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6586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31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该活性焦再生系统包括:再生塔和再生风机,所述再生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段、加热段、再分布及活化段、冷却段及出口收集段。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再生尾气循环至加热段底部的工艺流程,可在活性焦表面生成新的含氧含氮官能团,改进活性焦的脱硫脱硝性能;可保证再生尾气的流量和组成稳定,可降低再生尾气流量及SO

A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ctivated co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
技术介绍
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工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应用。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活性焦干法净化技术由于具有脱硫效率高、反应不耗水、无废水废渣排放、设备腐蚀问题等突出优势,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该工艺应用日益广泛。典型的活性焦干法净化包括吸附和再生两部分,吸附和再生均为移动床。在吸附部分,活性焦与烟气接触,吸附其中的SO2并将其转化为H2SO4储存在活性焦的孔隙内。吸附塔喷氨脱硝时,则生成的H2SO4还会与NH3反应生成(NH4)2SO4或NH4HSO4。吸附饱和的活性焦随后送入再生塔进行再生。在再生部分,待生焦自再生塔顶部进入,加热至再生所需温度进行再生,然后再冷却至与待处理烟气接近的温度,最后从再生塔底部流出;再生塔设有再生尾气抽出口,再生尾气通过再生风机抽出增压后外送。再生塔的顶部和底部都设有密封氮气口,操作时注入密封氮气以防止含SO2的再生尾气外泄。通常,再生塔设有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分布段、加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段、冷却段和出口收集段等,其中参与活性焦再生和冷却的主要是预热段、加热段和冷却段。具体来说,在预热段,待生焦被加热介质加热至~200℃。在加热段,待生焦被进一步加热至400-450℃。在此温度下,待生焦内储存的H2SO4或(NH4)2SO4分解并与活性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3、SO2、CO2和H2O。同时,由于再生塔顶和塔底在注入密封氮气,其在再生塔内与上述组分混合,从再生塔再生尾气抽出段抽出,即再生尾气。而且,由于活性焦中的碳本身参与活性焦再生时的反应,随着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活性焦强度持续强度下降,最终因强度不足而破碎。而且,再生塔内活性焦移动时也会有轻微破碎,因此,再生尾气中还会带有少量焦粉。再生尾气由再生风机抽出,通常送至硫磺回收装置或制硫酸装置。完成再生后的活性焦进入冷却段,在外部冷却介质的作用下降温至约120℃,随后离开再生塔。但是,现有再生系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活性焦吸附时为移动床操作,吸附塔内充满活性焦,活性焦和烟气为气固接触,且多为错流接触,难以保证吸附塔内的活性焦处于均匀吸附状态,使活性焦再生时也难以保证均匀再生,导致再生尾气的流量、组成都会有较大的波动;(2)活性焦由上而下经过加热段时,其温度不断上升,活性焦再生持续进行,不断产生再生尾气。活性焦从加热段底流出时,其温度处于最高状态,再生基本上完成。由于现有再生系统再生尾气从加热段下部抽出,活性焦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再生尾气与活性焦同向流动,使再生风机需要提供较高的负压以保证再生尾气不向上串至再生塔上部。同时,为了保证再生尾气在加热段随活性焦向下流动,需要在再生塔顶部通入较多的密封氮气,使再生尾气流量增加,且降低了其中SO2浓度,给下游再生尾气处理系统带来不利影响;(3)活性焦再生时会产生一定的SO3,由于再生尾气抽出口位于加热段下部,为活性焦温度最高区域,SO3直接进入再生尾气,给下游再生尾气处理系统带来困难。同时,SO3会与再生尾气中NH3反应生成硫酸(氢)铵,存在再生管路系统堵塞的风险;(4)由于再生尾气直接从高温段抽出,高温下产生的活性焦细粉较多,导致再生尾气中焦粉含量较高;(5)再生尾气的操作温度高达350-400℃,影响再生风机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活性焦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使其能够提高活性焦再生系统稳定性,实现外送再生尾气的稳定控制,降低再生尾气中SO3和焦粉含量,同时,可改进活性焦再生效果,进一步增强活性焦的脱硫脱硝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该活性焦再生系统包括:再生塔和再生风机;所述再生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段、加热段、再分布及活化段、冷却段及出口收集段;所述再生塔塔顶设置有待生焦入口,塔底设置有再生焦出口;所述进料分布段顶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所述预热段与所述加热段均在顶部设有加热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加热介质入口;所述再生尾气抽出段设有再生尾气抽出口;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顶部设有再生尾气返回口,底部设有注氨口;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与再生风机入口连接,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与再生风机出口连接;所述再生风机出口还设有尾气外送管线;所述冷却段顶部设有冷却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冷却介质入口;所述出口收集段下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所述预热段底部加热介质入口与所述加热段顶部加热介质出口通过管线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设置在所述再生尾气抽出段上部,且沿所述再生塔塔壁圆周均匀设置,并通过集合管与再生风机入口连接。