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5473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由壳体端盖组件、电机、传动机构组件、制动主缸连接组件以及制动踏板连接组件组成,传动机构组件由蜗杆轴、蜗轮、轮轴、齿轮、齿条和传动轴组成,蜗杆轴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蜗杆轴另一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轮轴垂直安装在蜗杆轴的一侧,轮轴两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蜗轮同轴固连在轮轴一端并与蜗杆轴相啮合,齿轮同轴固连在轮轴另一端,传动轴支撑安装在壳体底部,齿条滑动套装在传动轴上并与齿轮相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式设计以减小制动装置所占体积,便于布置,并采用机械传动以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准控压。

A direct drive line control device for micro electric passenger car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线控制动
,特别涉及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的各项技术逐步成熟,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安全,汽车制动系统作为汽车安全最核心的部分,是汽车未来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传统汽车制动系统采用真空助力器,因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并且非常依赖发动机,目前真空助力器的应用越来越少。为满足汽车总体布置和制动性能的要求,具有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且独立于发动机等优点的线控制动系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现有的线控制动系统分为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和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其中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在线控制动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其采用电机助力式结构,通过ECU控制电机,以实现各种工况下的制动。但因为电机助力式的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响应较慢,所包含的零件较多,集成度低,体积较大,不便于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装置,本技术通过集成式设计以减小制动装置所占体积,便于布置,并采用机械传动以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准控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由壳体端盖组件、电机、传动机构组件、制动主缸连接组件以及制动踏板连接组件组成,所述传动机构组件由蜗杆轴8、蜗轮21、轮轴31、齿轮19、齿条18和传动轴20组成,其中,蜗杆轴8一端与电机2的输出轴同轴连接,蜗杆轴8另一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轮轴31垂直安装在蜗杆轴8的一侧,轮轴31两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蜗轮21同轴固连在轮轴31一端并与蜗杆轴8相啮合,齿轮19同轴固连在轮轴31另一端,传动轴20支撑安装在壳体底部,齿条18滑动套装在传动轴20上并与齿轮19相啮合;所述制动主缸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主缸总成24之间;所述制动踏板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制动踏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端盖组件由左壳体3、右壳体9、第一轴承端盖11、第二轴承端盖25和第三轴承盖35组成,左壳体3和右壳体9螺栓连接组件相对设置固定连接构成所述壳体,且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9的连接外沿处设有橡胶垫片4;所述蜗杆轴8通过第一角接触球轴承10安装在右壳体9的侧壁上,第一轴承端盖11对应安装在第一角接触球轴承10外端;所述轮轴31一端通过第二角接触球轴承28安装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9对接处的一侧壁上,第二轴承端盖25对应安装在第二角接触球轴承28外端;所述轮轴31另一端通过第三角接触球轴承33安装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9对接处的另一侧壁上,第三轴承盖35对应安装在第三角接触球轴承33外端。进一步地,所述制动主缸连接组件由主缸推杆底座45、橡胶反作用盘22、主缸推杆23和主缸活塞杆44组成,其中,主缸推杆底座45的底部凹槽与齿条18的端面匹配安装,橡胶反作用盘22安装在主缸推杆底座45的底部与齿条18和传动轴20的端面之间,主缸活塞杆44与主缸推杆底座45的杆端同轴相向设置,且主缸活塞杆44与主缸推杆底座45的杆端相向的端面上均沿轴向开有盲孔,主缸推杆23一端沿轴向固连在主缸推杆底座45的杆端的盲孔内,主缸推杆23另一端与主缸活塞杆44的盲孔底部接触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制动踏板连接组件由U型接头13、脚踏杆14、橡胶套15、踏板回位弹簧16和橡胶垫17组成,其中,脚踏杆14一端穿过壳体侧壁与传动轴20球面接触连接,橡胶垫17安装在传动轴20与脚踏杆14的球头端之间,脚踏杆14另一端与U型接头13固连,U型接头与制动踏板相连,踏板回位弹簧16套装在脚踏杆14的中部卡槽与壳体外侧壁之间,橡胶套15包覆在踏板回位弹簧16的外侧,橡胶套15一端通过脚踏杆14的轴肩限位,橡胶套15另一端通过脚踏杆14球端限位于壳体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为集成式设计,结构设计紧凑,可节省占用空间;2.