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805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框架,外壳框架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顶板、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之间围合形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框架结构;外壳框架内设置有贯穿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进料管;进料管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与其接触连接的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的布置方向与进料管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一跟随轴的一端与第一侧板转动连接,第一跟随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通过联轴器与设置在其外侧的编码器的输入轴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将进料管的直线运动转换为跟随轴的旋转运动,从而跟踪和反馈喷补头工作位置,为实现喷补车精准喷补功能提供保证。

Intelligent following device for material pipe movement of converter gunning ca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following device for the material pipe movement of a converter gunning ca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frame, wherein the shell frame comprises a top plate, a bottom plate, a first side plate and a second side plate, wherein the top plate, the bottom plate,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are enclosed to form a frame structure with a first opening and a second opening; the shell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frame through a first opening and a second opening The feed pipe of the inlet;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the feed pip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follow axis and a second follow axi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contact, the arrangement direction of the first follow axis and the second follow axis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otion direction of the feed pipe; one end of the first follow axis is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follow axis passes through the second side plat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coder arranged outside the encoder through the coupling Input shaft connection. The device converts the linear motion of the feed pipe into the rotary motion of the follow-up shaft, so as to track and feed back the working position of the gunning head, and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precise gunning function of the gunning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炼钢转炉喷补的
,具体涉及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
技术介绍
转炉炼钢是以铁水、废钢、铁合金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铁液本身的物理热和铁液组分间化学反应产生热量而在转炉中完成炼钢过程。转炉是转炉炼钢的核心装备,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炼钢设备,其中转炉炉衬的正常安全是转炉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经过材质、使用工艺等不断改进,目前转炉炉衬寿命能够正常使用几千次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转炉使用过程对炉衬的维护,发现转炉使用过程中炉衬有一定程度侵蚀时能够及时对侵蚀部位进行修补,保证转炉正常继续使用。目前转炉炉衬的在线修补主要是采用设备对侵蚀部位进行喷补,喷补前由操作人员戴专用防护面罩观察高温环境中炉衬的侵蚀情况或者采用转炉炉衬测厚仪测量判断炉衬侵蚀情况,然后根据观察测量的侵蚀情况由人工操作喷补机对侵蚀部位进行喷补。高温辐射环境下人眼视觉受到很大限制,喷补效果主要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实际操作来看总体是喷补效率低,喷补料浪费大,不能够很好的根据侵蚀部位进行有效精准定位喷补。现有的技术主要是依赖操作人员操作喷补机进行转炉炉衬的喷补修复,完全实现机器自动喷补工艺修复转炉炉衬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应用,主要困难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转炉炉衬测量数据如何转化为机器语言来指挥喷补车工作;二是喷补车喷补料管需要伸入1200℃以上的转炉环境中进行工作,如何跟踪和反馈喷补头工作位置和喷补管喷口方位是一个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该装置将进料管的直线运动转换为跟随轴的旋转运动,并通过编码器获取进料管的运动数据,从而跟踪和反馈喷补头工作位置,为实现喷补车精准喷补功能提供保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包括外壳框架,所述外壳框架包括顶板、底板、第一侧板以及与第一侧板相对布置的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之间围合形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框架结构;所述外壳框架内设置有贯穿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与其接触连接的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所述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的布置方向与进料管的运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跟随轴的一端与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跟随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通过联轴器与设置在其外侧的编码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二跟随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若干个对称布置的第一滚动机构,所述第一滚动机构包括水平转轴,所述水平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水平转轴的中部设置有与进料管接触连接的第一滚动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内设置有第二滚动机构;所述第二滚动机构包括竖向转轴,所述竖向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口上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竖向转轴的中部设置有与进料管接触连接的第二滚动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跟随轴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分别与对称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的上方均设置有与其抵接的压力调节机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压力调节机构的安装孔;所述压力调节机构包括弹簧、弹簧压块、调节座、调节杆以及调节螺钉;所述弹簧设置在安装孔内,所述弹簧的底端与第一轴承座或第二轴承座抵接,所述弹簧的顶端与弹簧压块的底端抵接;所述调节座设置在安