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698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47
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外支架以及位于外支架内侧的内定位,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内定位为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的上部相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的下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的上部或中上部;或者,内定位为支撑座,该支撑座的一侧与外支架的内侧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座上;或者,内定位为中间撑杆,该中间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顶部或上部相接,中间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上部或中上部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内部操作空间大的特点。

A kind of shell device of engineer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特别是一种凿岩机的外壳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5117211U于2016年3月30日公开了一种液压凿岩机,包括钎尾,还包括:具有输出轴的液压旋转变速模块,配置成接收液压流体,并将所述液压流体的液体压力能转变所述输出轴的机械能,以带动所述钎尾转动;具有冲击杆的液压冲击模块,安装于所述液压旋转变速模块,配置成接收液压流体且控制所述液压流体的流向,以使所述冲击杆沿所述钎尾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冲击所述钎尾;和钎尾连接模块,安装于所述液压旋转变速模块,且所述钎尾穿过所述钎尾连接模块安装于所述输出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内部操作空间大的工程车的外壳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结构特征是包括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外支架以及位于外支架内侧的内定位,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进一步,所述内定位为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的上部相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的下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的上部或中上部;或者,内定位为支撑座,该支撑座的一侧与外支架的内侧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座上;或者,内定位为中间撑杆,该中间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顶部或上部相接,中间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上部或中上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中间撑杆上。进一步,所述中间撑杆呈C形、L形、U形或V形。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竖向或斜向设置。进一步,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依次相邻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后侧的后外壳,其中,左外壳的右侧抵靠在外支架的左侧,后外壳的左侧抵靠在外支架的右侧,外支架的内侧设置有定位块,左外壳的右侧压接在定位块一侧,后外壳的左侧压接在定位块另一侧;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右侧的右外壳,其中,外支架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支架和位于右侧的右外支架,左外支架和右外支架分别呈倒U形或口字形,左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块,右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定位块,左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左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一定位块上,右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右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二定位块上;所述外支架还包括位于顶部的顶支架,左外支架与右外支架通过顶支架相接;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顶部的顶外壳,外支架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支架和位于顶部的顶支架,左外支架与顶支架相接,左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块,顶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定位块,左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左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一定位块上,顶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顶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三定位块上。进一步,所述框架还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有缩颈,所述缩颈插装在外支架中并通过螺栓锁紧,带有铰接座的轴套穿套在缩颈上且压紧在横杆与外支架之间。本技术中的框架包括外支架以及位于外支架内侧的内定位,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该框架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当需要打开外壳时,需要手握相应的外壳上的把手,用力朝上提,就能将外壳打开,当需要关闭外壳时,手握外壳上的把手,用力朝下压,就能将外壳关闭。本技术中的内定位为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的上部相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的下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的上部或中上部;或者,内定位为支撑座,该支撑座的一侧与外支架的内侧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座上;或者,内定位为中间撑杆,该中间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顶部或上部相接,中间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内侧的上部或中上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中间撑杆上;通过所述的内定位,包括支撑杆、支撑座和中间撑杆,能够提高开关外壳的强度,从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且当内定位为支撑座或中间撑杆时,本技术的内部操作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空间利用率。本技术中的外壳至少包括依次相邻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后侧的后外壳;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右侧的右外壳;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顶部的顶外壳;因此,本技术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技术具有内部操作空间大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中:1为外支架,2为内定位,3为第一弹性伸缩杆,4为第二弹性伸缩杆,5为横杆,5.1为缩颈,6为定位块,7为轴套,7.1为铰接座,8为锁紧螺母,9为顶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5,本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外支架1以及位于外支架1内侧的内定位2,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1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2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定位2为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1的上部相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1的下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的上部或中上部;或者,内定位2为支撑座,该支撑座的一侧与外支架1的内侧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座上;或者,内定位2为中间撑杆,该中间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1内侧的顶部或上部相接,中间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1内侧的上部或中上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中间撑杆上。所述中间撑杆呈C形、L形、U形或V形。所述支撑杆竖向或斜向设置。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依次相邻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后侧的后外壳,其中,左外壳的右侧抵靠在外支架1的左侧,后外壳的左侧抵靠在外支架1的右侧,外支架1的内侧设置有定位块6,左外壳的右侧压接在定位块6一侧,后外壳的左侧压接在定位块6另一侧。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右侧的右外壳,其中,外支架1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支架和位于右侧的右外支架,左外支架和右外支架分别呈倒U形或口字形,左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块,右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定位块,左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左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一定位块上,右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右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二定位块上;所述外支架1还包括位于顶部的顶支架9,左外支架与右外支架通过顶支架9相接。或者,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顶部的顶外壳,外支架1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外支架和位于顶部的顶支架,左外支架与顶支架相接,左外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块,顶支架的两个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定位块,左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抵靠在左外支架上且分别压接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外支架(1)以及位于外支架(1)内侧的内定位(2),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1)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2)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固定及分隔外壳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外支架(1)以及位于外支架(1)内侧的内定位(2),外壳的一端铰接在外支架(1)上,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内定位(2)上,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在外壳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定位(2)为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1)的上部相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1)的下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杆的上部或中上部;
或者,内定位(2)为支撑座,该支撑座的一侧与外支架(1)的内侧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座上;
或者,内定位(2)为中间撑杆,该中间撑杆的一端与外支架(1)内侧的顶部或上部相接,中间撑杆的另一端与外支架(1)内侧的上部或中上部相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铰接在中间撑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间撑杆呈C形、L形、U形或V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杆竖向或斜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工程车的外壳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壳至少包括依次相邻的位于左侧的左外壳和位于后侧的后外壳,其中,左外壳的右侧抵靠在外支架(1)的左侧,后外壳的左侧抵靠在外支架(1)的右侧,外支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林杨能春朱劲恩刘桂凤黄嘉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慧山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