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663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该方法在地块选择后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并引水养田并修建鸭舍,并在选种后将稻种依次经过晒种、浸种、催芽后进行炼苗育秧,然后在每年三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辅助作物并旋入泥土中,然后进行插秧种植,并于稻苗进五叶期后放鸭,期间控制鸭子的饲喂物和食量,并于水稻抽穗后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并于黄化成熟后进行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获得的水稻产量高,稻谷有机性好,且同时能得到高品质的鸭,减少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A method of rice rice duck co cultiv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农业技术中的生态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
技术介绍
种植业与养殖业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别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传统的农业思维,两者在分别发展中经济效益较低,农业风险也较大,且不能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而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混合式农业经济结构模式,通过水稻与动物各种相互关系进行协调,高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物资源,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丰富产业链,同时这种农业模式也极具生态效益,能大大的减少农业资源损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转型。目前,在水稻种植期间,常用的一种种养结合方式为鸭稻共作系统,其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基体,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复合型种养生态系统。其通过鸭子的不间断活动来进行松土以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鸭子对田间杂草的踩食以及对害虫的捕食代替除草剂、除虫剂的使用,从而不使用或者少量使用化肥、农药;而稻田出产的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田鸡则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使得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来实现以田养鸭、以鸭护稻、使水稻和家鸭共栖生长的生态养殖系统,具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各地所进行的鸭稻共作型种养殖系统技术仍不是很完善,普遍缺乏一种依据水稻及家鸭品系的不同生长特性而建立的适应性技术体系,使水稻与家鸭的共促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于水稻和对应的生长适应技术上,没有考虑到系统体系的实际情况,多以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为考虑,而忽略了水稻应有的生长周期、有机性和与水鸭生长特性的结合,往往存在产量和品质不能兼顾,稻谷有机性差、产量高但品质不好的缺陷,难于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S2、选秸秆粗壮、分蘖强,成穗多,优质高产粳稻,不倒伏,籽粒饱满,米质优良的稻种,在播种前进行晒种30~40h,再用浸种液在温度为35~40℃的温度条件条件下浸种10~15h后,继续用清水浸种15~20h,最后在18~25℃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炼苗和育秧;S3、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利用步骤S2的方法获得秧苗作为原材料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水稻的种植密度通常为每株之间14~16cm、行距在25~30cm为宜,过密的种植密度会影响鸭子的活动,而过疏则会影响产率,每穴插秧基本苗4~6株;S4、当水稻秧苗长至一至二叶期,喷施秧期肥,并于七月底和八月初时分别喷施叶面肥,稻苗进五叶期后放鸭,放鸭时,保持水深3~5cm,集中鸭舍内的鸭雏全部投入本田,放鸭密度为350~400只/hm2,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在放鸭过程中,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期间隔天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80~100g/只;S5、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S6、在水稻扬花后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添水、排水交替,保持田间湿润,并在黄化完熟95%以上时进行收割,收割前6~8天断水,断水后干田,并于成熟后进行收获。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步骤S1中选取的水稻种子优选为淮稻5号、春优927、农香18、农香32、苏秀867中的一种,这些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与抗病能力,适合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种植。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有机底肥包括腐熟厩肥20~30质量份、鸡粪3~16质量份、沼渣56~65质量份、沼液10~20质量份、豆粕5~12质量份、泥炭5~12质量份、草木灰3~5质量份、甲壳低聚糖5~15质量份、碳酸钙5~10质量份、木质素6~10质量份、微生物菌剂0.05~0.3质量份,其中,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苏云金杆菌、光合细菌、磷细菌、芽孢杆菌,其活菌比例为2:3:1:5。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步骤S3中进行插秧时,通过插秧机进行全田插秧,并在机械插秧同时进行人工补苗。作为进一步限定,在步骤S5中将鸭子按批次撤出时,单批次撤出的量不超过30%,相邻批次之间间隔3~5d。作为进一步限定,稻鸭共作区的水稻进行农药施药时,施药时间内的前3天将鸭子要全部撤离至鸭舍中进行舍养,并于施药10~15天之后再重新在稻鸭共作区进行放鸭。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稻鸭共育的种养结合模式种植水稻,能利用鸭子的生物特性,达到除草,除虫,松软泥土,增加稻田肥力的目的,可减少对稻田的施肥量,同时鸭粪可大大改善土质,增加水稻抗病害能力,促进水稻绿色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因鸭子的稻田活动,可减少稻田土壤的孔隙,促使水稻土壤中的沼气和硫化氢快速排出,让水稻根系可深扎土壤,促使水稻的更好生长;不仅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扩大种养规模,并能利用两种资源的特性实现优势互补,增加农户实际收益,而且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在下述实施例中,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在实施例中,首先选择湖南常德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其中,有机底肥以腐熟厩肥、沼渣为基肥,包括25质量份的腐熟厩肥以及10质量份的鸡粪,一并加入沼渣60质量份、沼液15质量份、豆粕10质量份、泥炭10质量份、草木灰4份、甲壳低聚糖10质量份、碳酸钙8质量份、木质素8质量份、微生物菌剂0.1份,混合后制得,其中,微生物菌剂中包括活菌比例为2:3:1:5的苏云金杆菌、光合细菌、磷细菌以及芽孢杆菌,其活菌数为1.5~1.8亿/g,同时,在稻鸭共作区的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并在鸭舍外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n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nS2、选秸秆粗壮、分蘖强,成穗多,优质高产粳稻,不倒伏,籽粒饱满,米质优良的稻种,在播种前进行晒种30~40h,再用浸种液在温度为35~40℃的温度条件条件下浸种10~15h后,继续用清水浸种15~20h,最后在18~25℃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炼苗和育秧;/nS3、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利用步骤S2的方法获得秧苗作为原材料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每穴插秧基本苗4~6株;/nS4、当水稻秧苗长至一至二叶期,喷施秧期肥,并于七月底和八月初时分别喷施叶面肥,稻苗进五叶期后放鸭,放鸭时,保持水深3~5cm,集中鸭舍内的鸭雏全部投入本田,放鸭密度为350~400只/h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
S2、选秸秆粗壮、分蘖强,成穗多,优质高产粳稻,不倒伏,籽粒饱满,米质优良的稻种,在播种前进行晒种30~40h,再用浸种液在温度为35~40℃的温度条件条件下浸种10~15h后,继续用清水浸种15~20h,最后在18~25℃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炼苗和育秧;
S3、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利用步骤S2的方法获得秧苗作为原材料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每穴插秧基本苗4~6株;
S4、当水稻秧苗长至一至二叶期,喷施秧期肥,并于七月底和八月初时分别喷施叶面肥,稻苗进五叶期后放鸭,放鸭时,保持水深3~5cm,集中鸭舍内的鸭雏全部投入本田,放鸭密度为350~400只/hm2,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在放鸭过程中,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期间隔天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80~100g/只;
S5、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沙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县蒸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