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涝降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9608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涝降渍装置,属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装置包括: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单元、水流控制单元和砂石单元;水流控制单元包括:引流件、引流支撑件和引流控制件;引流件的上端与砂石单元的下端连通,引流件的下端与引流支撑件连通,引流支撑件与排水管道单元连通;引流控制件设置在引流件内,引流控制件用于控制地表涝水进入排水管道单元内,以及用于避免排水管道单元内水流进入引流支撑件内;排水管道单元用于铺设在地面以下;砂石单元的上端与地面相连通。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涝降渍装置,占用耕地较少,排水成本低,且施工难度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涝降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田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除涝降渍装置。
技术介绍
由降雨排水形成的涝渍灾害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乡村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因素。涝渍灾害包含涝灾和渍灾两部分,涝灾是雨后积水过多,地面排水系统不能及时排除形成的灾害;渍灾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土壤层理化性状恶化,水、热、气和养分失调,影响作物生长或危及作物存活的一种灾害。一般情况下,在大部分地区涝灾和渍灾是同时存在的,难以截然分开,因此统称为涝渍灾害。为了减少涝渍灾害,需要一种除涝降渍装置对涝渍进行处理。相关技术通过在地面下铺设暗管,在暗管的周围铺设大范围砂石料至耕作层以下,通过暗管与地面上的明沟进行组合,涝水通过明沟排除,渍水通过暗管排出。专利技术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明沟会占用太多耕地,影响农作业生产;另一方面,在暗管铺设大范围砂石料需要耗大量的砂石料,导致排水成本高,且施工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涝降渍装置,可解决上述占用太多耕地,排水成本高,且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了一种除涝降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单元、水流控制单元和砂石单元;所述水流控制单元包括:引流件、引流支撑件和引流控制件;所述引流件的上端与所述砂石单元的下端连通,所述引流件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连通,所述引流支撑件与所述排水管道单元连通;所述引流控制件设置在所述引流件内,所述引流控制件用于控制地表涝水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单元内,以及用于避免所述排水管道单元内水流进入所述引流支撑件内;所述排水管道单元用于铺设在地面以下;所述砂石单元的上端与地面相连通。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件包括:土工织物、过滤体与基体;所述土工织物包裹在所述过滤体外,所述土工布织物设置在所述基体内部,所述基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被配置为允许液体通过;所述基体的上端与所述砂石单元连通,所述基体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连通。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控制件包括:引流片与第一限位件;所述引流支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直管段、变径管段与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管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引流件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排水管道单元的上端连通;所述引流片设置在所述变径管段内,且与所述变径管段的内壁成参考角度,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变径管段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引流片。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控制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变径管段的内壁连接。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端与所述引流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连接,所述基座用于支撑所述引流件,且所述基座被配置为允许液体通过。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砂石单元包括:内层砂石单元与外层砂石单元;所述外层砂石单元铺设在所述内层砂石单元砂石的上方或所述外层砂石单元铺设在所述内层砂石单元砂石的周围;所述内层砂石单元中砂石的粒径大于所述外层砂石单元中砂石的粒径;所述内层砂石单元中砂石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引流件连通,所述外层砂石单元用于从地面以下延伸至所述地表。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管道单元包括:排水管道与第二限位件;所述排水管道用于铺设在地面以下,所述排水管道外壁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引流支撑件设置在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一端与所述连接槽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引流支撑件相抵。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层砂石单元中砂石的粒径可以通过如下公式选择:4d15≤D15≤4d85其中,D15表示作为保护层的内层砂石单元的颗粒含量小于15%时的颗粒直径,d15表示作为保护土的外层砂石单元的颗粒含量小于15%时的颗粒直径,d85表示作为保护土的外层砂石单元的颗粒含量小于85%时的颗粒直径;所述外层砂石单元中砂石的粒径可以通过如下公式选择:4d15≤D15≤4d85其中,D15表示作为保护层的外层砂石单元的颗粒含量小于15%时的颗粒直径,d15表示作为保护土的外层砂石单元外部土壤颗粒含量小于15%时的颗粒直径,d85表示作为保护土的外层砂石单元外部土壤颗粒含量小于85%时的颗粒直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土工织物的有效孔径可通过如下公式获得:O90/d85=4其中O90为土工织物有效孔径,d85为排水管道周围的土壤粒径分布曲线上土壤颗粒含量通过85%点处的粒径。