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输出取出装置的润滑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201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由一台发动机驱动的工作装置的输入轴与输出该发动机动力的输出轴啮合的发动机输出取出系统中,即使该啮合部分安置在无法由润滑油润滑的位置上,不用油脂也能确保润滑,从而提高该工作装置的安放位置的自由度。为此,至少在输出轴和输入轴103两啮合部之一的表面上形成一层由氟化乙烯树脂之类具有自润滑特性的材料制成的薄膜106。(*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输出取出装置的润滑结构,由发动机驱动的工作装置的输入轴与输出发动机动力的输出轴啮合,在此系统中,该润滑结构用于啮合部。在现有技术中,这类系统中的输出轴和输入轴的啮合部通常或是安置在存有润滑油的部位或是安放在专门用来充满油脂的单独小室中。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把啮合部安置在存有润滑油的部位将会限制工作装置的安放位置,而提供充满油脂的单独小室不仅专门需要油脂,而且增加了部件数,从而使结构复杂。本专利技术是在上述背景下构想出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输出取出装置的润滑结构,即使啮合部安置在无法用润滑油润滑的部位,该润滑结构也能不用任何油脂而确保充分润滑。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在由一发动机驱动的一工作装置的输入轴与输出该发动机动力的输出轴啮合的发动机输出取出装置中,提供了一种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出轴和输入轴的两啮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啮合部表面涂有一层由氟化乙烯树脂等本身具有自润滑特性的材料制成的薄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外,该啮合部配设在二冲程发动机的曲轴箱中,该工作装置为油泵。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图1为一小型摩托车正视图;图2为该小型摩托车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出图1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沿图3的线4—4的放大剖面图;图5为沿图4的线5—5的局部纵向剖面图;图6为沿图5的线6—6的放大剖面图;图7为图4的7方向视图;图8为沿图7的线8—8的剖面图;图9为沿图7的线9—9的剖面图;图10为沿图7的线10—10的剖面图;图11为沿图7的线11—11的剖面图;图12为沿图3的线12—12的放大剖面图;图13为沿图4的线13—13的放大剖面图;图14为局部放大的油泵输入轴剖面图。首先,如图1和图2所示,一小型摩托车V的车架F装有支撑前叉7的车头管1,而该前叉7上挂有前输Wf,该车头管1可控制架驶方向;从该车头管1向下伸展的下向管2;从该下向管2下端部向后伸展的后车架3。该后车架3包括一对车架前部3a和3a,它们的前端部连到下向管2的下端,且它们一般以水平方向向后伸展;一对车架中部3b和3b,它们从两车架前部3a和3a的后端向后上方伸展;以及连接两车架中部3b和3b的两后端的车架后部3c,从而该车架后部3c一般成为椭圆形,如俯视图所示。车架F盖有车盖C,该车盖C包括盖住车头管1前部和前轮Wf上部的前盖11;与前盖11相连、用来盖住驾驶员双腿前部的脚罩12;一对与前盖11和腿罩12连接、盖住前车体两侧的左右前侧盖13;与腿罩12连接、用来支撑驾驶员双腿的踏板14;一对与两前侧盖13和13以及踏板14连接、盖住后车体两侧的左右下部后盖16;以及与两下部后盖16和16以及踏板14连接的上部后盖17。在该上部后盖17的后部装有盖住后轮Wr上部的后挡泥板18,该上部后盖17的上表面打开,该开口盖有驾驶座20。因此,该驾驶座20用铰链与上部后盖17上端相连,因此可打开或合上。其上端打开的行李箱21位于上部后盖17的上部,从而在驾驶座20下形成一用来放物的容器22,用来存放帽盔之类的东西,该容器22用座20打开或关上。从图3可看得最清楚,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电动力装置P背面的车架F支撑,该动力装置P包括双循环鼓风冷却发动机正和作为传动装置的无级变速箱M,把发动机E的输出传给上述后轮Wr。