/n步骤2.4当内容消费者站点收到RTS帧,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向内容生产者发送CTS帧,通知信道已预约成功,并允许内容生产者站点开始发送内容数据;/n步骤三、NDN无线场景下内容消费者的数据传输与确认,具体为:/n步骤3.1当内容生产者站点收到远端发来的CTS帧,并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内容生产者站点便将数据内容封装到数据包中,并向下层封装到数据帧中返回给内容消费者站点;/n步骤3.2当内容消费者站点成功收到数据帧,且等待SIFS帧间间隔时长后,检验无误,将向内容生产者发送ACK确认已收到包含数据包的数据帧信息;/n至此,从步骤一到步骤三,完成了无线场景下采用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的一次有效数据内容传输,循环步骤二、三直至完成全部数据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到的定义如下:
兴趣包:由内容名、选择项、随机数组成,其中,选择项包括优选顺序、发布者过滤、范围等信息,随机数可用于防范兴趣包的泛洪攻击;
数据包:由内容名、签名、签名信息、数据组成,其中,内容名与之前兴趣包中的相匹配,签名和签名信息用于验证内容发布者身份,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内容生产者:即产生特定数据内容的目的站点,每个数据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
内容消费者:即寻求特定数据内容的源站点,每个兴趣包均从该站点封装发出;
RTS帧:即请求传输控制帧,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源端MAC地址、目的端MAC地址以及控制纠错信息,用于对后续发送包含数据包的数据帧进行无线信道预约的请求;
RTS-I:即兴趣包请求控制帧,用于向“内容生产者”发送兴趣包以请求所需数据,并同时进行后续的信道预约,帧结构与RTS帧结构相比,增加了“兴趣包”字段,该字段长度依据兴趣包字长可变;
CTS帧:即允许传输控制帧,用于响应先前RTS帧,完成相应无线信道预约请求的响应;帧结构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和目的端MAC地址;
DATA帧:即数据帧,用于承载相应数据包内容,包含信道占用时长、地址域信息、帧数据内容以及相应的控制纠错信息;
ACK帧:即确认回复帧,用于确认接收先前发送过来的RTS-I帧和DATA帧中的帧信息;
此外,为有效减少帧的传输冲突,规定了以下几种帧间隔:
SIFS:即短帧间间隔,ShortInter-FrameSpace,在此间隔前后,无线信道的使用权不变,用于RTS-I、RTS、CTS、ACK、DATA控制帧的应答交互间隔;
DIFS:即DCFInter-FrameSpace,DCF帧间隔,用于区分前后两次信道预约的时间间隔,在此间隔前后,信道的使用权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述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定无线局域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杰安建平李彤薛艳明张宇郝苑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