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片的长度可通过如下公式获得:其中,l为所述变径管段的倾斜长度,d为所述引流片的长度,db为第二直管段的直径,Φ为变径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之间的夹角,所述夹角大于18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涝水经过砂石单元后,涝水中的农作物秸秆等杂物被过滤掉,涝水进入到引流件后,涝水中较大的土壤等颗粒被过滤掉,以防排水管道单元被较大的土壤等颗粒淤堵,涝水继续向下流至引流控制件,通过引流控制件可以控制地表涝水进入排水管道单元内,以及可以避免排水管道单元内水流进入引流支撑件内。地面内的渍水以及地表的涝水最终通过排水管道单元被排出。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除涝降渍装置,占用耕地较少,排水成本低,且施工难度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水流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水流控制单元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水流控制单元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水流控制单元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基座结构布置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砂石单元铺设方式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底座施工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引流工作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引流工作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涝降渍装置的应用示意图。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排水管道单元,2-水流控制单元,3-砂石单元,4-基座,11-排水管道,12-第二限位件,21-引流件,22-引流支撑件,23-引流控制件,211-土工织物,212-过滤体,213-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涝降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单元(1)、水流控制单元(2)和砂石单元(3);/n所述水流控制单元(2)包括:引流件(21)、引流支撑件(22)和引流控制件(23);/n所述引流件(21)的上端与所述砂石单元(3)的下端连通,所述引流件(21)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22)连通,所述引流支撑件(22)与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连通;/n所述引流控制件(23)设置在所述引流件(21)内,所述引流控制件(23)用于控制地表涝水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内,以及用于避免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内水流进入所述引流支撑件(22)内;/n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用于铺设在地面以下;/n所述砂石单元(3)的上端与地面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涝降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单元(1)、水流控制单元(2)和砂石单元(3);
所述水流控制单元(2)包括:引流件(21)、引流支撑件(22)和引流控制件(23);
所述引流件(21)的上端与所述砂石单元(3)的下端连通,所述引流件(21)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22)连通,所述引流支撑件(22)与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连通;
所述引流控制件(23)设置在所述引流件(21)内,所述引流控制件(23)用于控制地表涝水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内,以及用于避免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内水流进入所述引流支撑件(22)内;
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用于铺设在地面以下;
所述砂石单元(3)的上端与地面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21)包括:土工织物(211)、过滤体(212)与基体(213);
所述土工织物(211)包裹在所述过滤体(212)外,所述土工织物(211)设置在所述基体(213)内部,所述基体(21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被配置为允许液体通过;
所述基体(213)的上端与所述砂石单元(3)连通,所述基体(213)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控制件(23)包括:引流片(231)与第一限位件(232);
所述引流支撑件(2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直管段(221)、变径管段(222)与第二直管段(223);
所述第一直管段(22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管段(223)的直径,所述第一直管段(221)与所述引流件(21)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223)与所述排水管道单元(1)的上端连通;
所述引流片(231)设置在所述变径管段(222)内,且与所述变径管段(222)的内壁成参考角度,所述第一限位件(232)的一端与所述变径管段(22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引流片(2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控制件(23)还包括:连接件(233),所述连接件(233)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片(2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变径管段(222)的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基座(4),所述基座(4)的上端与所述引流件(21)连接,所述基座(4)的下端与所述引流支撑件(22)连接,所述基座(4)用于支撑所述引流件(21),且所述基座(4)被配置为允许液体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园王少丽焦平金管孝艳陈皓锐吉梦喆刘静李若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