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085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预制层上的现浇层,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墙体的顶部;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套筒预埋于墙体的顶部,连接件的一端穿入套筒,并与套筒固定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叠合楼板的现浇层。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的现浇层的连接件与预埋于墙体顶部的套筒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

Connection node of composite floor and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墙体与叠合楼板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是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提前制作出来,所以具有建筑速度快、成本小、受气候天气影响较小、节约劳动力、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量和复杂度并且可以提高建筑质量等一系列优点。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叠合楼板是由预制层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在现有技术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一般是通过钢筋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叠合楼板,另一端插入墙体。然而,钢筋直接插入墙体的连接方式不稳固,容易发生松动,进而导致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的现浇层的连接件与预埋于墙体顶部的套筒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由于本技术采用在墙体内预埋套筒,并将连接件与套筒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件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好,从而提升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建筑质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与所述现浇层一体形成的现浇部,所述现浇部位于所述叠合楼板的顶部;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套筒外的一端穿过所述现浇部并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如此,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件与叠合楼板的连接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另一端位于所述现浇部内,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垂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或者,所述套筒内填充有固化材料,以将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内。如此,实现了套筒与连接件的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叠合楼板,所述墙体相对两侧的所述叠合楼板之间具有楼板缝,所述现浇部填充于所述楼板缝。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楼板缝间隔布设;其中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另一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如此,实现了墙体两侧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与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楼板缝依次交替排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层与所述墙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现浇部还填充于所述间隙。如此,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增强了叠合墙体与墙体的连接处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一般地,为了实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需要在墙体的顶部预留现浇孔,在该现浇孔内插入钢筋,叠合楼板的预制层安装于墙体的顶部,然后通过现浇的方式将现浇孔内的钢筋分别与墙体及叠合楼板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但是,技术人发现由于现浇孔内的空间较小,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无法充分填实,从而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进而导致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建筑质量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10、墙体20及连接组件30。叠合楼板10包括预制层12及位于该预制层12上的现浇层14。预制层12的一端支撑于墙体20的顶部22。连接组件30包括套筒32及连接件34。套筒32预埋于墙体20的顶部22。连接件34的一端穿入该套筒32内,并与套筒32固定连接。连接件34的另一端延伸至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内。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的连接件34与预埋于墙体20顶部22的套筒32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20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由于本技术采用在墙体20内预埋套筒32,并将连接件34与套筒32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件34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好,从而提升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建筑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墙体20用于支撑叠合楼板10。一般地,墙体20竖直设置,叠合楼板10水平设置,且叠合楼板10的相对两端支撑于相对设置的两墙体20的顶部22。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墙体20可以是现浇墙体20,直接在施工现场浇筑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墙体20也可以是预制墙体20,在车间预制形成,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n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n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与所述现浇层一体形成的现浇部,所述现浇部位于所述叠合楼板的顶部;
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套筒外的一端穿过所述现浇部并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呈角度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另一端位于所述现浇部内,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唐芬谭新明龙坪峰李志宏朱换良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