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629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所述电连接件用于光伏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电性连接,包括连接膜、设置在所述连接膜一侧表面上的导电线,所述连接膜上形成有偏离所述导电线的贯穿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件通过在连接膜上设置贯穿孔,增大相应光伏组件中封装薄膜与电池片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结合强度,不易脱层;还能在层压制程中利于气体排出,降低气泡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传统光伏组件的电池串多通过焊带实现相邻电池片的电性连接,上述焊带连接其一电池片的正面电极与另一相邻电池片的背面电极。为提高光伏组件对受光面积的利用率,业内近年推出一种“叠焊”组件,相邻电池片采用焊带实现电性连接,且相邻电池片的边缘位置相互交叠。此类“叠焊”组件虽取消片间距,充分利用受光面积,但相邻电池片的边缘位置与焊带相抵接,应力较大,易造成边缘隐裂;且相邻电池片之间存有间隙,在层压制程可能产生气泡、褶皱等缺陷。除此,随着电极主栅与焊带数目的增加,制程难度与工艺需求也随之增大。针对上述问题,业内公开有相邻电池片之间通过导电薄膜进行串联连通的技术方案,导电薄膜包括预先粘接呈一体的导电线与连接膜片,但上述连接膜片使得封装胶膜与电池片接触面积急剧缩减,相应的光伏组件后续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脱层异常;且采用上述导电薄膜的光伏组件层压过程中出现气泡等异常的风险也会增大。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能够减小电池片边缘应力,并确保电池片的封装效果,降低异常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件,用于光伏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件包括连接膜、设置在所述连接膜一侧表面上的导电线,所述连接膜上形成有贯穿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线设置为至少两根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两根所述导电线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线包括若干导出段、连接两所述导出段的连接段。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膜包括错位排布的第一连接膜与第二连接膜,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至少其一形成有所述贯穿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膜朝向第二连接膜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一导电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膜朝向第一连接膜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二导电线;所述第一导电线不超出所述第一连接膜,所述第二导电线不超出所述第二连接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的边缘位置还形成有层叠区域,所述导电线还具有位于层叠区域内的互联线,所述互联线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之间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贯穿部偏离所述导电线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线包括线芯及设置在所述线芯外周的合金镀层,所述合金镀层的熔点设置为120~16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膜的厚度设置为0.1~0.6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膜包括由热塑性树脂制得的膜层。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若干电池片及连接相邻所述电池片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包括连接膜、设置在所述连接膜一侧表面上的导电线,所述连接膜上形成有贯穿部;所述导电线包括连接在其一所述电池片正面的第一导电线、连接在另一相邻电池片背面的第二导电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电池片在边缘位置形成有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为不超过3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膜包括错位排布的第一连接膜与第二连接膜,所述第一导电线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膜朝向第二连接膜的一侧表面上且不超出所述第一连接膜,所述第二导电线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膜朝向第一连接膜的一侧表面上且不超出所述第二连接膜;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至少其一形成有所述贯穿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的边缘位置还形成有层叠区域,所述导电线还具有位于层叠区域内的互联线,所述互联线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之间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电连接件与光伏组件,通过在连接膜上设置贯穿孔,增大相应光伏组件中封装薄膜与电池片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结合强度,降低该光伏组件后期应用过程中发生脱层的风险;且在层压制程中利于气体排出,减少可能出现的气泡等异常,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件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件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电连接件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件又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件再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光伏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相邻电池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光伏组件另一实施例中相邻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光伏组件又一实施例中相邻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其中,“第一”、“第二”不代表任何的序列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进行的区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清楚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件100包括连接膜1、贴设在连接膜1表面并用以收集、传导电流的导电线2。所述连接膜1上形成有贯穿部101,此处,所述贯穿部101设置为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连接膜1可对所述导电线2进行相应的支撑与保护,避免导电线2折断、弯曲和变形。所述贯穿部101偏离所述导电线2设置,避免该导电线裸露部分受损。所述连接膜1的厚度设置为0.1~0.6mm,且其包括由热塑性树脂制得的膜层,上述膜层在与所述导电线2粘接或进行其它预处理过程中不会发生硬化,影响其柔韧性,进而导致层压异常。当然,所述连接膜1还可设置为多层结构,其具体组成及厚度等参数均可视具体需求而定。所述导电线2通常包括导电性能良好的线芯及位于所述线芯外周的低温合金镀层,所述低温合金镀层的熔点优选设置为120~160℃,以与现有层压工艺温度相适配。此处,所述导电线2设置为至少两根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两根所述导电线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参图2与图3所示,所述连接膜1包括分设于所述导电线2两侧且错位排布的第一连接膜11与第二连接膜12。所述第一连接膜11、第二连接膜12两者至少其一形成有所述贯穿部101,此处,所述第一连接膜11、第二连接膜12两者均形成有前述贯穿部101,所述贯穿部101同样设置为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导电线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膜11朝向第二连接膜12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一导电线21、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膜12朝向第一连接膜11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二导电线22。所述第一导电线21不超出所述第一连接膜11;所述第二导电线22不超出所述第二连接膜12。在本实施例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件,用于光伏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包括连接膜、设置在所述连接膜一侧表面上的导电线,所述连接膜上形成有贯穿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件,用于光伏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包括连接膜、设置在所述连接膜一侧表面上的导电线,所述连接膜上形成有贯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设置为至少两根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两根所述导电线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包括若干导出段、连接两所述导出段的连接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膜包括错位排布的第一连接膜与第二连接膜,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至少其一形成有所述贯穿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膜朝向第二连接膜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一导电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膜朝向第一连接膜一侧表面且向外暴露的第二导电线;所述第一导电线不超出所述第一连接膜,所述第二导电线不超出所述第二连接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两者的边缘位置还形成有层叠区域,所述导电线还具有位于层叠区域内的互联线,所述互联线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膜、第二连接膜之间并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线与第二导电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部偏离所述导电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包括线芯及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邓士锋董经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