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927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1),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水口(2)和发动机出水口(3);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以及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2),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冷却管道绕设于排气单元,使得流经冷却管道的冷却液能够在暖机过程中吸收排气热量以加热冷却液,从而缩短冷却液加热时间,促进冷却液温度上升,大大减少暖机时间,提高热车效率。

Engine cooling cycle system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热车是车辆行驶前进入状态的一个必要过程,由于发动机经过一夜或长时间的静置,发动机机油及冷却液温度降至最低,而低温促使润滑油的黏度增大,附着力和流动性变差,因此冷机状态下行车,会加大发动机的负荷,增加不必要的磨损。可见,科学而高效的暖车能使发动机机油及冷却液温度迅速达到驾驶最低要求,缩短了暖机时间及必要行驶历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冷却液加热时间,大大减少暖机时间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水口和发动机出水口;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以及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可选地,所述排气单元包括排气尾管和连接于所述排气尾管的尾气处理装置,所述排气尾管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可选地,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尾管和/或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上。可选地,所述排气尾管通过所述发动机本体上的排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本体相连。可选地,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上设有出气口,所述冷却管道绕设在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可选地,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内填充有氮氧化物。>可选地,所述冷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入口,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出口,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切换阀。可选地,所述连接管包括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的至少一圈环形管。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通过将冷却管道绕设于排气单元,使得流经冷却管道的冷却液能够在暖机过程中吸收排气热量以加热冷却液,从而缩短冷却液加热时间,促进冷机状态发动机缸内燃烧从而加快机油及冷却液温度上升,最终促使发动机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大大减少暖机时间,提高热车效率。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排气单元和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发动机本体、2—发动机进水口、3—发动机出水口、4—排气尾管、5—尾气处理装置、6—出气口、7—第一管道、8—第二管道、9—连接管、10—切换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结合图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本体1,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水口2和发动机出水口3;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以及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2,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发动机启动时,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水口3流出经冷却管道流至发动机进水口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将冷却管道绕设于排气单元,使得流经冷却管道的冷却液能够在暖机过程中充分吸收排气单元排出的废气的热量以加热冷却液,从而缩短冷却液加热时间,促进冷机状态发动机缸内燃烧从而加快机油及冷却液温度上升,最终促使发动机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大大减少暖机时间,提高热车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之类的冷却元件。此外,为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尾气的达标排放,所述排气单元包括排气尾管4和连接于所述排气尾管4的尾气处理装置5,所述排气尾管4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由此,经排气尾管4排出的废气经尾气处理装置5处理后能够满足排气标准,实现达标排放的要求。由于排气尾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5内部均会流经排放的废气,因此,所述冷却管道可选择绕设于所述排气尾管4和/或所述尾气处理装置5上,也就是说冷却管道可以绕设于排气尾管4,或者绕设于尾气处理装置5,又或者同时绕设于排气尾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5,上述三种绕设方式均能够使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实现吸收废气热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尾气处理装置5对废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也需要一定的热量,若将冷却管道绕设于尾气处理装置5的进气口处或者尾气处理装置5前端的排气尾管4,流经冷却管道的冷却液吸收尾气处理装置5内部废气的热量后,则将必然导致尾气处理装置5内部热量的流失,从而影响尾气处理装置5中废气处理过程的效率及效果。考虑到上述目的,所述尾气处理装置5上设有出气口6,所述冷却管道绕设在所述尾气处理装置5的靠近所述出气口6的一端,即如图1所示的底端位置。通过将冷却管道绕设在尾气处理装置5的靠近所述出气口6的一端,从而不会对尾气处理装置5内部的废气处理造成影响,既能实现废气正常处理,又能充分满足对冷却液的加热需求。可以理解地,所述排气尾管4通过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的排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本体1相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体相连的的分歧管路。同时,为针对性处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通常地,所述尾气处理装置5内填充有氮氧化物,以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和转换。其中,冷却管道可以有多种适宜的结构方式,只要满足能够绕设于排气单元,特别是尾气处理装置5,以便于冷却液吸收尾气处理装置5中废气的热量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和连接管9,所述连接管9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第一管道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所述第一管道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管9的入口C1,所述第二管道8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管9的出口C2,所述第二管道8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2。这样,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水口3流出后经第一管道7进入连接管9,吸收废气的热量,随后从连接管9流出从发动机进水口2进入发动机本体1,从而对冷却液加热,使得发动机的暖机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提高热车效率为了便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7上还设有切换阀10。在冷却液温度过高等不需要加热冷却液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动的方式将上述切换阀10关闭,以阻止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流通。具体的,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动机本体(1),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水口(2)和发动机出水口(3);/n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以及/n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2),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本体(1),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水口(2)和发动机出水口(3);
排气单元,所述排气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以及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单元,所述冷却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口(2),所述冷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单元包括排气尾管(4)和连接于所述排气尾管(4)的尾气处理装置(5),所述排气尾管(4)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本体(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绕设于所述排气尾管(4)和/或所述尾气处理装置(5)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尾管(4)通过所述发动机本体(1)上的排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本体(1)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力强郝庆栋薛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