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317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包括阀门,喷射座,喷射孔、排气阀和踩板;所述引流腔主体为长方形腔体结构,其内腔中间通过一块长方形板状结构的隔板分成了左右两个单独的腔室,并且两腔室顶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引流管自上向下贯穿第二挡板进入左侧腔室,一是可以使引流管被冲洗,二是可以同步对集液腔的两个腔进行清洗,清洗时,人工只需要接通电源使自带的小型水泵通电即可,并且有辅助性踩压结构,人工只需要脚踩这一结构,使其清洗过程中更加平稳即可,代替现有的手工注水清洗方法,功能性得到了提高。

Auxiliary pressure and exhaust device for recovery of abdominal wound after sto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
本技术属于术手引流装置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
技术介绍
腹部手术后,需要将引流管穿入手术部位,使术后引起的胸腔积液及气体随患者咳嗽的训练过程中,向外排出,排出的液体及气体会随引流管进入底部的收集腔中,一定时间后,根据收集腔中排出液体量以及气泡的产生量或大小决定从患者腹部取出引流管,从而移出引流装置。申请号CN201820185520.8中公开了一种肝胆外科用的腹部手术后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储液瓶,导管,液位刻度条,导流针和固定扣;所述储液瓶的底部设有空腔,且空腔的外侧安装有旋转挡板,所述导管连接在储液瓶的底部,所述储液瓶的顶部塞有弧形结构的橡胶塞,且橡胶塞上插有导流针,所述储液瓶的顶部一端连接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上设有医用单向阀,所述第一护板设在橡胶塞的背侧,且第二护板转动连接在第一护板的上端。透明状储液瓶的设置。基于上述对引流装置的描述,以及对比上述文件发现,类似于上述带有集液腔结构的排气进液引流装置,通过引流管将患者腹腔中的液体以及气体引流出来后,存在集液腔中的积液或气体物质会对集液腔造成污染,即使通过打开阀门的方式使流气及气体定时排放后,集液装置内也会留有大量污染物,沾在集液装置的内壁上,不易由外部注水清理,即使便于清理,也需要人为注水操作,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以解决类似于上述带有集液腔结构的排气进液引流装置,通过引流管将患者腹腔中的液体以及气体引流出来后,存在集液腔中的积液或气体物质会对集液腔造成污染,即使通过打开阀门的方式使流气及气体定时排放后,集液装置内也会留有大量污染物,沾在集液装置的内壁上,不易由外部注水清理,即使便于清理,也需要人为注水操作,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技术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包括引流腔主体,纳管座,隔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引流管,排流孔,螺纹堵头,水泵,冲洗管,阀门,喷射座,喷射孔、排气阀和踩板;所述引流腔主体为长方形腔体结构,其内腔中间通过一块长方形板状结构的隔板分成了左右两个单独的腔室,并且两腔室顶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引流管自上向下贯穿第二挡板进入左侧腔室,且在右侧腔室的右端贯穿有排流孔,且此排流孔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配合有螺纹堵头;所述水泵安装于引流腔主体的后端面顶侧位置,且其排水口所连接的冲洗管上安装有一处阀门,且水泵通过自带的电源线与外部来源电源插座实现插接连电。进一步的:所述纳管座为橡胶环套,其套装在引流腔主体的外壁上,且位于引流腔主体的中间位置处。进一步的:所述纳管座还为间隔式的割槽环结构,其槽宽度尺寸略小于引流管的直径尺寸。进一步的:所述冲洗管的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后,另一端与引流管相连接,两管道实现流量相通。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贯穿配合有一处喷射座,且此喷射座上开设有密麻的喷射孔。进一步的:所述引流腔主体的底面采用负压自吸式吸气底座,其一侧开设有排气孔,且在此排气孔上螺纹配合有排气阀。进一步的:所述踩板为两片,它们呈对称的方式胶合在引流腔主体底部两侧位置处,且它们均呈左下方位走向倾斜设计。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引流装置主要是在其现有的集液部位进行了功能添加,将其引流管与集液腔连接部位的管道上,连接了一根冲洗管,此冲洗管与集液腔后侧安装的水泵排水口连接,水泵通过进水管将清水可以自动注入引流管中,一是可以使引流管被冲洗,二是可以同步对集液腔的两个腔进行清洗,清洗时,人工只需要接通电源使自带的小型水泵通电即可,并且有辅助性踩压结构,人工只需要脚踩这一结构,使其清洗过程中更加平稳即可,代替现有的手工注水清洗方法,功能性得到了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底部负压吸座被剖开)。