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53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1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组件和车辆,所述发动机组件,包括:气缸,所述气缸设有冷却通道入口;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安装于所述气缸,所述水泵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却通道入口相连;调温器,所述调温器设于所述水泵组件的入口端,且所述调温器与所述水泵组件的涡轮腔之间设有流场腔室,所述流场腔室的入口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流场腔室的出口端的流通截面积。本申请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的入水口处设有水泵组件,水泵组件上安装有调温器,可控制换热介质流入水泵组件中的流量,防止发动机内部的零部件受到周期变化的冷热冲击,且通过设置特殊的流场腔室结构设计,能提升水泵组件入水口处的压力,从而提升水泵组件总成的可靠性、稳定性。

Engine component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组件和车辆
本申请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组件和具有该发动机组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内燃机冷却系统为一种辅助的结构,其作用是辅助内燃机在任何工况下都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相关技术中,内燃机将调温器布置在内燃机的出水口或者远离内燃机的入水口,这种布置方式或者不能对内燃机的温度场形成优化,又或者不能对内燃机内部流场进行优化,致使内燃机易出现冷热冲击及气蚀现象,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包括:气缸,所述气缸设有冷却通道入口;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安装于所述气缸,所述水泵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却通道入口相连;调温器,所述调温器设于所述水泵组件的入口端,且所述调温器与所述水泵组件的涡轮腔之间设有流场腔室,所述流场腔室的入口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流场腔室的出口端的流通截面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的入水口处设有水泵组件,水泵组件上安装有调温器,这样,可控制换热介质流入水泵组件中的流量,以防止发动机内部的零部件受到周期变化的冷热冲击,且通过设置特殊的流场腔室结构设计,能有效的提升水泵组件入水口处的压力,从而提升水泵组件的可靠性、稳定性。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组件。所述车辆和上述发动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发动机组件100,气缸1,气缸体11,气缸盖12,水泵组件2,调温器3,第一内腔4,第二内腔5,涡轮腔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100,可保证发动机内部温度场及流场较为平稳,发动机内部的腔壁所受的冷热冲击次数较少,发动机结构更加稳定,且采用特殊的腔体结构,可大幅度地减弱发动机内部存在的气蚀现象,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100,包括:气缸1、水泵组件2和调温器3。气缸1为发动机的核心反应部件,气缸1形成有用于能量转化的燃烧室,且在发动机工作时,气缸1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以输出能量实现做功。其中,气缸1设有用于冷却降温的冷却通道,冷却通道流通有换热介质,以在气缸1工作时对气缸1进行降温,进而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均保持合适的工作温度,避免发动机工作时出现高温过热的状况,提高发动机使用的安全性。其中,气缸1设有冷却通道入口和冷却通道出口,以使冷却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持续循环地流入、流出,保证气缸1能够被持续地降温。换热介质可以为水。水泵组件2安装于气缸1,其中,水泵组件2可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气缸1固定连接,也可与气缸1集成为一体。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相连,如水泵组件2与气缸1通过焊接固定相连。如图1所示,气缸1包括气缸盖12和气缸体11,水泵组件2安装于气缸体11。水泵组件2的出口端与冷却通道入口相连,这样,水泵组件2的涡轮腔6与冷却通道连通,水泵组件2内的换热介质可流向冷却通道内,以向冷却通道提供换热介质,使得冷却通道内具有充足的换热介质对气缸1进行冷却、降温。且水泵组件2包括驱动涡轮,驱动涡轮用于推动冷却通道内的换热介质循环流动。调温器3设于水泵组件2的入口端,即调温器3设于水泵组件2换热介质流入的一端,这样调温器3可根据实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调节进入水泵组件2内的换热介质的流量,以使水泵组件2中流入的换热介质的流量能够满足当前换热需求。可以理解的是,调温器3内设有感温元件,在感温元件检测到换热介质的温度突然过高或过低时,控制换热介质流入水泵组件2中的流量,以防止由于发动机工况的突变导致每次输入的换热介质过量,避免发动机内部的零部件受到周期变化的冷热冲击,实现对发动机内部的温度场的优化,保证发动机内部的零部件的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防止零部件过冷或过热,从而提升发动机的寿命及降低发动机其他不可控的风险,便于长期使用。如图2所示,调温器3和水泵组件2的涡轮腔6之间设有流场腔室,即流场腔室的入口端与调温器3相连,流场腔室的出口端与水泵组件2的涡轮腔6相连,这样,调温器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在流场腔室进行流速调节,以改变进入水泵组件2中的换热介质的压力。其中,如图2所示,流场腔室的入口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流场腔室的出口端的流通截面积,这样,换热介质在依次流经流场腔室的入口端和出口端时,出口端处的流速大于入口端的流速,使得进入水泵组件2的入口端的换热介质的压力较大,由此,可防止换热介质在发动机本体内不容易产生气蚀现象,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稳定性,有利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将调温器3、水泵组件2、气缸1装配完成后,形成一种稳定、有效的结构,调温器3布置在发动机的入水口处,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调温器3、水泵组件2、气缸1共同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通过调温器3的工作特性,可以以少量多次的特性原理来冷却发动机,可以有效的抑制发动机内部的冷热冲击。且通过特殊的流场腔室结构设计,利用流场腔室结构的空间的平顺和广阔性可以有效的改善发动机内部的压力场,能有效的提升水泵组件2入水口处的压力,从而提升水泵组件2的可靠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100,发动机的入水口处设有水泵组件2,水泵组件2上安装有调温器3,这样,可控制换热介质流入水泵组件2中的流量,以防止发动机内部的零部件受到周期变化的冷热冲击,且通过设置特殊的流场腔室结构设计,能有效的提升水泵组件2入水口处的压力,从而提升发动机组件100的可靠性、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流场腔室包括第一内腔4和第二内腔5。如图2所示,第一内腔4与调温器3的出水口相连,第二内腔5与涡轮腔6相连,第一内腔4与第二内腔5连通,这样,调温器3流出的换热介质依次通过第一内腔4、第二内腔5流向涡轮腔6中,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内腔4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二内腔5的流通截面积,这样,换热介质在流经第二内腔5时的流速大于第一内腔4时的流速,即换热介质在第二内腔5中的压力大于第一内腔4中的压力,这样,在换热介质从第二内腔5流向水泵组件2的涡轮腔6时具有较大的压力,进而保证换热介质在高温流场下不容易产生气蚀现象,提高水泵组件2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图2所示,第一内腔4的容积大于第二内腔5的容积,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所述气缸设有冷却通道入口;/n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安装于所述气缸,所述水泵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却通道入口相连;/n调温器,所述调温器设于所述水泵组件的入口端,且所述调温器与所述水泵组件的涡轮腔之间设有流场腔室,所述流场腔室的入口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流场腔室的出口端的流通截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设有冷却通道入口;
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安装于所述气缸,所述水泵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却通道入口相连;
调温器,所述调温器设于所述水泵组件的入口端,且所述调温器与所述水泵组件的涡轮腔之间设有流场腔室,所述流场腔室的入口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流场腔室的出口端的流通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场腔室包括: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调温器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涡轮腔相连,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内腔的流通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内腔的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连接处设有收缩段,所述收缩段的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学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