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速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16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速缓冲器,包括缸体和嵌设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所述活塞的侧壁和所述缸体的内壁贴合,以将所述缸体分为独立设置的前腔和后腔;所述活塞端面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游离端穿设过所述前腔,并从所述缸体内伸出;所述活塞沿其轴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回油孔,以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所述活塞杆上固定设置有调速片,且所述调速片与所述活塞贴合设置;当转动所述活塞杆时,所述调速片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回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回油量以调节缓冲器的速度。

A two speed buf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速缓冲器
本技术涉及缓冲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速缓冲器。
技术介绍
缓冲器是将液压能转变为直线运动机械能的一种能量转换的液压执行元件。由于缸筒和活塞杆的横截面积是一定的,因此活塞杆在推动的过程中不会根据外力的变化而改变受压面积和通油量。但是在某些工况下,需要缓冲器具有不同的速度时,速度无法改变的缓冲器存在诸多使用中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速缓冲器,其通过控制回油量以调节缓冲器的速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速缓冲器,包括缸体和嵌设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所述活塞的侧壁和所述缸体的内壁贴合,以将所述缸体分为独立设置的前腔和后腔;所述活塞端面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游离端穿设过所述前腔,并从所述缸体内伸出;所述活塞沿其轴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回油孔,以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所述活塞杆上固定设置有调速片,且所述调速片与所述活塞贴合设置;当转动所述活塞杆时,所述调速片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回油孔。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沿其轴向设置有变速杆,所述变速杆偏离所述缸体的中心轴设置;所述变速杆包括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杆段的外径;所述活塞开设有与所述变速杆配合的变速孔,所述变速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调速片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固定的遮盖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活塞杆固定,以带动所述遮盖部覆盖所述回油孔;所述遮盖部的外侧壁与所述缸体的内壁接触。进一步的,全部的所述回油孔围绕所述活塞杆的中轴线环形阵列,且位于两端部的所述回油孔的中心线间的夹角为9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杆段外切。进一步的,所述缸体内设置有回位件,所述回位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后腔的底壁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开设有用于嵌设所述回位件的容纳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杆段通过过渡段与所述第二杆段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因为调速片与活塞杆固定,因而在转动活塞杆的过程中调速片同步的转动,以实现遮盖部分或全部的回油孔;利用调速片对回油孔覆盖数量的变化,调节回油量的大小,从而达到调节速度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图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缸体;11、前腔;12、后腔;13、回位件;2、活塞;21、变速孔;22、回油孔;3、活塞杆;4、调速片;41、连接部;42、遮盖部;5、变速杆;51、第一杆段;52、第二杆段;53、过渡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双速缓冲器的一实施例,包括缸体1和设置在缸体1内部的活塞2,活塞2的外侧壁和缸体1的内壁贴合,且活塞2的中心线和缸体1的中心线共线。活塞2嵌设在缸体1的内部以将缸体1分隔成两个彼此独立的前腔11和后腔12,在使用的过程中前腔11和后腔12内均填充有液压油。本实施例中靠近缸体1开口端的腔体为前腔11,位于缸体1后端部的腔体为后腔12。参照图1,活塞2位于其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活塞杆3,活塞杆3垂直于活塞2的端面设置。活塞杆3的游离端穿设过前腔11,并从缸体1内伸出。通过对活塞杆3施加力能够推动活塞2运动,以改变活塞2的位置,从而调节前腔11和后腔12内液压油的压力。活塞杆3沿其轴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回油孔22,回油孔22能够连通前腔11和后腔12。全部的回油孔22均设置同一圆周上,即全部的回油孔22均围绕活塞2的中心线呈环形阵列。本实施例中位于两端部的回油孔22的中心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90°。参照图1和图2,活塞杆3伸入缸体1内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调速片4,调速片4和活塞2的端面贴合,从而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回油孔22。调速片4包括连接部41和与连接部41固定连接的遮盖部42,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工便利,连接部41和遮盖部42一体成型。连接部41套设在活塞杆3上,并与活塞杆3固定连接;遮盖部42呈圆环形设置,且遮盖部42的外壁与缸体1的内壁贴合,从而能够增大调速片4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遮盖部42对应的圆心角大于90°,因而遮盖部42能够完全覆盖全部的回油孔22。在使用前,旋转活塞杆3以带动调速片4转动,根据预定的回油量调节调速片4覆盖回油孔22的数量。参照图1,缸体1内固定设置有变速杆5,变速杆5沿缸体1的轴向设置,且变速杆5的两端部分别与缸体1的两端部固定。变速杆5的偏离缸体1的中心线设置,且活塞2开设有与变速杆5配合的变速孔21。变速杆5包括第一杆段51和第二杆段52,且第一杆段51的外径大于第二杆段52的外径,第一杆段51主要位于前腔11内,第二杆段52主要位于后腔12内。因而为了保证活塞2运动的平稳性,变速孔21的孔径等于第一杆段51的外径。当活塞2沿第一杆段51的轴向运动时,因为变速孔21的孔径等于第一杆段51的外径,因而活塞2和第一杆段51的连接处液压油无法流通,因而活塞2做匀速运动;当活塞2被活塞2杆推送至第二杆段52处时,变速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杆段52的外径,因而液压油可以从活塞2和第二杆段52的连接处流通,从而能够实现活塞2杆的快速运动。第一杆段51和第二杆段52的连接处通过过渡段53连接,过渡段53能够增大活塞2运动的平稳性,同时利用过渡段53能使得液压油从活塞2和变速杆5的连接处逐渐渗透,且流通量逐渐变大,使得活塞2的运动速度增大。参照图1和图2,为了减小调速片4和变速杆5之间的干涉,调速片4远离遮盖部42的位置能够和第一杆段51外切。参照图1,缸体1内设置有回位件13,本实施例中回位件13优选弹簧。回位件13位于缸体1的中心处,且回位件13压缩的中心线和缸体1的中心线重合。回位件13位于刚提的底壁和活塞杆3之间,回位件13的一端和缸体1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和活塞2杆的端部固定连接;当活塞杆3推动活塞2运动时会同步的压缩回位件13,当活塞2运动到极限位置时,回位件13能够利用自身的弹性力转变为推动活塞杆3运动的推力,以辅助活塞2和活塞杆3复位。为了减少回位件13压缩时位移的偏差,活塞杆3的端部开设有用于嵌设回位件13的容纳槽(图中未示出)。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速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和嵌设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所述活塞的侧壁和所述缸体的内壁贴合,以将所述缸体分为独立设置的前腔和后腔;所述活塞端面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游离端穿设过所述前腔,并从所述缸体内伸出;所述活塞沿其轴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回油孔,以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所述活塞杆上固定设置有调速片,且所述调速片与所述活塞贴合设置;当转动所述活塞杆时,所述调速片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回油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速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和嵌设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所述活塞的侧壁和所述缸体的内壁贴合,以将所述缸体分为独立设置的前腔和后腔;所述活塞端面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游离端穿设过所述前腔,并从所述缸体内伸出;所述活塞沿其轴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回油孔,以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所述活塞杆上固定设置有调速片,且所述调速片与所述活塞贴合设置;当转动所述活塞杆时,所述调速片能够全部或部分覆盖所述回油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速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沿其轴向设置有变速杆,所述变速杆偏离所述缸体的中心轴设置;所述变速杆包括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杆段的外径;所述活塞开设有与所述变速杆配合的变速孔,所述变速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速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力克聂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富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