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6003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包括引流袋、输液管、固定管、第一橡胶圈、套管、第一弹簧、卡块、第二橡胶圈、挂环、刻度线、内导管、通孔、塑料薄膜、滑槽、滑块、固定块和第二弹簧。该可调速引流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转动套管使得固定块的移动从而方便调整流速,避免在穿刺后短时间内造成引流出大量的胸水或腹水而造成压力骤减,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给病人带来痛苦;该可调速引流袋通过薄膜堵住通孔避免了在引流后造成回流现象的发生,避免了给医护人员带来操作难度,降低患者痛苦,且通过套管与内导管的螺纹连接以及套管与输液管的卡接,方便引流袋和套管的拆卸和更换,有利于操作。

A kind of adjustable speed drainage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速引流袋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流袋,具体为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属于医疗用品应用

技术介绍
引流袋,常用的为一次性引流袋,引流袋由保护帽、引流导管、薄膜袋体、止回阀、排液阀、纽扣、绑带或吊带等组成,制作材料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其外观的刻度线值应印刷清晰,不易剥落,引流导管应柔软、光洁,不得有明显机械杂物、异物和扭结,主要用于外科、肛肠科、外科、泌尿科、妇产科、手术室和内分泌科等,去除包装后,先将引流管上保护帽拔出,用引流管接头与导尿管体外接头连接,将引流袋上端的挂攀、吊带或绑带固定,即可使用。目前市场上的引流袋大多采用一次性引流袋,是将体内积液导出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手段,但是,通常的引流袋难以控制流速,在穿刺引流后短时间内可能引流出大量的胸水或腹水,一次性大量放水后容易造成压力骤减;且引流过后可能造成积液回流,不利于病人胸水或腹水的引流。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调速引流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调速引流袋。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包括引流袋及其位于所述引流袋底端的输液管,所述输液管顶端与固定管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管顶端的输液管端部接触有第一橡胶圈,所述第一橡胶圈与套管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套管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圈底端的侧壁处与第一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套管的顶端与第二橡胶圈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袋顶端与挂环固定连接,且所述引流袋外表面设有刻度线,所述引流袋底端内部与内导管固定连接,且所述内导管顶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顶端设有与内导管固定连接的塑料薄膜,所述内导管内部顶端开设有滑槽,且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滑块,所述滑块与固定块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块一侧与第二弹簧的端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输液管的顶端与套管的底端套接,且所述输液管顶端两侧开设的卡槽内分别与两个卡块卡接。优选的,所述套管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且所述套管与内导管的内部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块相邻的侧壁分别与第二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塑料薄膜的两端与内导管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塑料薄膜的面积大于通孔的孔径。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呈半圆台状柱体,且所述固定块侧壁接触有套管的顶端内侧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可调速引流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转动套管使得固定块的移动方便调整流速,避免在穿刺后短时间内造成引流出大量的胸水或腹水而造成压力骤减,方便医护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给病人带来痛苦。2.该可调速引流袋通过薄膜堵住通孔避免了在引流后造成回流现象的发生,避免了给医护人员带来操作难度,降低患者痛苦,且通过套管与内导管的螺纹连接以及套管与输液管的卡接,方便引流袋和套管的拆卸和更换,有利于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引流袋,2、输液管,3、固定管,4、第一橡胶圈,5、套管,6、第一弹簧,7、卡块,8、第二橡胶圈,9、挂环,10、刻度线,11、内导管,12、通孔,13、塑料薄膜,14、滑槽,15、滑块,16、固定块,17、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包括引流袋1及其位于所述引流袋1底端的输液管2,所述输液管2顶端与固定管3固定连接,用于观察积液流速,且位于所述固定管3顶端的输液管2端部接触有第一橡胶圈4,避免积液泄漏,所述第一橡胶圈4与套管5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套管5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圈4底端的侧壁处与第一弹簧6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7,用于固定输液管2,所述套管5的顶端与第二橡胶圈8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袋1顶端与挂环9固定连接,且所述引流袋1外表面设有刻度线10,用于观察积液的总量,所述引流袋1底端内部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且所述内导管11顶端开设有通孔12,用于积液的流通,所述通孔12顶端设有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的塑料薄膜13,防止发生积液回流,所述内导管11内部顶端开设有滑槽14,且所述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滑块15,所述滑块15与固定块16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块16一侧与第二弹簧17的端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输液管2的顶端与套管5的底端套接,且所述输液管2顶端两侧开设的卡槽内分别与两个卡块7卡接,便于输液管2与套管5的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套管5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且所述套管5与内导管11的内部螺纹连接,便于套管5和内导管11的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固定块1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块16相邻的侧壁分别与第二弹簧17的两端固定连接,便于控制积液的流速。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塑料薄膜13的两端与内导管11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塑料薄膜13的面积大于通孔12的孔径,避免发生积液回流。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固定块16呈半圆台状柱体,且所述固定块16侧壁接触有套管5的顶端内侧壁,便于固定块16的横向移动。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转动套管5使得套管5在内导管11内竖向移动,进而使得套管5的顶端内部挤压固定块16,使得固定块16通过底端的滑块15在滑槽14内横向移动而堵住通孔12,通过第二橡胶圈避免积液从内导管11处流出,将输液管2与套管5套接,使得卡块7与输液管2顶端卡槽卡接,方便固定,通过第一橡胶圈4避免引流时积液泄漏,将输液管2连接患者胸腔或腹腔的导管,通过反向转动套管5,第二弹簧17的弹性势能使得固定块16反向移动,使得通孔12打开,使得积液通过输液管2排至引流袋1内,通过控制固定块16的移动量进而控制引流的速度,避免穿刺后引流出大量积液造成压力骤减;当引流结束后,引流袋1内的压强大于套管5的压强,使得积液挤压塑料薄膜13,进而使得塑料薄膜13堵住通孔12,避免积液回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包括引流袋(1)及其位于所述引流袋(1)底端的输液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2)顶端与固定管(3)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管(3)顶端的输液管(2)端部接触有第一橡胶圈(4),所述第一橡胶圈(4)与套管(5)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套管(5)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圈(4)底端的侧壁处与第一弹簧(6)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7),所述套管(5)的顶端与第二橡胶圈(8)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袋(1)顶端与挂环(9)固定连接,且所述引流袋(1)外表面设有刻度线(10),所述引流袋(1)底端内部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且所述内导管(11)顶端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顶端设有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的塑料薄膜(13),所述内导管(11)内部顶端开设有滑槽(14),且所述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滑块(15),所述滑块(15)与固定块(16)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块(16)一侧与第二弹簧(17)的端部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速引流袋,包括引流袋(1)及其位于所述引流袋(1)底端的输液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2)顶端与固定管(3)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管(3)顶端的输液管(2)端部接触有第一橡胶圈(4),所述第一橡胶圈(4)与套管(5)的底端内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套管(5)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圈(4)底端的侧壁处与第一弹簧(6)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7),所述套管(5)的顶端与第二橡胶圈(8)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袋(1)顶端与挂环(9)固定连接,且所述引流袋(1)外表面设有刻度线(10),所述引流袋(1)底端内部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且所述内导管(11)顶端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顶端设有与内导管(11)固定连接的塑料薄膜(13),所述内导管(11)内部顶端开设有滑槽(14),且所述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滑块(15),所述滑块(15)与固定块(16)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块(16)一侧与第二弹簧(17)的端部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超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