装孔的顶端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顶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底部贯穿调节座向下伸入安装孔内与弹簧压块的顶端抵接,所述调节杆与调节座之间通过调节螺钉紧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轴承座嵌置安装在第一安装口内;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轴承座的一端嵌置安装在第二安装口内,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另一端穿出第二安装口并在其悬置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编码器的支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设置有密封覆盖在第一安装口上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设置有覆盖在第二安装口四周的第二盖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跟随轴一端的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跟随轴另一端的第四轴承座,所述第二跟随轴的两端通过第二轴承分别安装在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上。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有与其连接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上方设置有与顶板固定连接的夹紧块,所述导向管通过抱箍与夹紧块锁紧。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对水平转轴的端部进行限位的压轴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本专利技术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在进料管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与其接触连接的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紧随进料管运动,将进料管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第一跟随轴和第二跟随轴的旋转运动,同时将第一跟随轴通过联轴器与编码器连接获取进料管的运动数据,能够跟踪和反馈喷补头工作位置,为实现喷补车精准喷补功能提供保证。其二,本专利技术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设计有压力调节机构,通过压力调节机构可以调节第一跟随轴两端的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受到的压力,从而调节第一跟随轴与进料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一跟随轴在受到适度压力的情况下紧随进料管运动,保证了测量数据与进料管实际运动的一致性。其三,本专利技术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在进料管的四周设置有若干个对称布置的第一滚动机构和第二滚动机构,通过第一滚动体和第二滚动体与进料管接触连接控制进料管的上下左右的位置,不仅能够减少了进料管与四周壳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保证进料管运动的顺滑性,而且也避免跟随轴受到进料管的挤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沿B-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沿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外壳框架1(顶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一开口1.5、第二开口1.6、安装孔1.7)、进料管2、第一跟随轴3、第二跟随轴4、联轴器5、编码器6、第一滚动机构7(水平转轴7.1、第一滚动体7.2)、第一安装口8、第二滚动机构9(竖向转轴9.1、第二滚动体9.2)、第一轴承10.1、第二轴承10.2、第一轴承座11、第二轴承座12、压力调节机构13(弹簧13.1、弹簧压块13.2、调节座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框架(1),所述外壳框架(1)包括顶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以及与第一侧板(1.3)相对布置的第二侧板(1.4),所述顶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以及第二侧板(1.4)之间围合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1.6)的框架结构;/n所述外壳框架(1)内设置有贯穿通过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1.6)的进料管(2);所述进料管(2)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与其接触连接的第一跟随轴(3)和第二跟随轴(4),所述第一跟随轴(3)和第二跟随轴(4)的布置方向与进料管(2)的运动方向垂直;/n所述第一跟随轴(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跟随轴(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1.4)通过联轴器(5)与设置在其外侧的编码器(6)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二跟随轴(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框架(1),所述外壳框架(1)包括顶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以及与第一侧板(1.3)相对布置的第二侧板(1.4),所述顶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以及第二侧板(1.4)之间围合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1.6)的框架结构;
所述外壳框架(1)内设置有贯穿通过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1.6)的进料管(2);所述进料管(2)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与其接触连接的第一跟随轴(3)和第二跟随轴(4),所述第一跟随轴(3)和第二跟随轴(4)的布置方向与进料管(2)的运动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跟随轴(3)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跟随轴(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1.4)通过联轴器(5)与设置在其外侧的编码器(6)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二跟随轴(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的上方和下方还设置有若干个对称布置的第一滚动机构(7),所述第一滚动机构(7)包括水平转轴(7.1),所述水平转轴(7.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转动连接,所述水平转轴(7.1)的中部设置有与进料管(2)接触连接的第一滚动体(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上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口(8),所述第一安装口(8)内设置有第二滚动机构(9);
所述第二滚动机构(9)包括竖向转轴(9.1),所述竖向转轴(9.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口(8)上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竖向转轴(9.1)的中部设置有与进料管(2)接触连接的第二滚动体(9.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跟随轴(3)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10.1)分别与对称设置在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上的第一轴承座(11)、第二轴承座(12)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轴承座(11)和第二轴承座(12)的上方均设置有与其抵接的压力调节机构(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炉喷补车料管运动智能跟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3)和第二侧板(1.4)上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压力调节机构(13)的安装孔(1.7);
所述压力调节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枫马明蔡继明王国春王志强蔡长秀童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