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62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伏电池及电连接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导电件,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边缘相交叠,所述光伏电池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汇流电极、位于该光伏电池边缘处的边缘电极;所述导电件包括与光伏电池正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一导电段、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背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二导电段、与所述边缘电极连接的第三导电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电段夹设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之间的交叠区域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光伏组件中相邻光伏电池的电性连接更可靠,同时减小光伏电池边缘位置的应力,降低隐裂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PV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发电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传统光伏组件的电池串是通过焊带实现相邻光伏电池的电性连接,上述焊带连接其一光伏电池的正面电极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的背面电极。为提高光伏组件对受光面积的利用率,各大厂商近年对叠瓦组件都予以较大的关注,上述叠瓦组件通过相邻光伏电池在边缘位置相互交叠,取消片间距,最大化地利用受光面积,亦无需采用焊带进行相邻光伏电池的连接;但其仍面临着导电胶成本高昂,可靠性较差,不易返工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业内近年亦推出一种“叠焊”组件,如图1与图2所示,相邻光伏电池101采用焊带102实现电性连接,且相邻光伏电池101的边缘位置相互交叠。此类“叠焊”组件虽取消片间距,充分利用受光面积,但相邻光伏电池101的边缘位置应力较大,易造成边缘隐裂,且相邻光伏电池101之间存有间隙,在层压制程可能产生气泡、褶皱等缺陷。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能够确保相邻光伏电池之间的电性连接,减小光伏电池边缘应力,改善隐裂,提高产品质量。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伏电池及电连接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导电件,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边缘相交叠,所述光伏电池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汇流电极、位于该光伏电池边缘处的边缘电极;所述导电件包括与光伏电池正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一导电段、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背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二导电段、与所述边缘电极连接的第三导电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电段夹设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之间的交叠区域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段和所述第二导电段。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与所述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一体成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呈扁平条状,且所述第三导电段具有夹设于相邻所述光伏电池之间的第一部分、位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交叠区域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段和/或第二导电段朝向所述第三导电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全部夹设于相邻所述光伏电池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为连续设置的柔性导电材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为扁平焊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导电段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导电段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为0.3~5mm;所述第三导电段的厚度设置为0.1~0.6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缘电极与所述汇流电极相连接,所述边缘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缘电极包括若干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点状电极,所述点状电极连接于所述汇流电极靠近交叠边缘的一端,所述点状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汇流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点状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相邻两光伏电池的交叠宽度,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缘电极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为0.2~3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缘电极呈波浪状或锯齿状或方波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光伏组件,通过在光伏电池表面设置边缘电极,并通过连接在边缘电极上的第三导电段实现相邻光伏电池的电性连接,同时采用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以更有效地收集光伏电池的表面电流,能够较好地减小光伏电池边缘位置的应力,降低隐裂风险,还能减少可能出现的气泡、褶皱等异常。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光伏组件中相邻光伏电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相邻光伏电池另一角度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伏组件中电池串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光伏组件的光伏电池的正面示意图;图5为图4中光伏电池的背面示意图;图6为图4中光伏电池相应的整片式电池片的正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光伏组件中相邻光伏电池的平面连接示意图;图8为图7中相邻光伏电池的连接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光伏组件的光伏电池另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照图3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电池串100,所述电池串10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若干光伏电池11、电连接相邻所述光伏电池11的导电件,相邻所述光伏电池11在边缘处相互交叠形成有交叠区域110。所述电池串100的排布方式、每一所述电池串100中的光伏电池11数目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所述光伏电池11表面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汇流电极,所述汇流电极包括分设于所述光伏电池11正面、背面的正面电极111与背面电极112。并且,所述光伏电池11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条侧边113,所述侧边11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显然地,所述光伏电池11正面还设有用以收集表面电流的细栅(未图示),且当所述光伏电池11为双面电池时,其背面同样设置有相应的细栅。所述光伏电池11至少一侧表面还设有邻近其一所述侧边113且位于所述交叠区域110内的边缘电极,所述边缘电极与导电件相配合实现相邻光伏电池11之间的电连接。所述边缘电极的宽度大于前述细栅的宽度,优选地,所述边缘电极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设置为0.2~3mm。此处,所述光伏电池11正面、背面分设有正面边缘电极114与背面边缘电极115,且所述正面边缘电极114与背面边缘电极115分别邻近该光伏电池11的两侧边113设置。其中,所述正面电极111与正面边缘电极114相连接;所述背面电极112与所述背面边缘电极115相连接。所述正面边缘电极114与背面边缘电极115两者均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连续延伸,所述光伏电池11的背面边缘电极115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11的正面边缘电极114位置相对应。此处,所述正面电极111、背面电极112朝向所述交叠区域110一侧的末端分别连接在正面边缘电极114、背面边缘电极115上。所述光伏电池11可采用整片式光伏电池、或由整片式光伏电池切割得到的子电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电池11采用半片式光伏电池(如图6中所示母片沿虚线切割得到),也就是说,所述光伏电池1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短边、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长边,所述长边即为前述侧边113,其长度优选设置为120~170mm。在此,所述光伏电池11为多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电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伏电池及电连接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导电件,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边缘相交叠,所述光伏电池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汇流电极、位于该光伏电池边缘处的边缘电极;所述导电件包括与光伏电池正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一导电段、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背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二导电段、与所述边缘电极连接的第三导电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电段夹设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之间的交叠区域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电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串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光伏电池及电连接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导电件,相邻所述光伏电池的边缘相交叠,所述光伏电池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汇流电极、位于该光伏电池边缘处的边缘电极;所述导电件包括与光伏电池正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一导电段、与另一相邻光伏电池背面的汇流电极连接的第二导电段、与所述边缘电极连接的第三导电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导电段夹设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之间的交叠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段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段和所述第二导电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段由柔性导电材料制得且呈连续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段呈扁平条状,且所述第三导电段具有夹设于相邻所述光伏电池之间的第一部分、位于相邻两光伏电池交叠区域外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电段、第二导电段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士锋董经兵陈辉罗伟伟许涛邢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