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及生活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8713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1 01:5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及生活电器,所述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其中,所述集电极区包括凸起区;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一漂移区和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二漂移区;其中,所述第一漂移区和所述第二漂移区位于所述集电极区具有所述凸起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漂移区具有与所述凸起区匹配的轮廓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所述第一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漂移区的掺杂浓度;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相对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的两端。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降低漂移区导通电阻。

An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power module and household appli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及生活电器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及生活电器。
技术介绍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简称IGBT)是由双极型三极管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由于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导通压降、驱动功率小且饱和压降低的优点,目前IGBT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IGBT为非理想型元器件,具有一定的导通电阻,导通电阻越大,其工作时的导通损耗越大。其导通电阻包括漂移区的导通电阻,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来降低漂移区的导通电阻。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及生活电器,能够降低漂移区导通电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其中,所述集电极区包括凸起区;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一漂移区和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二漂移区;其中,所述第一漂移区和所述第二漂移区位于所述集电极区具有所述凸起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漂移区具有与所述凸起区匹配的轮廓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所述第一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漂移区的掺杂浓度;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相对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漂移区覆盖所述凸起区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且所述第二漂移区接触所述集电极区的其它区域;或者,所述第一漂移区包括覆盖所述凸起区以及位于所述凸起区两侧的所述集电极区表面,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集电极区。其中,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分别包括:第一类型阱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第二类型掺杂的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阱区中。其中,所述第一类型阱区包括:第一类型轻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第一类型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轻掺杂区的一侧;其中,所述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中,且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的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第二漂移区;或者,所述第一类型阱区包括:第一类型轻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第一类型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轻掺杂区中;其中,所述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中。其中,进一步包括:集电极,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第一表面上,并与所述集电极区接触;第一发射电极和第二发射电极,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相对的第二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接触。其中,进一步包括: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第二表面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射电极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之间;栅极,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上,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一类型阱区沿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其中,所述凸起区和所述第一漂移区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之间的间隔区域内的部分。其中,所述半导体衬底进一步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之间;所述晶体管进一步包括:栅极绝缘层和栅极,其中,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栅极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中,所述栅极通过所述栅极绝缘层而非接触所述半导体衬底,且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一类型阱区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F的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其中,所述集电极区在对应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凸起区。其中,在所述第二漂移区至所述集电极区方向上,所述凸起区的截面为V型或U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功率模块,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生活电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功率模块。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提供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的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包括凸起区,位于集电极区一侧的第二类型掺杂的漂移区包括第一漂移区和第二漂移区,其中,掺杂浓度较高的第一漂移区与凸起区直接接触且具有与凸起区匹配的轮廓,以使得掺杂浓度较低的第二漂移区非接触凸起区。在导通时,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内沟道开启,由于凸起区的存在,减小了漂移区的有效厚度,来自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的电子(或空穴)与来自集电极区的空穴(或电子)能够流过更短的导通路径,加速了电子-空穴的复合,降低了漂移区的导通损耗,从而使IGBT整体导通损耗降低;且由于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形成在掺杂浓度较低的第二漂移区的两端,因此IGBT的耐压范围更大,耐压能力较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申请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功率模块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生活电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IGBT包括半导体衬底10,半导体衬底10的材质可以为硅、碳化硅、锗、硅锗晶体、氮化镓、砷化镓等,其形状可以为立方体等。半导体衬底10包括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100、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一漂移区102、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二漂移区104、第一有源区106和第二有源区10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型为P型,第二类型为N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类型也可为N型,对应地第二类型为P型。在实际IGBT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在各个区掺杂对应类型的物质,且控制相应的掺杂浓度;例如,P型对应的掺杂物质可以含硼,N型对应的掺杂物质可以含砷或磷。其中,如图1所示,集电极区100包括凸起区1000;第一漂移区102和第二漂移区104位于集电极区100具有凸起区1000的一侧,且第一漂移区102具有与凸起区1000匹配的轮廓以使第二漂移区104非接触凸起区1000,且第一漂移区102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二漂移区104的掺杂浓度,例如,第一漂移区102的掺杂浓度比第二漂移区104的掺杂浓度高一个或两个数量级;第一有源区106和第二有源区108相对地形成在第二漂移区104的两端。在导通时,第一有源区10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n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其中,所述集电极区包括凸起区;/n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一漂移区和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二漂移区;其中,所述第一漂移区和所述第二漂移区位于所述集电极区具有所述凸起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漂移区具有与所述凸起区匹配的轮廓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所述第一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漂移区的掺杂浓度;/n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相对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的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
第一类型掺杂的集电极区,其中,所述集电极区包括凸起区;
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一漂移区和第二类型掺杂的第二漂移区;其中,所述第一漂移区和所述第二漂移区位于所述集电极区具有所述凸起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漂移区具有与所述凸起区匹配的轮廓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所述第一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漂移区的掺杂浓度;
第一有源区和第二有源区,相对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漂移区覆盖所述凸起区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凸起区,且所述第二漂移区接触所述集电极区的其它区域;或者,
所述第一漂移区包括覆盖所述凸起区以及位于所述凸起区两侧的所述集电极区表面,以使所述第二漂移区非接触所述集电极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源区和所述第二有源区分别包括:
第一类型阱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
第二类型掺杂的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阱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阱区包括:第一类型轻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第一类型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轻掺杂区的一侧;其中,所述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中,且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的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第二漂移区;或者,
所述第一类型阱区包括:第一类型轻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二漂移区中;第一类型掺杂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轻掺杂区中;其中,所述发射区形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掺杂区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书冯宇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