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7898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环形带、两端分别连接于环形带两端的设备主体,环形带包括柔性表层、设于柔性表层内的第一散热结构,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容纳腔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于第一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设备主体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以及设于发热元件和外壳之间的第二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固定件、以及设于第二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内均设置有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的形态能够将设备主体散发的热量储存起来,防止热量直接散发至佩戴人的皮肤,提升用户体验。

wearable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
本技术属于智能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社会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以及设备功能多样化,为了满足功能多样化的需求,智能可穿戴设备工作中的芯片功率也越来越大,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热量通过穿过外壳散发到设备表面之后,设备与人的皮肤直接接触,接触部分的温度升高,使佩戴人的体感不适,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备工作时热量散发导致的佩戴不舒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包括环形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带两端的设备主体,所述环形带包括柔性表层、设于所述柔性表层内的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容纳腔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以及设于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呈长条形,且第一容纳腔为多个,沿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长度方向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呈蜂窝状,所述第二容纳腔为蜂窝的孔洞。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包裹于囊体中,形成具有储热功能的胶囊。进一步地,所述囊体为金属囊体或者塑料囊体。进一步地,所述囊体的厚度为0.01mm至0.03mm。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元件为电路板。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盖设有金属屏蔽件,所述金属屏蔽件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散热结构的表面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表层为热塑硫化硅胶层。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复合材料为有机复合材料或无机水合盐。本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穿戴设备包括柔性表层和设备主体两部分,通过在柔性表层内部设置第一散热结构、在设备本体内部设置第二散热结构,防止柔性表层、设备主体与佩戴人皮肤接触的部分温度急剧升高,具体地,第一散热结构和第二散热结构内均设置有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的形态能够将设备主体散发的热量储存起来,防止热量直接散发至佩戴人的皮肤,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爆炸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件的结构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环形带;11-柔性表层;12-第一散热结构;121-第一固定件;1210-第一容纳腔;2-设备主体;21-外壳;22-发热元件;23-第二散热结构;231-第二固定件;2310-第二容纳腔;24-金属屏蔽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进行说明。该可穿戴设备,包括环形带1和设备主体2,环形带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设备主体2的两端,环形带1与佩戴人的手腕、脚腕等适配,将设备主体2佩戴在身体上。可穿戴设备为手表、手环等。环形带1包括柔性表层11和第一散热结构12,第一散热结构12设于柔性表层11的内部,第一散热结构12用于吸收环形带1散发的热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备主体2散发的热量可能直接传递至环形带1,第一散热结构12的设置防止环形带1的热量直接传递至人体。第一散热结构12包括第一固定件121,第一固定件121具有第一容纳腔1210,第一容纳腔1210的数量此处不做限定,第一容纳腔1210内设置有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热量。设备主体2包括外壳21、发热元件22以及第二散热结构23,发热元件22及第二散热结构23均设于外壳21内,外壳21具有保护发热元件22和第二散热结构23的作用。外壳21可为塑料外壳21或者金属外壳21。外壳21朝向人体一侧呈弧形,使其与手腕或者脚腕更贴合,提升舒适度。发热元件22可为电路板、电池等,特别是电路板上的各个芯片,在工作时,发热量较大。第二散热结构23设于发热元件22和外壳21之间,使发热元件22散发出的热量能够更快的由第二散热结构23吸收。第二散热结构23包括第二固定件231,第二固定件231具有第二容纳腔2310,第二容纳腔2310的个数可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个数此处不做限定。第二容纳腔2310内也设有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为相变温度在18℃至28℃之间,避免柔性表层11和外壳21的温度超过人体正常的体表温度。相变复合材料是以石蜡、脂肪酸、多元醇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作为基体的有机复合材料或者无机水合盐。其中,有机复合材料包括碳、氮化物、氧化物粉末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有机复合材料采用金属、塑料等作为壳体,分散封装或者微胶囊封装而成;无机水合盐采用微胶囊封装法将其封装于壳体内。本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穿戴设备包括柔性表层11和设备主体2两部分,通过在柔性表层11内部设置第一散热结构12、在设备本体内部设置第二散热结构23,防止柔性表层11、设备主体2与佩戴人皮肤接触的部分温度急剧升高,具体地,第一散热结构12和第二散热结构23内均设置有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的形态能够将设备主体2散发的热量储存起来,防止热量直接散发至佩戴人的皮肤,提升用户体验。请参阅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带两端的设备主体,所述环形带包括柔性表层、设于所述柔性表层内的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容纳腔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以及设于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带、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带两端的设备主体,所述环形带包括柔性表层、设于所述柔性表层内的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容纳腔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发热元件、以及设于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散热结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具有第二容纳腔的第二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相变复合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呈长条形,且第一容纳腔为多个,沿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长度方向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呈蜂窝状,所述第二容纳腔为蜂窝的孔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小飞祝渊周绍鑫付婷婷魏华军
申请(专利权)人:小墨热管理材料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