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81337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台车组装:脚手架搭设;承重支架顶部采用凹型可调托撑调整至拱架底部高程,拱架安装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座在立柱托撑上,拱架之间用Φ48钢管做剪刀撑连接;模板的安装,侧面模板就位,拼装钢模,平面模板采用3015钢模拼装,侧模调整加固,台车就位,边顶拱混凝土从顶拱下游接入泵管入仓,仓内布置弯头管及软管,边墙砼下料点每边为3个,每个下料点轮换下料;新老砼层间结合部,在砼浇筑前必须先铺2‑3cm厚水泥砂浆,水泥砂浆要求,采用此衬砌施工方法既有传统排架法和钢膜台车整体施工的优点,又造价经济,施工速度快,钢膜和钢管能重复利用,节能又环保。

A lining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ong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施工工程
,涉及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阶段,水电市场开发逐渐向偏远地区转移,而山区施工往往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所以给整体施工布置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但小水电站引水隧洞二次衬砌一直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空间小、距离长、工期短、投入大且工程变更频繁,无形中增加了施工成本。长隧洞衬砌环节是工程组织施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衬砌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工程的使用寿命,衬砌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展。因此需要总结一套长隧洞衬砌的施工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台车组装:1)脚手架搭设,先安排测量人员对脚手架立杆位置进行测量放线,然后施工人员根据测量人员放线点位搭设支撑架,施工脚手架在浇筑好的隧洞底板上搭设,立杆(1)间距a为0.6m,排距为0.6m,步距b为1.4m,距离底部20cm设置扫地杆,脚手架底部均设置18#工字钢,工字钢间距0.6米,工字钢之间用工字钢焊接,立杆与工字钢采用电焊焊接,工字钢底部安装行走轮;2)承重支架顶部采用凹型可调托撑调整至拱架底部高程,拱架安装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座在立柱托撑上,拱架之间用Φ48钢管做剪刀撑连接;3)模板的安装:侧面模板就位:先将侧面模板就位,靠钢筋侧立,侧模分段加工,现场拼装;安装顶拱钢管拱架;拼装钢模:平面模板采用3015钢模拼装;侧模调整加固:侧模最大侧向荷载52.36KN/m2,侧模加固计算:采用Φ48mm钢管对撑加固,部分利用承重支架横杆,对撑钢管按压杆计算,对撑水平间距0.6m,环向间距0.6m,底部圆弧模板有向上浮力,增加拉杆内拉措施,拉杆直径12mm,斜向下拉,最后进行加固;二、台车就位:台车按照设计要求调整到位,台车通过装载机作为动力将其推行到预定施工位置,再通过人工推动台车达到准确位置;三、混凝土浇筑:1)边顶拱混凝土从顶拱下游接入泵管入仓,仓内布置弯头管及软管,边墙砼下料点每边为3个,每个下料点轮换下料;2)新老砼层间结合部,在砼浇筑前必须先铺2-3cm厚水泥砂浆,水泥砂浆要求铺满、铺匀,且在新老砼层间结合面要加强振捣,砼分层厚度为30-40cm,混凝土采用Φ50软轴振捣器振捣,在砼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60s为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减少施工过程的资源投入;2)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风险,同时减少施工难度;3)为水电市场后续长隧洞衬砌施工总结相关工程经验,提供相应技术;4)采用此衬砌施工方法既有传统排架法和钢膜台车整体施工的优点,又造价经济,施工速度快,钢膜和钢管能重复利用,节能又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台车组装:1)脚手架搭设,如图1所示,先安排测量人员对脚手架立杆位置进行测量放线,然后施工人员根据测量人员放线点位搭设支撑架,施工脚手架在浇筑好的隧洞底板上搭设,立杆1间距a为0.6m,排距为0.6m,步距b为1.4m,距离底部20cm设置扫地杆,脚手架底部均设置18#工字钢,工字钢间距0.6米,工字钢之间用工字钢焊接,立杆与工字钢采用电焊焊接,工字钢底部安装行走轮。2)承重支架顶部采用凹型可调托撑调整至拱架底部高程(设计砼顶拱高度减去钢模厚度、拱架高度),拱架安装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座在立柱托撑上,所有拱架之间用Φ48钢管做剪刀撑连接,以保持拱架的稳定。