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381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包括:四支承板,四所述支承板呈矩形排布,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之间可伸缩地连接有连接杆,四所述支承板围合形成供建筑桩穿设的圈口,所述支承板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限位柱;以及用于压抵所述建筑桩的侧壁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弧形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有第二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弧形节分别沿所述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基础桩的稳固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
技术介绍
桩是将建筑物的全部或部分荷载传递给地基土并具有一定刚度和抗弯能力的传力构件,其横截面尺寸远小于其长度,而桩基础是由埋设在地基中的多根桩和把桩群联合起来共同工作的桩台两部分组成,桩基础是一种承载能力高、适用范围广、历史久远的基础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和桥梁等工程中,因此,对于建筑基础桩的稳固性的要求较为严格。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以解决进一步提高建筑基础桩的稳固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包括:四支承板,四所述支承板呈矩形排布,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之间可伸缩地连接有连接杆,四所述支承板围合形成供建筑桩穿设的圈口,所述支承板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限位柱;以及用于压抵所述建筑桩的侧壁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弧形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有第二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弧形节分别沿所述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形成有L形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嵌设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位置可调节地插设于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中的连接套管。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管的管身上开设有第一锁固孔,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固孔,多个第二锁固孔沿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一所述第二锁固孔和所述第一锁固孔中插设有第一固定销。进一步的,所述支承板的底部安装调平支脚,所述调平支脚包括固定套筒和螺纹杆,所述固定套筒连接于所述支承板的底部,所述固定套筒的底端形成有内螺纹,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于所述固定套筒的底端。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上连接有对准所述圈口的圆心的套管组件,所述第一弧形节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支撑杆插设于所述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限位柱的第一端,所述弹簧的第一端支抵于所述第一弧形节,所述弹簧的第二端支抵于所述套管组件的第一端的端面。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限位柱的第一套管和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中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管身上开设有第三锁固孔,所述第二套管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第四锁固孔,一所述第四锁固孔和所述第三锁固孔中插设有第二固定销,所述支撑杆插设于所述第二套管中,所述弹簧的第二端支抵于所述第二套管的端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通过连接杆可伸缩地连接于相邻的两块支承板之间,使得套设于建筑桩的圈口的尺寸可调节,另一方面,第一弧形节21、弹性件22和第二弧形节23组成沿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夹持件,夹持件具有良好的形变力,可以适配建筑桩的外径并贴合于建筑桩的侧壁对于方形基础桩和圆形基础桩均能紧贴桩体的侧壁,起到紧固作用,且不对基础桩的外侧壁造成损伤,适用于不同形状的基础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杆和连接套管的连接节点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承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杆和连接套管的连接节点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承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包括:四块支承板1和夹持件2。四块支承板1呈矩形排布。相邻的两块支承板1之间可伸缩地连接有连接杆3。四块支承板1围合形成供建筑桩穿设的圈口。支承板1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限位柱11。夹持件2用于压抵建筑桩的侧壁。夹持件2包括第一弧形节21、弹性件22和第二弧形节23。第一弧形节21可伸缩地安装于限位柱11。第一弧形节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弹性件22。弹性件22连接有第二弧形节23。第一弧形节21、弹性件22和第二弧形节23分别沿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本技术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通过连接杆可伸缩地连接于相邻的两块支承板之间,使得套设于建筑桩的圈口的尺寸可调节,另一方面,第一弧形节21、弹性件22和第二弧形节23组成沿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夹持件,夹持件具有良好的形变力,可以适配建筑桩的外径并贴合于建筑桩的侧壁对于方形基础桩和圆形基础桩均能紧贴桩体的侧壁,起到紧固作用,且不对基础桩的外侧壁造成损伤,适用于不同形状的基础桩。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板1的下表面形成有L形的容置槽。容置槽内嵌设有连接套管4。连接杆3的两端分别位置可调节地插设于相邻的两块支承板1中的连接套管4中。具体的,连接套管4的管身上开设有第一锁固孔。连接杆3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固孔。多个第二锁固孔沿连接杆3的长度方向设置。一个第二锁固孔和第一锁固孔中插设有第一固定销。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11上连接有对准圈口的圆心的套管组件6。第一弧形节21连接有支撑杆7。支撑杆7上套设有弹簧。支撑杆7插设于套管组件6的远离限位柱11的第一端。弹簧的第一端支抵于第一弧形节21,弹簧的第二端支抵于套管组件6的第一端的端面。套管组件6包括连接于限位柱11的第一套管61和插设于第一套管61中的第二套管62。第一套管61的管身上开设有第三锁固孔。第二套管62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第四锁固孔。一个第四锁固孔和第三锁固孔中插设有第二固定销。支撑杆7插设于第二套管62中。弹簧的第二端支抵于第二套管62的端面。支承板1的底部安装调平支脚5。调平支脚5包括固定套筒51和螺纹杆52。固定套筒51连接于支承板1的底部。固定套筒51的底端形成有内螺纹。螺纹杆52螺纹连接于固定套筒51的底端。通过调整四个支承板的底部的调平支脚的高度,使得四块支承板处于水平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四支承板,四所述支承板呈矩形排布,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之间可伸缩地连接有连接杆,四所述支承板围合形成供建筑桩穿设的圈口,所述支承板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限位柱;以及/n用于压抵所述建筑桩的侧壁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弧形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有第二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弧形节分别沿所述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四支承板,四所述支承板呈矩形排布,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之间可伸缩地连接有连接杆,四所述支承板围合形成供建筑桩穿设的圈口,所述支承板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限位柱;以及
用于压抵所述建筑桩的侧壁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弧形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有第二弧形节,所述第一弧形节、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弧形节分别沿所述建筑桩的周向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形成有L形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嵌设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位置可调节地插设于相邻的二所述支承板中的连接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建筑桩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管的管身上开设有第一锁固孔,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锁固孔,多个第二锁固孔沿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一所述第二锁固孔和所述第一锁固孔中插设有第一固定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宇龚文郎新川廖华东朱巍军高源罗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