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59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离锚,属于油田采油设备领域。所述装置包括:螺旋分离件(100)包括导液管(110)和螺旋轨道(120),连接管(200)套设在螺旋分离件(100)上,连接管(200)的侧壁上设置有入液口(220),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与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密封;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螺旋分离件(100)用于通过螺旋轨道(120)从入液口(220)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分离锚可以简单高效地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原油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离锚
本技术涉及油田采油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离锚。
技术介绍
油井下的地层流体中通常包含原油和地层微粒。当用抽油泵对油井下的原油进行抽取时,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会和原油一起吸入到抽油泵中,而地层微粒中通常包含硬度较大的石英等矿物颗粒,这些矿物颗粒容易对抽油泵造成磨损,从而降低抽油泵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堵塞抽油泵的吸入口使抽油泵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原油进入抽油泵之前,需要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目前,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主要是:向地层流体中注入微粒稳定剂,微粒稳定剂溶解在地层流体中后,会产生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中与地层微粒带有同种电荷的离子会与地层微粒之间发生相互排斥,从而可以将地层微粒沉积到油井底部,使抽油泵在对原油进行抽取时不会将地层微粒吸入到抽油泵中。然而,上述分离方法中需要向地层流体中注入微粒稳定剂才能实现对地层微粒的分离,成本较高,工艺较复杂,且微粒稳定剂容易对原油造成污染,降低原油的纯度。因此,亟需一种分离锚,来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锚,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从地层流体中分离出来时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会对原油造成污染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离锚,所述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连接管和沉积管,所述螺旋分离件包括导液管和螺旋轨道;所述连接管套设在所述螺旋分离件上,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所述入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沉积管的第二端密封;所述导液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轨道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外壁上,所述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所处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高度,所述螺旋分离件用于通过所述螺旋轨道从所述入液口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第一球体和第一球座;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中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液管的第二端的直径;所述第二引流管中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底面的直径;所述第一球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一底面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底面的直径;所述第一球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球座上设置有排砂孔,所述排砂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排砂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球体的直径。可选地,所述螺旋分离件还包括隔离环;所述隔离环设置在所述导液管的外壁上,所述隔离环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入液口所处的高度。可选地,所述隔离环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所述分离锚还包括固定件、第二球体和第二球座;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与所述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导液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内,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内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且所述固定件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隔离环所处的高度;所述第四腔体连通于所述连接管的内部空间与所述连接管的外部空间之间,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第二球座位于所述第四腔体内;所述第二球座位于所述第二球体与所述隔离环之间,所述第二球座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四腔体的直径。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上设置有第五腔体和第六腔体,所述第五腔体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五腔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六腔体连通于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连接管的外部空间之间,所述第六腔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球体的直径。可选地,所述螺旋轨道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气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可选地,所述第四腔体、所述第二球体和所述第二球座的数量均大于或等于2。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稳钉,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稳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固定件的侧壁接触。可选地,所述分离锚还包括尾管;所述尾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沉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尾管的第二端密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连接管和沉积管,螺旋分离件包括导液管和螺旋轨道;连接管套设在螺旋分离件上,连接管的侧壁上靠近连接管的第一端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入液口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沉积管的第一端连接,沉积管的第二端密封;导液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螺旋轨道设置在导液管的外壁上,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所处的高度为第一高度,螺旋分离件用于通过螺旋轨道从入液口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在使用该分离锚对地层流体中包含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时,先将导液管的第一端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然后使抽油泵处于上冲程的抽汲工作状态,然后将该分离锚下放到地层流体中,使入液口位于地层流体的液面以下,此时,地层流体可以通过入液口进入到连接管中,然后与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接触,并从螺旋轨道的第一端沿着螺旋轨道向螺旋轨道的第二端进行紊流流动,之后基于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的原理,通过螺旋分离件将地层流体中的地层微粒和原油进行分离,使地层微粒沉积在沉积管中,使原油通过导液管的内部通道流向抽油泵中。该分离过程简单高效,省时省力,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原油造成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球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分离锚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螺旋分离件,110:导液管,111:导液管的第一端,112:导液管的第二端,120:螺旋轨道,121:螺旋轨道的第一端,122:螺旋轨道的第二端,200:连接管,210:连接管的第一端,220:入液口,230:连接管的第二端,300:沉积管,310:沉积管的第一端,320:沉积管的第二端,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离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100)、连接管(200)和沉积管(300),所述螺旋分离件(100)包括导液管(110)和螺旋轨道(120);/n所述连接管(200)套设在所述螺旋分离件(100)上,所述连接管(200)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220),所述入液口(220)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所述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与所述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所述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密封;/n所述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轨道(120)设置在所述导液管(110)的外壁上,所述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所处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高度,所述螺旋分离件(100)用于通过所述螺旋轨道(120)从所述入液口(220)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锚包括:螺旋分离件(100)、连接管(200)和沉积管(300),所述螺旋分离件(100)包括导液管(110)和螺旋轨道(120);
所述连接管(200)套设在所述螺旋分离件(100)上,所述连接管(200)的侧壁上靠近所述连接管(200)的第一端(210)的部位上设置有入液口(220),所述入液口(220)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高度,所述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与所述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所述沉积管(300)的第二端(320)密封;
所述导液管(110)的第一端(111)用于与抽油泵的入口连通,所述螺旋轨道(120)设置在所述导液管(110)的外壁上,所述螺旋轨道(120)的第一端(121)所处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高度,所述螺旋分离件(100)用于通过所述螺旋轨道(120)从所述入液口(220)进入的地层流体中分离出地层微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锚还包括第一引流管(400)、第二引流管(500)、第一球体(600)和第一球座(700);
所述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一端(410)与所述连接管(200)的第二端(230)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二端(420)与所述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连接,所述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二端(520)与所述沉积管(300)的第一端(310)连接;
所述第一引流管(400)中设置有第一腔体(430),所述第一腔体(430)的第一底面(431)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一端(410),所述第一腔体(430)的第二底面(432)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管(400)的第二端(420),所述第一腔体(430)的第一底面(431)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液管(110)的第二端(112)的直径;
所述第二引流管(500)中设置有第二腔体(530),所述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一端(510),所述第二腔体(530)与所述第一腔体(430)连通,所述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530)的第二底面(532)的直径;
所述第一球体(600)位于所述第二腔体(530)内,所述第一球体(60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530)的第一底面(531)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二腔体(530)的第二底面(532)的直径;
所述第一球座(700)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管(500)的第二端(520),所述第一球座(700)上设置有排砂孔,所述排砂孔与所述第二腔体(530)连通,所述排砂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球体(600)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锚,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分离件(100)还包括隔离环(800);
所述隔离环(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银陶学军李新辉苏瑞李富强刘华唐振华李漠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