3)模板的安装,模板安装顺序:侧模就位,→安装顶拱钢管拱架,→拼装钢模,→侧模调整加固;侧面模板就位:承重支架搭设后模板不便运输,先将侧面模板就位,靠钢筋侧立,侧模分段加工,现场拼装,不影响搭设承重支架;安装顶拱钢管拱架;拼装钢模:平面模板采用3015钢模拼装。经测量校模验收后加固。侧模调整加固:侧模最大侧向荷载52.36KN/m2,侧模加固计算:采用Φ48mm钢管对撑加固,部分利用承重支架横杆,对撑钢管按压杆计算,对撑水平间距0.6m,环向间距0.6m,底部圆弧模板有向上浮力,增加拉杆内拉措施,拉杆直径12mm,斜向下拉。最后进行加固。二、台车就位:台车按照设计要求调整到位,台车通过装载机作为动力将其推行到预定施工位置,再通过人工推动台车达到准确位置。三、混凝土浇筑:1)边顶拱混凝土从顶拱下游接入泵管入仓,仓内布置弯头管及软管,以便向两侧边墙分料。边墙砼下料点每边为3个,要求每个下料点轮换下料,保证砼逐层均匀上升和振捣质量。避免在一个下料点集中下料和用振捣器以拖代平的平仓方法。2)新老砼层间结合部,在砼浇筑前必须先铺2-3cm厚水泥砂浆,保证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水泥砂浆要求铺满、铺匀,且在新老砼层间结合面要加强振捣,砼分层厚度为30-40cm,砼在模板两侧均匀上升。混凝土采用Φ50软轴振捣器振捣,在砼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砼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时为准,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60s为宜,以防漏振和过振。支架设计计算:平面模板:3015钢模+钢管背肋+支撑系统。钢管背肋间距0.6m。荷载计算:支架所承受荷载包括:钢筋混凝土、排架自重荷载,浇筑、倾倒混凝土及振捣时产生的荷载等。①模板受力计算模板受力分三类,拱顶隧洞中心线两侧各4.0m范围内模板可视为承重模板,主要承受混凝土垂直压力;轴线上半部其它模板则兼受垂直压力和侧压力,以侧压力为主;洞轴线以下模板兼受侧压力和混凝土上浮力。垂直荷载垂直压力主要为单位面积内钢筋混凝土衬砌重量,按最大厚度,该段隧洞采用型钢拱架支护,超挖较少,拱形顶部距离中线较远部位厚度较大,约为0.8m。钢筋混凝土自重:P1=24×0.8=19.2KN/m2,荷载分项系数1.2;模板自重:单块3015钢模重21.93kg,P2=0.49kN/m2,荷载分项系数1.2;泵送混凝土泵管出口距模板较近,泵送冲击力不计;振捣混凝土荷载标准值4.0kN/m2,荷载分项系数1.4。作用在顶模上的垂直荷载P=1.2×(24×0.8+0.49)+4.0×1.4=29.23kN/m2。侧压力混凝土侧向最大浇筑高度约8.4m。作用于模板最大侧压力取下列两式的最小值:F=0.22γct0β1β2V1/2,F=γcHF:新浇混凝土对模板最大侧压力;γc:混凝土重力密度,取24KN/m3;t0;新浇混凝土初凝时间,T为混凝土温度,浇筑时间约为2019年3月~2019年5月最低气温时段,根据现场温控条件,T可取10℃;V:混凝土浇筑上升速度,取0.5m/h;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一、台车组装:/n1)脚手架搭设,先安排测量人员对脚手架立杆位置进行测量放线,然后施工人员根据测量人员放线点位搭设支撑架,施工脚手架在浇筑好的隧洞底板上搭设,立杆(1)间距a为0.6m,排距为0.6m,步距b为1.4m,距离底部20cm设置扫地杆,脚手架底部均设置18#工字钢,工字钢间距0.6米,工字钢之间用工字钢焊接,立杆与工字钢采用电焊焊接,工字钢底部安装行走轮;/n2)承重支架顶部采用凹型可调托撑调整至拱架底部高程,拱架安装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座在立柱托撑上,拱架之间用Φ48钢管做剪刀撑连接;/n3)模板的安装:/n侧面模板就位:先将侧面模板就位,靠钢筋侧立,侧模分段加工,现场拼装;/n安装顶拱钢管拱架;/n拼装钢模:平面模板采用3015钢模拼装;/n侧模调整加固:侧模最大侧向荷载52.36KN/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隧洞衬砌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一、台车组装:
1)脚手架搭设,先安排测量人员对脚手架立杆位置进行测量放线,然后施工人员根据测量人员放线点位搭设支撑架,施工脚手架在浇筑好的隧洞底板上搭设,立杆(1)间距a为0.6m,排距为0.6m,步距b为1.4m,距离底部20cm设置扫地杆,脚手架底部均设置18#工字钢,工字钢间距0.6米,工字钢之间用工字钢焊接,立杆与工字钢采用电焊焊接,工字钢底部安装行走轮;
2)承重支架顶部采用凹型可调托撑调整至拱架底部高程,拱架安装从上游向下游进行,座在立柱托撑上,拱架之间用Φ48钢管做剪刀撑连接;
3)模板的安装:
侧面模板就位:先将侧面模板就位,靠钢筋侧立,侧模分段加工,现场拼装;
安装顶拱钢管拱架;
拼装钢模:平面模板采用3015钢模拼装;
侧模调整加固:侧模最大侧向荷载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林徐伟刘川川周应龙徐阳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