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647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包括有底部横架、驾驶座支撑架和后轮支撑架,所述驾驶座支撑架的底部设置在底部横架上,所述驾驶座支撑架靠近其坐垫部位处设置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的一端设置在驾驶座支撑架上,其另一端设置在后轮支撑架上;所述减震结构的减震弹力可调节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电动车驾驶员根据自身体重及路况等因素调节减震结构的减震弹力,使减震结构对驾驶员起到最舒适的缓冲减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现阶段交通越来越拥堵,轻便小巧的电动车成为了人们短途出行的理想代步交通工具,现有的电动车为了减轻驾驶疲劳,一般都会设置有减震结构来对驾驶人员进行缓冲减震,增强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但是一般的减震装置的减震强度或其减震弹力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样就不能够全面满足对不同体重的驾驶员在不同路况上起到充分缓冲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的减震结构的减震能力具有可调性。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包括有底部横架、驾驶座支撑架和后轮支撑架,所述驾驶座支撑架的底部设置在底部横架上,所述驾驶座支撑架靠近其坐垫部位处设置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的一端设置在驾驶座支撑架上,其另一端设置在后轮支撑架上;所述减震结构的减震弹力可调节设置;便于电动车驾驶员根据自身体重及路况等因素调节减震结构的减震弹力,使减震结构对驾驶员起到最舒适的缓冲减震。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结构的两端分别铰接在驾驶座支撑架和后轮支撑架上,所述减震结构包括有减震杆和减震气腔,所述减震杆的一端伸入减震气腔内,并沿减震杆的长度方向在减震气腔内弹性伸缩设置,所述减震杆的另一端与减震支架铰接;通过减震杆伸入减震气腔内的一端压缩气体从而使减震气腔内的压缩气体始终对减震杆具有弹力,从而对驾驶座支撑架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结构还包括有减震挡盖、减震弹簧和减震调节盖,所述减震挡盖固定设置在减震杆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设置在减震挡盖上,另一端设置在减震调节盖上;所述减震调节盖套设在减震气腔的外表壁上,且减震调节盖与减震气腔通过螺纹连接设置,通过螺纹调节减震调节盖在减震气腔的位置,从而能够改变减震挡盖与减震调节盖之间减震弹簧的压缩长度,从而能够有效调节减震结构的减震弹力。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后座框架和扶手架,所述扶手架呈“U”设置,所述扶手架向后座框架方向倾斜向上设置,所述扶手架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后轮支撑架上;所述后座框架的前端部位固定设置在靠近扶手架扶手部位处,所述后座框架通过后座支撑架支撑设置在后轮上方;所述后座框架上还设置有后坐垫固定槽;通过在后轮支撑架上方设置有后座框架并在后座框架前方设置有扶手架,这样有利于电动车起到载人载物的效果。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通过设置有可调节减震弹簧的压缩长度的减震结构,能够根据驾驶员自身情况调节其减震效果,使得电动车的减震结构能够对驾驶员始终起到舒适的缓冲减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电动车的车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后座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3所示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包括有底部横架1、驾驶座支撑架2和后轮支撑架3,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的底部铰接设置在底部横架1上,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呈向后倾斜设置,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靠近其坐垫部位处设置有减震结构5,所述减震结构5呈向前倾斜设置,这样设置是为了保障在驾驶员在受到颠簸震动时,使冲击力能够转换为减震结构5的弹力,进而对驾驶员起到减震舒适的作用。所述减震结构5的一端设置在驾驶座支撑架2上,其另一端设置在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减震结构5的减震弹力可调节设置,便于电动车驾驶员根据自身体重及路况等因素调节减震结构5的减震弹力,使减震结构5对驾驶员起到最舒适的缓冲减震。