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相变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049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包括:输送管与感应线圈。所述输送管的管壁上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用于装入金属换热介质。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通电时用于使所述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上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物料(例如生物质原料)进入到输送管后需要进行加热处理时,利用中频感应加热原理,将感应线圈通电,使得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当控制金属换热介质处于例如固液共存状态时,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为金属换热介质熔点温度,从而便于将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进行准确控制。

Heated phase change reac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eating phase change reaction kettle, which comprises a conveying pipe and an induction coil. A chamber is arranged on the pipe wall of the conveying pipe, and the chamber is used for loading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The induction coil is sleeved outside the conveying pipe, and is used to heat and melt the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when the induction coil is electrified. When the materials (such as biomass raw materials) need to be heated after entering the conveying pipe, the induction coil is electrified by the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principle to make the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heat and melt. When the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is controlled to be in the coexistence state of solid and liquid,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is the melting point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It is convenient to control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of metal heat exchange medium accurate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相变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
技术介绍
生物炭(Biochar),是指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或缺氧环境下,经高温热裂解后的固体产物。有机物(生物质原料)在反应釜内进行高温热裂解过程中,得到生物炭炭粉以及不可凝气体。传统的反应釜通常采用电加热管来对生物质原料进行加热处理,然而对生物质原料的加热温度不便于控制在预设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它能够便于控制加热温度。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包括: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管壁上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用于装入金属换热介质;与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通电时用于使所述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上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物料(例如生物质原料)进入到输送管后需要进行加热处理时,利用中频感应加热原理,将感应线圈通电,使得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当控制金属换热介质处于例如固液共存状态时,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为金属换热介质熔点温度,从而便于将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进行准确控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输送管之间的保温绝缘层,所述保温绝缘层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保温绝缘层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包括衬套管与外壁管,所述外壁管套设于所述衬套管外,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与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设有间隔,且所述外壁管与衬套管之间设有第一封堵环与第二封堵环,所述第一封堵环、所述第二封堵环、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及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配合围成所述腔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室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腔室沿着所述输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感应线圈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感应线圈与两个以上所述腔室一一相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包括衬套管与外壁管,所述外壁管套设于所述衬套管外,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与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设有间隔,且所述外壁管与衬套管之间沿着所述输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封堵环、一个以上隔环及第二封堵环,所述第一封堵环、所述第二封堵环、一个以上隔环、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及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配合围成两个以上所述腔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堵环、一个以上所述隔环及所述第二封堵环与所述外壁管或所述衬套管为一体化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套管的导热能力大于所述外壁管的导热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套管为紫铜合金;所述外壁管为奥氏体不锈钢或合金铸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介质注入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输送管之间的线圈骨架,所述线圈骨架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线圈骨架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的轴向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0、输送管,11、腔室,12、衬套管,13、外壁管,14、第一封堵环,15、第二封堵环,16、隔环,17、介质注入口,18、封堵板,19、线圈骨架,191、第一卡接部,192、第二卡接部,193、限位凸缘,194、套环,195、连杆,20、感应线圈,30、保温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与图3,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包括:输送管10与感应线圈20。所述输送管10的管壁上设有腔室11,所述腔室11内用于装入金属换热介质(图中未示意出)。所述感应线圈20套设于所述输送管10外,所述感应线圈20通电时用于使所述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上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物料(例如生物质原料)进入到输送管10后需要进行加热处理时,利用中频感应加热原理,将感应线圈20通电,使得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当控制金属换热介质处于例如固液共存状态时,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为金属换热介质熔点温度,从而便于将金属换热介质的发热温度进行准确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加热相变反应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20与所述输送管10之间的保温绝缘层30。所述保温绝缘层30设于所述输送管10外,所述感应线圈20套设于所述保温绝缘层30外。保温绝缘层30能尽可能避免金属换热介质产生的热量向外传递,起到隔热保温作用,从而能节省能源。具体而言,保温绝缘层30采用氧化铝,类陶瓷材料,绝缘绝热耐高温,能保证产品性能。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输送管10包括衬套管12与外壁管13。所述外壁管13套设于所述衬套管12外,所述外壁管13的内侧壁与所述衬套管12的外侧壁之间设有间隔,且所述外壁管13与衬套管12之间设有第一封堵环14与第二封堵环15。所述第一封堵环14、所述第二封堵环15、所述外壁管13的内侧壁及所述衬套管12的外侧壁之间配合围成所述腔室11。具体而言,第一封堵环14与第二封堵环15均与外壁管13或衬套管12为一体化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室11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腔室11沿着所述输送管10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感应线圈2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感应线圈20与两个以上所述腔室11一一相应设置。如此,两个以上感应线圈20能分别控制两个以上腔室11内的金属换热介质产生热量,且各个感应线圈20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功率,无需相同,这样输送管10与两个以上腔室11对应的两个以上部位的加热温度可以不同。物料在沿着输送管10的轴向方向输送过程中,移动到输送管10的不同部位时加热温度不同,从而能分别进行例如脱水处理、裂解反应处理及炭化反应处理等。更具体地,请参阅图2及图3,为了使得两个以上腔室11对应的输送管10的两个以上部位的加热温度不同,根据输送管10的不同部位所需求的加热温度来确定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n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管壁上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用于装入金属换热介质;与/n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通电时用于使所述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管壁上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用于装入金属换热介质;与
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通电时用于使所述金属换热介质发热并熔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输送管之间的保温绝缘层,所述保温绝缘层设于所述输送管外,所述感应线圈套设于所述保温绝缘层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括衬套管与外壁管,所述外壁管套设于所述衬套管外,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与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设有间隔,且所述外壁管与衬套管之间设有第一封堵环与第二封堵环,所述第一封堵环、所述第二封堵环、所述外壁管的内侧壁及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壁之间配合围成所述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腔室沿着所述输送管的轴向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感应线圈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感应线圈与两个以上所述腔室一一相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相变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炎辉郭梓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洁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