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结构及壁挂式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26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及壁挂式空调器,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并滑动以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第二导风板,滑动设置于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并转动以遮挡或打开出风口。本方案提供的导风结构,除了可以实现导风作用和控制出风口开闭的作用以外,通过滑动设置的第一导风板和转动设置的第二导风板进行状态组合,可以实现更加宽泛的导风角度,且通过对该状态组合形式进行调整和控制,还可实现更精确地调节导风角度,以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出风模式,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风结构及壁挂式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导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结构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技术介绍
壁挂式空调器设有导风板以调节出风方向,其中,导风板基本为翻转式结构,该结构可实现的导风角度和出风模式均比较单一,产品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结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上述导风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用于壁挂式空调器,包括: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适配为滑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第二导风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适配为转动以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结构,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第二导风板转动设置,这样,除了可以实现导风作用(第一导风板)和控制出风口开闭的作用(第二导风板)以外,通过滑动设置的第一导风板和转动设置的第二导风板进行状态组合,可以实现更加宽泛的导风角度,且通过对该状态组合形式进行调整和控制,还可实现更精确地调节导风角度,以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出风模式,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在导风角度控制方面,对第一导风板的伸出长度和第二导风板的翻转角度进行控制,可以形成组合协调作用,从而使得导风角度控制更加宽泛和细化。在出风模式拓展方面,可利用第一导风板伸出的部分与第二导风板形成拼合,这时,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拼合形成的夹角结构可在出风口的出风侧对出风口遮挡,而在夹角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形成侧开口,以将出风口的排风导向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实现无风感出风,从而拓展了出风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舒适度,且通过第一导风板滑动,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其与第二导风板的拼合形态,从而对送风模式更加细化地调控和区分。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导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成凹面;所述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处,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伸出以进行导风。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导风板的导风面形成有凹面,这样,随着第一导风板相对于壁挂式空调器的壳体滑动,会使得气流在第一导风板的凹面上的作用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调节导风角度的目的,相比于传统的导风板翻转以调节导风角度的方案而言,在实现导风角度调控目的的同时,滑动运动的调控精度可更高、运行更平稳,从而使得对导风角度的调节可更加精密,此外,导风板滑动设置的结构,可以实现缩回隐藏,且也无需预留翻转空间或进行翻转避让,能更好地适配产品的外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结构还包括风道,且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所述风道具有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板滑动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运动至所述导风壁的背风侧,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所述导风壁的出风端。在本方案中,使第一导风板缩回至壁挂式空调器内部时位于导风壁的背风侧,不会影响到风道的正常导流工作,且这样可以实现使第一导风板与导风壁这两者间叠放布置,更节省产品空间,而当第一导风板离开导风壁的背风侧以伸出时,使第一导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导风壁的出风端以在导风壁的下游位置形成导风作用,这样,第一导风板与导风壁的衔接过渡可更好,从而减小风阻、降低气流噪音。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构造成凹面,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凹面与所述导风壁的凹面之间曲率相适,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凸出于所述导风壁的出风端的部位沿所述导风壁的延长线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导风壁的出风端,并且第一导风板的该至少一部分沿导风壁的延长线延伸,应当理解为,第一导风板凸出于导风壁的部位大致与导风壁的延长线的形状适配,以使得第一导风板凸出于导风壁的部位可大致视为导风壁的延续,从而产生与导风壁近似的导风效果,而并非特指导风板凸出于导风壁的部位与导风壁的延长线必须完全重合,且应当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风板凸出于导风壁的部位与导风壁的延长线在形状重合度上或对应重合度上略有偏差是可以被允许的。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导风板伸出时,其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导风壁的出风端,并且该至少一部分沿导风壁的延长线延伸,这样,第一导风板可以视为导风壁的延续,从而产生与导风壁近似的导风效果,且利用导风壁的凹面或者利用导风壁与导风壁延长线上的第一导风板共同形成的凹面,可以在气流离开该凹面之前形成一定的导流作用,使得该部分气流在排出出风口时可明显带上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壁为弧形壁,所述第一导风板为与所述导风壁的曲率相适的弧形板。在本方案中,第一导风板构造成与导风壁的曲率相适的弧形板,这样,第一导风板沿导风壁的延伸方向滑动即可实现使其凸出于导风壁的部位沿导风壁的延长线延伸,并且可以使第一导风板与导风壁的延长线这两者的适配精度更高,提升导风效果,同时无需对第一导风板的动作做过多调整,这样,第一导风板的运动形式和驱动形式相应简单化,有利于简化产品的结构,且这样的设计也使得第一导风板与导风壁具有良好的契合度,这样,第一导风板缩回至导风壁的背风侧时可以实现两者良好地重叠布置,更节省产品空间。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包括蜗壳、蜗舌,所述蜗壳与所述蜗舌相对布置并限定出蜗壳通道,所述风道具有出口,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与所述蜗舌的导风面过渡衔接并向所述出口延伸。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壁的导风面与蜗舌的导风面过渡衔接并向出口延伸,本设计改变了传统结构中蜗舌(或蜗壳)与出口之间形成直线导风壁的设计思路,通过使蜗舌表面与出口之间利用导风壁衔接,使得蜗舌表面与出口之间形成凹面过渡,这样,从蜗舌部位排出的气流在经过导风壁的凹面后带上一定的偏转惯性,使得气流从出口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蜗壳邻近所述出口的部位设有凸舌,所述凸舌与所述导风壁相对并限定出转弯通道,所述转弯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蜗壳通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出口,使得所述蜗壳通道与所述出口之间形成转弯过渡。可以理解的是,蜗壳通道本身为一个凹形通道,而凸舌与导风壁所限定出的转弯通道也呈现为一个凹形通道,两个凹形通道衔接可以构造出大致呈S形的风道。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蜗壳通道与出口之间形成转弯过渡,使得风道内的整个气流路径大致呈S形,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蜗壳风道的出风角度限制,以更加灵活地调节出口的朝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转弯通道在出口之前对气流再次导流,使得从蜗壳通道排出的气流在经过转弯通道后可明显带上偏转惯性,这样,气流从出口排出后在偏转惯性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打旋现象,从而使得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更加柔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结构还包括滑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风结构,用于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适配为滑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n第二导风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适配为转动以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风结构,用于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壁挂式空调器的出风口处,适配为滑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第二导风板,转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适配为转动以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导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设置成凹面;
所述第一导风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处,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伸出以进行导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结构还包括风道,且所述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
所述风道具有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板滑动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运动至所述导风壁的背风侧,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所述导风壁的出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壁的导风面构造成凹面,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凹面与所述导风壁的凹面之间曲率相适,使得所述第一导风板凸出于所述导风壁的出风端的部位沿所述导风壁的延长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蜗壳、蜗舌,所述蜗壳与所述蜗舌相对布置并限定出蜗壳通道,所述风道具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富兴刘奇伟何健易正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