图2是本技术由图1引出的旋转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俯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剖开后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后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引流腔主体;2、纳管座;4、隔板;5、第一挡板;6、第二挡板;7、引流管;8、排流孔;9、螺纹堵头;10、水泵;11、冲洗管;12、阀门;13、喷射座;14、喷射孔;15、排气阀;16、踩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包括引流腔主体1,纳管座2,隔板4,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引流管7,排流孔8,螺纹堵头9,水泵10,冲洗管11,阀门12,喷射座13,喷射孔14、排气阀15和踩板16;所述引流腔主体1为长方形腔体结构,其内腔中间通过一块长方形板状结构的隔板4分成了左右两个单独的腔室,并且两腔室顶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所述引流管7自上向下贯穿第二挡板6进入左侧腔室,且在右侧腔室的右端贯穿有排流孔8,且此排流孔8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配合有螺纹堵头9;所述水泵10安装于引流腔主体1的后端面顶侧位置,且其排水口所连接的冲洗管11上安装有一处阀门12,且水泵10通过自带的电源线与外部来源电源插座实现插接连电。其中:所述纳管座2为橡胶环套,其套装在引流腔主体1的外壁上,且位于引流腔主体1的中间位置处,此纳管座2的具体结构如图4,图5所示,用于采用夹紧的方式收纳管状物体。其中:同样如图4,图5所示,所述纳管座2还为间隔式的割槽环结构,其槽宽度尺寸略小于引流管7的直径尺寸,由此可以看出,此处描述的纳管座2是用来收纳较长长度的引流管7,引流管7从患者预留引流口处抽出后,可以捆绕在纳管座2上,形成整洁收纳。其中:所述冲洗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腔主体(1),纳管座(2),隔板(4),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引流管(7),排流孔(8),螺纹堵头(9),水泵(10),冲洗管(11),阀门(12),喷射座(13),喷射孔(14)、排气阀(15)和踩板(16);所述引流腔主体(1)为长方形腔体结构,其内腔中间通过一块长方形板状结构的隔板(4)分成了左右两个单独的腔室,并且两腔室顶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所述引流管(7)自上向下贯穿第二挡板(6)进入左侧腔室,且在右侧腔室的右端贯穿有排流孔(8),且此排流孔(8)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配合有螺纹堵头(9);所述水泵(10)安装于引流腔主体(1)的后端面顶侧位置,且其排水口所连接的冲洗管(11)上安装有一处阀门(12),且水泵(10)通过自带的电源线与外部来源电源插座实现插接连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腔主体(1),纳管座(2),隔板(4),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引流管(7),排流孔(8),螺纹堵头(9),水泵(10),冲洗管(11),阀门(12),喷射座(13),喷射孔(14)、排气阀(15)和踩板(16);所述引流腔主体(1)为长方形腔体结构,其内腔中间通过一块长方形板状结构的隔板(4)分成了左右两个单独的腔室,并且两腔室顶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所述引流管(7)自上向下贯穿第二挡板(6)进入左侧腔室,且在右侧腔室的右端贯穿有排流孔(8),且此排流孔(8)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配合有螺纹堵头(9);所述水泵(10)安装于引流腔主体(1)的后端面顶侧位置,且其排水口所连接的冲洗管(11)上安装有一处阀门(12),且水泵(10)通过自带的电源线与外部来源电源插座实现插接连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腹部伤口造口术后恢复的辅助式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管座(2)为橡胶环套,其套装在引流腔主体(1)的外壁上,且位于引流腔主体(1)的中间位置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