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194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属于灭弧防雷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外壳、转盘、增压气丸、转轴、滑槽和灭弧筒,所述转轴设置在转盘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套设在转盘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嵌套设置在转盘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与转盘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置有灭弧筒,灭弧筒与滑槽相对滑动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把滑槽设置为波浪型,使得在转盘的侧边上可以容纳更多增压气丸,可以大大的减低维修更换的频率,能够增加装置的储弹容量,但又不至于装置的体积过大,延长装置的维护周期。

A wheel type solid phase arc extinguishing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灭弧防雷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
技术介绍
输电线路防雷一直都是电力部门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故障仍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输电线路发生雷击时引起的冲击闪络,导致线路绝缘子闪络,继而产生很大的工频续流,损坏绝缘子串及金具,导致线路事故。对此电力部门一般采用在输电线路加装线路防雷器来实现保护。防雷器是一种能释放雷电或兼能释放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能量,保护电工设备免受瞬时过电压危害,又能截断续流,避免引起系统接地短路的电气装置。架空输电线路固相气体灭弧防雷间隙装置,并联安装于线路绝缘子串两端,保护间隙之间的闪络电压小于被保护绝缘子串,从而在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优先于被保护绝缘子串击穿,击穿放电时,固相灭弧装置内部的信号感应器自动感应到触发信号并启动装置,气丸瞬间产生高速气流沿纵向对电弧造成冲击、冷却至熄灭。固相气体灭弧防雷装置可分为盘式结构与轮式结构,现有轮式固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的装置外壳与灭弧筒是一体结构,装置内部有一气丸转盘,气丸转盘能够在中心轴的作用下转动。现有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结构存在装置体积与装弹容量之间的矛盾,装置内部装设气丸数量受装置体积的限制,故提出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以解决上述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包括外壳、转盘、增压气丸、转轴、滑槽和灭弧筒,所述转轴设置在转盘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套设在转盘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嵌套设置在转盘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与转盘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置有灭弧筒,灭弧筒与滑槽相对滑动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滑槽设置为波浪型结构,所述增压气丸设置为波浪型结构,设置在滑槽的中间位置,嵌套在转盘的侧边上。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包裹层、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设置在气丸底座的一侧,所述包裹层包裹在气丸底座和气丸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与气丸的贴合处设置有喷气孔,所述包裹层设置为硬质层,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框、套筒、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框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框上设置有喷气孔,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框的增量压力或者和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框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桶、套筒、气丸底座、气丸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桶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桶上设置有喷气孔,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限位桶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限位桶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气丸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上框体、套筒、气丸底座、气丸、下框体和喷气孔,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气丸底座上,所述气丸底座与气丸连接设置,所述套筒套设在气丸的外侧,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与下框体卡套在套筒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喷气孔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气丸的基础压力和上框体与下框体的增量压力和/或套筒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内产气材料破裂的临界压力,所述上框体、下框体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把滑槽设置为波浪型,使得在转盘的侧边上可以容纳更多增压气丸,可以大大的减低维修更换的频率,能够增加装置的储弹容量,但又不至于装置的体积过大,延长装置的维护周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灭弧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灭弧筒卡套在滑槽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滑槽结构与增压气丸排布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灭弧效果和普通气体发生器灭弧效果对比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一种结构的三种形状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二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的增压气丸第三种结构的两种形状剖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固相灭弧装置增压气丸第四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图中:1-外壳;2-转盘;3-增压气丸;4-转轴;5-滑槽;6-灭弧筒;7-气体流通通道;8-凸块;11A-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A-包裹层;13A-气丸底座;14A-气丸;15A-喷气孔;16A-底壁;11B-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B-限位框;13B-套筒;14B-气丸底座;15B-气丸;16B-喷气孔;17B-密封圈垫;18B-底座支撑件;11C-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C-限位桶;13C-套筒;14C-气丸底座;15C-气丸;16C-喷气孔;17C-底壁;18C-密封圈垫;11D-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D-上框体;13D-套筒;14D-气丸底座;15D-气丸;16D-下框体;17D-喷气孔;18D-密封圈垫;19D-框体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根据上述的原理说明和参阅图1-3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转轴4、滑槽5和灭弧筒6。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灭弧筒7,灭弧筒7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所述滑槽5设置为波浪型结构,所述增压气丸3设置为波浪型结构,设置在滑槽5的中间位置,嵌套在转盘2的侧边上。和现有的固相灭弧装置相比,增压气丸3的储弹容量增加了三倍,但又不至于装置的体积过大,延长装置的维护周期。灭弧筒7的两侧设置有凸块8,凸块8卡在滑槽5内。转轴4和转盘2的转动动力,增压气丸3的触发均是与现有的公告号为CN106451077A的固相灭弧装置的原理相同,只是增压气丸3的触发电极从转盘2的中心位置引入。增压气丸3卡位灭弧筒6的结构也与上述专利相同。通过改变增压气丸3的存放位置,并且通过改成设置波浪结构,不影响灭弧筒6的运动,同时可以增加灭弧筒6的存储量,大大的提高了使用寿命。如图6所示,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气丸底座13A、气丸14A和喷气孔15A,所述触发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转轴(4)、滑槽(5)和灭弧筒(6),所述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灭弧筒(7),灭弧筒(7)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转盘(2)、增压气丸(3)、转轴(4)、滑槽(5)和灭弧筒(6),所述转轴(4)设置在转盘(2)的中心带动转盘转动,所述外壳(1)套设在转盘(2)的外侧,所述增压气丸(3)嵌套设置在转盘(2)的圆形侧边上,所述外壳(1)与转盘(2)圆形侧边相对位置设置有滑槽(5),滑槽(5)内套设置有灭弧筒(7),灭弧筒(7)与滑槽(5)相对滑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设置为波浪型结构,所述增压气丸(3)设置为波浪型结构,设置在滑槽(5)的中间位置,嵌套在转盘(2)的侧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气丸(3)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气丸底座(13A)、气丸(14A)和喷气孔(15A),所述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气丸底座(13A)上,所述气丸(14A)设置在气丸底座(13A)的一侧,所述包裹层(12A)包裹在气丸底座(13A)和气丸(14A)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12A)与气丸(14A)的贴合处设置有喷气孔(15A),所述包裹层(12A)设置为硬质层,所述气丸(14A)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12A)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14A)破裂的临界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轮式固相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强骆耀敬郭克竹庞智毅唐佳雄黄上师闫仁宝王嬿蕾王巨丰孙鑫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