所述减震结构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柱50,所述连接柱50分别铰接在驾驶座支撑架2和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减震结构5包括有减震杆51和减震气腔52,所述减震杆51的一端伸入减震气腔52内,所述减震杆51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柱上,所述减震气腔的另一端设置在另一个连接柱上。所述减震杆51伸入端与所述减震气腔52中设置有压缩气体,且压缩气体密封设置;因为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和回复性,这样可以通过压缩气体压力对减震杆51产生沿减震杆51的长度方向的弹力,进而使减震杆551的伸入端可以在减震气腔52内弹性伸缩设置,这样就可以对驾驶座支撑架2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调节减震气腔52内压缩气体的分量从而调节减震杆51与减震气腔52之间的初始弹力,进而保障了对驾驶员的缓冲减震效果好。所述减震结构5还包括有减震挡盖53、减震弹簧54和减震调节盖55,所述减震挡盖53固定设置在减震杆51上,所述减震弹簧54的一端设置在减震挡盖53上,所述减震弹簧54套设在减震杆52和减震气腔52外;另一端设置在减震调节盖55上;所述减震调节盖55套设在减震气腔52的外表壁上,且减震调节盖55与减震气腔52通过螺纹连接设置,通过螺纹调节减震调节盖55在减震气腔52的位置,从而能够改变减震挡盖53与减震调节盖55之间减震弹簧54的压缩长度,从而能够有效调节减震结构5的减震弹力。具体地,当驾驶员的体重较重时,通过调节减震调节盖55,使减震弹簧54初始弹力大,这样在驾驶座支撑架2受到颠簸震动时,因驾驶员的体重大,对减震结构5的冲击力大,不会出现因减震弹簧54初始弹力小而减震弹簧54的形变量较大而使驾驶座支撑架2顶部位移过大而影响到驾驶员驾驶安全;当驾驶员的体重较轻时,通过调节减震调节盖55,使减震弹簧54初始弹力小,这样在驾驶座支撑架2受到颠簸震动时,因驾驶员的体重小,对减震结构5的冲击力小,不会出现因减震弹簧54初始弹力大而减震弹簧54的形变量过小而使驾驶座支撑架2顶部位移过小而影响到驾驶员驾驶舒适度。还包括有后座框架6和扶手架7,所述扶手架7呈“U”设置,所述扶手架6向后座框架6方向倾斜向上设置,扶手架7可以使坐在后座上的乘客手扶,这样增强了乘客的乘车安全,所述扶手架7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后座框架6的前端部位固定设置在靠近扶手架71扶手部位71处,所述后座框架6通过后座支撑架61支撑设置在后轮上方;所述后座框架6上还设置有后坐垫固定槽62,通过后坐垫固定槽62卡设后坐垫的底部,便于后坐垫的安装和更换。所述车架结构还包括有前叉结构8和车把结构9,所述底部横杆1的前端部位呈倾斜状向上弯折设置,并在其前端设置有连接套10,所述车把结构9的底部支撑柱从连接套10的顶部套入并固定在连接套10内,从而完成了车把结构9的固定;所述前叉结构8的顶部支柱从连接套10的底部套入并固定在连接套10内,从而完成前叉结构8的固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部横架(1)、驾驶座支撑架(2)和后轮支撑架(3),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的底部设置在底部横架(1)上,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靠近其坐垫部位处设置有减震结构(5),所述减震结构(5)的一端设置在驾驶座支撑架(2)上,其另一端设置在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减震结构(5)的减震弹力可调节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部横架(1)、驾驶座支撑架(2)和后轮支撑架(3),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的底部设置在底部横架(1)上,所述驾驶座支撑架(2)靠近其坐垫部位处设置有减震结构(5),所述减震结构(5)的一端设置在驾驶座支撑架(2)上,其另一端设置在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减震结构(5)的减震弹力可调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5)的两端分别铰接在驾驶座支撑架(2)和后轮支撑架(3)上,所述减震结构(5)包括有减震杆(51)和减震气腔(52),所述减震杆(51)的一端伸入减震气腔(52)内,并沿减震杆(51)的长度方向在减震气腔(52)内弹性伸缩设置,所述减震杆(51)的另一端与减震支架(4)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刘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世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