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采用机械传动,响应速度较快,可靠性较高;3.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可实现主动建压,当传感器探测到紧急制动信号,而驾驶员并未及时踩下制动踏板时,由电机直接驱动右续装置,进行主动建压制动;4.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在正常建压制动时,制动力由驾驶员和电机共同产生,电机的控制精度在0.1-0.3MPa之间,故可实现精确控压;5.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可实现制动力全解耦,其制动主缸活塞的推力是由电机助力和驾驶员踏板力共同提供的,二者互不影响,均为独立工作;6.本技术所述的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可实现失效制动,在制动系统电机失效时,可由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实现断电失效制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内部传动机构组件轴测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左壳体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左壳体左视图;图7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左壳体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右壳体主视图;图9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右壳体左视图;图10是本技术所述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的右壳体俯视图;图中:1.电机螺栓;2.电机;3.左壳体;4.橡胶垫片;5.壳体螺栓;6.壳体螺母;7.壳体弹簧垫圈;8.蜗杆轴;9.右壳体;10.第一角接触球轴承;11.第一轴承端盖;12.第一端盖螺栓;13.U型接头;14.脚踏杆;15.橡胶套;16.踏板回位弹簧;17.橡胶垫;18.齿条;19.齿轮;20.传动轴;21.蜗轮;22.橡胶反作用盘;23.主缸推杆;24.主缸总成;25.第二轴承端盖;26.第二端盖螺栓;27.定位销;28.第二角接触球轴承;29.第一套筒;30.键;31.轮轴;32.第二套筒;33.第三角接触球轴承;34.第三端盖螺栓;35.第三轴承端盖;36.左壳体大圆形孔;37.左壳体小圆形孔;38.半圆形托架;39.左壳体半圆孔;40.右壳体半圆孔;41.右壳体大圆形孔;42.右壳体小圆形孔;43.凸台;44.主缸活塞杆;45.主缸推杆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及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由壳体端盖组件、电机、传动机构组件、制动主缸连接组件以及制动踏板连接组件组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传动机构组件由蜗杆轴(8)、蜗轮(21)、轮轴(31)、齿轮(19)、齿条(18)和传动轴(20)组成,其中,蜗杆轴(8)一端与电机(2)的输出轴同轴连接,蜗杆轴(8)另一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轮轴(31)垂直安装在蜗杆轴(8)的一侧,轮轴(31)两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蜗轮(21)同轴固连在轮轴(31)一端并与蜗杆轴(8)相啮合,齿轮(19)同轴固连在轮轴(31)另一端,传动轴(20)支撑安装在壳体底部,齿条(18)滑动套装在传动轴(20)上并与齿轮(19)相啮合;/n所述制动主缸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主缸总成(24)之间;/n所述制动踏板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制动踏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由壳体端盖组件、电机、传动机构组件、制动主缸连接组件以及制动踏板连接组件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机构组件由蜗杆轴(8)、蜗轮(21)、轮轴(31)、齿轮(19)、齿条(18)和传动轴(20)组成,其中,蜗杆轴(8)一端与电机(2)的输出轴同轴连接,蜗杆轴(8)另一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轮轴(31)垂直安装在蜗杆轴(8)的一侧,轮轴(31)两端旋转安装在壳体侧壁上,蜗轮(21)同轴固连在轮轴(31)一端并与蜗杆轴(8)相啮合,齿轮(19)同轴固连在轮轴(31)另一端,传动轴(20)支撑安装在壳体底部,齿条(18)滑动套装在传动轴(20)上并与齿轮(19)相啮合;
所述制动主缸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主缸总成(24)之间;
所述制动踏板连接组件连接于传动机构组件与制动踏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端盖组件由左壳体(3)、右壳体(9)、第一轴承端盖(11)、第二轴承端盖(25)和第三轴承盖(35)组成,左壳体(3)和右壳体(9)螺栓连接组件相对设置固定连接构成所述壳体,且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9)的连接外沿处设有橡胶垫片(4);
所述蜗杆轴(8)通过第一角接触球轴承(10)安装在右壳体(9)的侧壁上,第一轴承端盖(11)对应安装在第一角接触球轴承(10)外端;
所述轮轴(31)一端通过第二角接触球轴承(28)安装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9)对接处的一侧壁上,第二轴承端盖(25)对应安装在第二角接触球轴承(28)外端;
所述轮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孟令帅张振兆卢青伟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