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8194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包括变径接头、小通径金属软及外护软管,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大通径外护软管(4)内设若干小通径金属软管(3)组合排列固设在端板(2)上,通过端板(2)连接固定于变径接头(1)。(*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流体、气体或液体传输用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
技术介绍
金属软管由于其良好减震、补偿性能,以及具有耐高、低温、耐老化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航天、造船及建筑等领域。目前,对于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均由单根金属波纹管,及配以的两接头和外设金属网套,通过各连接部位的焊接组成。但由于金属软管的口径越大,其承压能力越小,因而限制了它在高压大口径场合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提高工作压力的组合式大通径高压金属径管,以满足高压工程技术的需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它是利用大通径的外护软管内设若干小通径金属软管组合排列固设在端板上,通过端板连接固定于变径接头。使其构成与整体大通径金属软管相同的过流面积,而承压能力与小通径高压金属软管的承压能力相同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本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端板与变径接头可以是分体结构,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端板与变径接头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护软管可以固接在两端板之间,也可以固接在变径接头上。所述的各小通径金属软管与端板连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通过正反螺纹连接。本技术具有的效果是具有利用现行承压能力的小通径金属软管经组合排列后成具有与大通径金属软管过流面积相等,而承压能力与小通径金属软管相同,从而实现了金属软管大通径高压力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新型的结构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由图1、2所示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它是采用若干分布的小通径高压金属软管3、组合排列固定设置在两端板2的径向。每一小通径高压金属软管3的边端均与端板2的通孔端边焊接固定。并将组合的金属软管3安装于位于两端板2之间的大通径外护软管4内加以固定。通过两端板2与变径接头1焊接构成。上述给出的端板2与变径接头1为分体结构,使其两体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该结构方式是考虑到端板2与小通径金属软管之间的配合安装及焊接较为方便。另外,除了上述端板2与变径接头1为分体结构之外,还可以使其端板2与变径接头1制成一体结构。同样,将各小通径金属软管3与端板2的配合端通过焊接固定。该方式安装的组合体置入在外护软管4内,利用外护软管4的两端与变径接头1通过焊接固定。另外,上述的各小通径金属软管3与端板2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氩弧焊接方式;但也可以采用端板2及小通径金属软管3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正反向螺纹连接方式固接;或在小通径金属软管3配合端带有台肩的螺纹,通过其一端设置螺母固定配合。上述的结构形式,仅是给出了本新型构思的具体技术方案的实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按本新型的构思作出相应的改变均属本新型的技术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包括变径接头、小通径金属软及外护软管,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大通径外护软管(4)内设若干小通径金属软管(3)组合排列固设在端板(2)上,通过端板(2)连接固定于变径接头(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端板(2)与变径接头(1)可以是分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外护软管(4)可以固接在两端板(2)之间,也可以固接在变径接头(1)上。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各小通径金属软管(3)与端板(2)连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通过正反螺纹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通径高压金属软管,包括变径接头、小通径金属软管及外护软管,其中,它是利用大通径的外护软管内设若干小通径金属软管组合排列固定在端板上,通过端板连接固定于变径接头。使其构成与整体大通径金属软管的过流面积相等,而承压能力与小通径金属软管相同,从而满足实现了金属软管大通径高压力的需求。文档编号F16L11/14GK2627322SQ0325682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6日专利技术者孙佳奇, 王雅琴 申请人:秦皇岛菲凯特工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佳奇王雅琴
申请(专利权)人:秦皇岛菲凯特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