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口护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94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隧道口护栏,包括整体式基础、多根立柱、与所述立柱数量相同的托架以及至少两根横梁;所有所述立柱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所有所述立柱均固定在所述整体式基础上,每根所述立柱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至少为1m;所述托架一一对应分别固定在一根所述立柱上,每根所述横梁均固定在所有所述托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隧道口护栏可防止车辆直接撞击隧道口的墙壁,减少车辆在隧道口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和隧道的损坏。

Guardrail at tunnel entr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口护栏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护栏,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隧道口护栏。
技术介绍
事故调查研究发现,隧道口发生的事故一般由车辆在隧道口处超速、司机疲劳驾驶、操作不当等造成,其一般存在车辆偏离正常行驶车道而撞击隧道口的墙壁的情况,以致与隧道口的墙壁直接撞击的车辆严重损坏,甚至造成隧道的损坏。但是,在公路护栏前期设计中,对于隧道口处的末端护栏的处理由于缺少相关规范的支持,设计单位一般不另外考虑上述安全隐患,而是直接按照标准形式设计。以普通护栏为例:普通护栏为半刚性护栏,在车辆碰撞时对车辆和隧道的保护力度不足;更具体的,车辆在隧道口发生事故时,普通护栏极易变形仍会使车辆撞击到隧道口的墙壁,导致撞击过程中车内乘员加速度超标产生伤亡,车辆严重损坏。以翼墙过渡方式的护栏为例:此方式需要在隧道洞口修筑钢筋混凝土翼墙,用于由普通护栏到隧道口的过渡,车辆在隧道口发生事故时,翼墙过渡方式的护栏可达到完全保护隧道的目的,但是对撞击隧道的车辆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隧道口护栏,可防止车辆直接撞击隧道口的墙壁,减少车辆在隧道口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和隧道的损坏。本技术提出一种隧道口护栏,包括整体式基础、多根立柱、与所述立柱数量相同的托架以及至少两根横梁;所有所述立柱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所有所述立柱均固定在所述整体式基础上,每根所述立柱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至少为1m;所述托架一一对应分别固定在一根所述立柱上,每根所述横梁均固定在所有所述托架上。进一步的,所有所述托架均位于所述立柱和横梁之间,并且所有所述托架和横梁均位于所有所述立柱的同一侧。进一步的,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长度大于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长度为所述整体式基础在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最短连线方向上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整体式基础的宽度为0.3~1m,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高度为0.2~1m。进一步的,所述托架为多边形柱体、矩形柱体、圆形柱体和椭圆形柱体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波形、矩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在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至少为5cm,相邻的两条所述横梁的距离至少为10cm。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插设固定在所述整体式基础中,所述立柱位于所述整体式基础中的部分的长度为0.2~1m,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高度大于所述立柱位于所述整体式基础中的部分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和至少一根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为用于连接隧道口墙壁的隧道口连接端,所述第二横梁靠近所述隧道口连接端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隧道的检修道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侧。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隧道口的墙壁和所述隧道口连接端连接。本技术的隧道口护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整体式基础,可提高本技术的隧道口护栏的整体强度;通过设置至少两根横梁,用于在车辆撞击时增大隧道口护栏与车辆的接触面,从而有效地将撞击的力分散到多根托架和多根立柱上,减少单根立柱的受力,从而减小立柱的形变;每根立柱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立柱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立柱的间距至少为1m,使本技术的隧道口护栏在不同方向上均可提供足够的保护长度和力度;因此,本技术的一种隧道口护栏可防止车辆直接撞击隧道口的墙壁,减少车辆在隧道口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和隧道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隧道口护栏的正视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隧道口护栏的左视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隧道口护栏的正视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隧道口护栏的左视图之二。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种隧道口护栏,包括整体式基础4、多根立柱1、与上述立柱1数量相同的托架2以及至少两根横梁3;所有上述立柱1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所有上述立柱1均固定在上述整体式基础4上,每根上述立柱1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上述立柱1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上述立柱1的间距至少为1m;上述托架2一一对应分别固定在一根上述立柱1上,每根上述横梁3均固定在所有上述托架2上。通过采用整体式基础4,可提高本技术的隧道口护栏的整体强度;通过设置至少两根横梁3,用于在车辆撞击时增大本实施例中隧道口护栏与车辆的接触面,从而有效地将撞击的力分散到多根托架2和多根立柱1上,减少单根立柱1的受力,从而减小立柱1的形变。每根上述立柱1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立柱1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立柱1的间距至少为1m,使本技术的隧道口护栏在不同方向上均可提供足够的保护长度和力度。因此,本技术的一种隧道口护栏可防止车辆越过护栏直接撞击隧道口5的墙壁,减少车辆在隧道口5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和隧道的损坏。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每根上述立柱1的长度为1m,相邻的上述立柱1的间距为1.5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立柱1的间距为6m。本实施例中,所有上述托架2均位于上述立柱1和横梁3之间,且所有上述托架2和横梁3均位于所有上述立柱1的同一侧。即在本实施例中,所有上述托架2均位于所有上述立柱1的轴线所在的上述平面的同一侧,所有上述横梁3均位于上述托架2上远离上述立柱1的一侧。在立柱1和横梁3之间设置托架2,可通过托架2对立柱1和横梁3提供缓冲,可减小立柱1受到车辆撞击横梁3时横梁3的冲击力,减少立柱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式基础、多根立柱、与所述立柱数量相同的托架以及至少两根横梁;/n所有所述立柱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所有所述立柱均固定在所述整体式基础上,每根所述立柱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至少为1m;/n所述托架一一对应分别固定在一根所述立柱上,每根所述横梁均固定在所有所述托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式基础、多根立柱、与所述立柱数量相同的托架以及至少两根横梁;
所有所述立柱的轴线相互平行,并且所有所述立柱均固定在所述整体式基础上,每根所述立柱的长度为0.7~1.5m,相邻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为0.5~2m,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至少为1m;
所述托架一一对应分别固定在一根所述立柱上,每根所述横梁均固定在所有所述托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托架均位于所述立柱和横梁之间,并且所有所述托架和横梁均位于所有所述立柱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长度大于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的间距,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长度为所述整体式基础在相互距离最远的两根所述立柱最短连线方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式基础的宽度为0.3~1m,所述整体式基础的高度为0.2~1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口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红玲尤良春孙捍坤刘敬红雷齐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正道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