因此,该动力装置P的前部由上述车架F中的后车架3的两中间部3b和3b通过一联杆机构24可振动地支撑,联杆机构24的枢轴23与后轮Wr的转轴平行。一后部减震器25插入在动力装置P后部与上述后车架3之间。在图4和图5中,双循环鼓风冷却发动机E的气缸头26安放在上述后车架3的两中间部3b和3b之间。气缸体27前端部一般沿水平轴线与气缸头26相连,其后端部连至曲轴箱28。在气缸体27的气缸29中,装有可滑动的活塞30,它通过连杆31与用作输出轴的曲轴32相连。在从曲轴箱28伸出的曲轴32的一端上,通过发电机33连接有冷却风扇34,一由护罩36形成的涡形通道35围住该冷却风扇34,该护罩36盖住冷却风扇34、气缸头26和气缸体27。从图6中可看得最清楚,该护罩36由一从前部至少盖住气缸头26,(即,在本实施例中为气缸头26和气缸体27)的第一护罩件37和盖住其余部分的第二护罩件38连接而成。因此,第一护罩件37用若干固紧方向沿着气缸体27轴线的安装螺栓41固紧到气缸头26上,从而使橡皮40夹在第一护罩件37和若干制成压气缸头26上的叶片39之间。确切地说,若干安装凸台42与气缸体27轴线平行地突起在气缸头26上,它们的前端抵靠在橡皮40的内表面上。橡皮40和抵靠在橡皮40外表面上的第一护罩件37上有与各安装凸台42一一对应的插入孔43。因此,各安装螺栓41穿过圆柱形固定橡皮44以螺纹固紧到各安装凸台42上,而各固定橡皮44插入插入孔43,其一边与各安装凸台42接靠,另一边与第一护罩37的外表面接靠。第一护罩37上开有孔46,用来装入固定在气缸头26上的火花塞45。孔46与火花塞密封件47外周啮合,而该火花塞密封件47又与火花塞45的外周紧密接靠。另一方面,火花塞密封件47与盖住火花塞45外端的盖帽48发生可动的弹性啮合。顺便提一下,如图1和图3所示,在气缸头26前方处车体盖C的踏板14上装有可打开的维修盖49,而打开该维修盖49对之加油的油箱安置在上述踏板14的下方。第一护罩件37和第二护罩件38之间这样连接,当第一护罩件37沿气缸头26轴线移开时,它们就脱开。从图7可看得最清楚,护罩36的第二护罩件38上做有环状隔板52,它的位置一般与冷却风扇34的最外边缘的转动轨迹对应,并且向里突起,即向冷却风扇34突起,从而在该隔板52与第二护罩件38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涡形通道35。因此,该涡形通道35的有效面积沿着冷却风扇34的转动方向53逐渐增大。护罩件38外周壁与该隔板52对应的部分沿着上述转动方向向下逐渐离开该隔板52。而且,第二护罩件38与涡形通道35对应的部分做有沿冷却风扇34轴向向外凸起的部分38a,该凸起部38a的凸起沿着转动方向53向下逐渐增大。更确切地说,若该凸起部38a如图8所示在涡形通道35沿转动方向53上游处的第一位置P1上有凸起长度L1,那么当如图9所示它到了第一位置P1下游处的第二位置P2上时,它的凸起长度L2要比第一凸起长度L1大。在第二位置P2下游处的第三位置P3上,该凸起部38a的凸起长度L3要大于上述凸起长度L2,如图10所示。在第三位置P3下游处的第四位置P4上,该凸起部38a的凸起长度L4又要大于上述凸起长度L3,如图11所示。第二护罩件38上开有圆孔55,它围住冷却风扇34并与曲轴32同轴线。第二护罩件38盖有盖子58,该盖子58上有若干由一隔板形成的进气孔56通向圆孔55,并且第二护罩件38与盖子38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吸音材料59。因此,第二护罩件58上在其与吸音材料59对应的部位开有若干小孔60,护罩38内的噪声通过这些小孔60被吸音材料59吸收。请参看图4,曲轴箱28与一一直伸展到后轮Wr一端的机壳部61做成一体,因此,该机壳部61与一通过密封垫62而与之相接的机壳件63一起构成了变速箱机壳64。因此,无级变速箱M位于从曲轴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输出取出装置的润滑结构,在由一台发动机(E)驱动的工作装置(105)的输入轴(103)与输出该发动机(E)动力的输出轴(32)啮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出轴(32)和所述输入轴(103)的两啮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啮合部的表面上形成一层由氟化乙烯树脂等本身具有自润滑特性的材料制成的薄膜(10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开崎昭夫浮穴一兴村上敦五十岚和则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