由于再生尾气从再生尾气抽出段引出,其活性焦床层温度明显低于加热段的床层温度,因此,当再生尾气通过加热段床层最终从此处抽出时,其温度会持续降低,有利于再生风机的选型及长周期稳定操作。其中,再生尾气由SO3、SO2、CO2、H2O和氮气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为2-6个。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设置在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顶部或底部,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与再生风机出口连接的管线上设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的开度来控制回到吸收塔的再生尾气量。由于外送的再生尾气的流量信号控制返回再生尾气管线的调节阀上,可以实现外送再生尾气的流量稳定,避免流量波动。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所述预热段、所述加热段以及所述冷却段均为管壳式换热结构,每段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管板。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设有分布盘管,与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连通,所述分布盘管为树枝状分布管,固定在所述加热段底部的管板上。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设有注氨分布盘管,与所述注氨口连通,所述注氨分布盘管为树枝状分布管,固定在所述冷却段顶部或所述加热段底部的管板上。注氨分布盘管可设置在再分布及活化段底部,固定在冷却段顶部的管板上,也可设置在再分布及活化段顶部,固定在加热段底部管板上。优选地,注氨分布盘管设置在再分布及活化段底部,固定在冷却段顶部的管板上。注氨口的设计使得在活性焦完成再生后可以进行注氨活化。由于注氨口设计在靠近冷却段的位置,此处的活性焦已完成解吸,不再含有SO2、SO3等,因此注入的氨会被活性焦吸附,不会生成铵盐。在这个区域内注氨,由于活性焦温度相对较高,活性焦表面的活性官能团能够与氨反应形成新的含氮官能团,更进一步增强活性焦的脱硫脱硝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再生尾气管路全部设置电伴热。由于再生尾气中除了含有SO2外,可能还会含有和NH3及微量SO3,考虑到再生尾气降温存在露点腐蚀及结盐的可能性,因此再生尾气管路全部设置电伴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焦再生方法,所述活性焦再生方法在上述的活性焦再生系统中进行,该方法包括:待生焦从待生焦入口进入活性焦再生系统,依次通过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焦再生系统包括:再生塔和再生风机;/n所述再生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段、加热段、再分布及活化段、冷却段及出口收集段;所述再生塔塔顶设置有待生焦入口,塔底设置有再生焦出口;/n所述进料分布段顶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n所述预热段与所述加热段均在顶部设有加热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加热介质入口;/n所述再生尾气抽出段设有再生尾气抽出口;/n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顶部设有再生尾气返回口,底部设有注氨口;/n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与再生风机入口连接,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与再生风机出口连接;所述再生风机出口还设有尾气外送管线;/n所述冷却段顶部设有冷却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冷却介质入口;/n所述出口收集段下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焦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焦再生系统包括:再生塔和再生风机;
所述再生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料分布段、预热段、再生尾气抽出段、加热段、再分布及活化段、冷却段及出口收集段;所述再生塔塔顶设置有待生焦入口,塔底设置有再生焦出口;
所述进料分布段顶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
所述预热段与所述加热段均在顶部设有加热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加热介质入口;
所述再生尾气抽出段设有再生尾气抽出口;
所述再分布及活化段顶部设有再生尾气返回口,底部设有注氨口;
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与再生风机入口连接,所述再生尾气返回口与再生风机出口连接;所述再生风机出口还设有尾气外送管线;
所述冷却段顶部设有冷却介质出口,底部设有冷却介质入口;
所述出口收集段下部设有密封氮气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焦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段底部加热介质入口与所述加热段顶部加热介质出口通过管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焦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设置在所述再生尾气抽出段上部,且沿所述再生塔塔壁圆周均匀设置,并通过集合管与再生风机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焦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尾气抽出口为2-6个。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孟旗孙丽丽郝少博张喆周桂娟魏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