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石晨利专利>正文

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7495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12:07
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包括中心轴、环设于中心轴外的定子以及罩于定子外的轮毂壳体,轮毂壳体内壁设有与定子相匹配的外转子,轮毂壳体外周设有环形车轮槽,所述环形车轮槽内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减震罩;所述减震罩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铰接有正向单向板,第二通孔铰接有反向单向板,正向单向板、反向单向板皆通过卷簧铰接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上;所述减震罩之间设有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减震罩、轮毂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减震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震轮毂电机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震动力对轮毂电机造成的影响,使轮毂电机内部部件不会由于震动力出现松动的情况,更能保证中心轴的同心度。

A damping hub motor

A damping hub motor includes a central shaft, a stator arranged outside the central shaft and a hub shell arranged outside the stator. The inner wall of the hub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n outer rotor matched with the stator,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hub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n annular wheel groove, two sides of the annular wheel groove are provided with mutually symmetrical damping covers; the damping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number of first through holes evenly distributed and a number of evenly divided The first through-hole is hinged with a forward unidirectional plate, the second through-hole is hinged with a reverse unidirectional plate, and the forward unidirectional plate and the reverse unidirectional plate are hinged on the first through-hole and the second through-hole through a coil spring; the damping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n annular plate between the damping covers; the annular plate, the damping cover and the hub shell are enclosed to form a damping space. The damping hub mo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avoid the impact of the vibration force on the hub motor to the greatest extent, so that the internal parts of the hub motor will not be loose due to the vibration force, and the concentricity of the central shaft can be more guarant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轮毂电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毂电机,特别是一种减震轮毂电机。
技术介绍
电动车是一种以电力作为能量的交通工具,电动车由于无需人力踩踏来获得驱动力,且类似摩托车或自行车,具有体积小的特点,可顺畅穿梭于各种街道,因此电动车的普及率极高,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动车的驱动动力则来自于轮毂电机,轮毂电机使车轮能够内装电机,车轮轮胎嵌于轮毂电机外圈的环形安装槽内,从而缩小电动车的体积,在轮毂电机启动后,轮毂电机便会通过旋转驱动电动车行进,当电动车行驶至颠簸路段时,车轮轮胎受到的挤压力不同,因此会出现颠簸的情况,导致轮毂电机出现震动,传统的电动车则会在轮毂电机的中心轴两侧设置减震系统起到减震的效果,避免电动车车身出现过于颠簸的情况,但是这种减震方式主要是对电动车车身的减震,轮毂电机本身的减震仅能利用车轮轮胎内的气体来实现,导致轮毂电机本身会受到严重的震动影响,轮毂电机长期剧烈震动,极易出现由于轮毂电机内部部件松动导致轮毂电机损坏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中心轴偏心的情况,无法保证中心轴的同心度,一旦中心轴出现偏心,中心轴便会对轮毂电机内部与其相连接的部件进行压迫,进一步造成轮毂电机的损坏,影响轮毂电机的正常运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它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震动力对轮毂电机造成的影响,使轮毂电机内部部件不会由于震动力出现松动的情况,更能保证中心轴的同心度。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公开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包括中心轴、环设于中心轴外的定子以及罩于定子外的轮毂壳体,轮毂壳体内壁设有与定子相匹配的外转子,轮毂壳体外周设有环形车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车轮槽内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减震罩;所述减震罩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铰接有正向单向板,第二通孔铰接有反向单向板,正向单向板、反向单向板皆通过卷簧铰接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上;所述减震罩之间设有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减震罩、轮毂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减震空间;所述环形板上设有与减震空间相贯通的环形穿孔;所述环形穿孔处铺设有一弹性膜;所述减震空间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隔板;所述隔板一端固定于环形车轮槽槽底,另一端抵于弹性膜上;所述弹性膜、隔板与轮毂壳体围合形成若干均匀分布的减震腔室;所述减震腔室中部位置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上方设有一减震部,减震部上端与弹性膜相贴合;所述减震部上设有与立柱相匹配的行程孔;所述行程孔内设有一弹簧,立柱上端穿入行程孔内并与弹簧相贴合;所述立柱外圈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铰接有一呈弧状的摆臂;所述减震部呈圆台状;所述摆臂一端抵于减震部外壁上,另一端抵于弹性膜上。所述立柱上端外壁设有一限位槽;所述行程孔内壁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结构的减震轮毂电机可通过减震罩使车轮内部空间增大,从而使气体不会出现被挤压过度的情况,保证车轮具有足够的弹性对颠簸路段产生的挤压力进行缓冲,减少震动程度,且弹性膜以及弹簧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轮内的气体的缓冲减震效果,使轮毂电机不会出现剧烈震动,保证轮毂电机不会受到震动力的影响,使轮毂电机内部部件不会由于震动力出现松动的情况,更能保证中心轴的同心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减震轮毂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包括中心轴1、环设于中心轴1外的定子2以及罩于定子2外的轮毂壳体3,轮毂壳体3内壁设有与定子2相匹配的外转子4,轮毂壳体3外周设有环形车轮槽5,所述环形车轮槽5内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减震罩6;所述减震罩6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7、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8;所述第一通孔7铰接有正向单向板9,第二通孔8铰接有反向单向板10,正向单向板9、反向单向板10皆通过卷簧铰接于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上;所述减震罩6之间设有一环形板11;所述环形板11、减震罩6、轮毂壳体3之间围合形成减震空间12;所述环形板11上设有与减震空间12相贯通的环形穿孔13;所述环形穿孔13处铺设有一弹性膜14;所述减震空间12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隔板15;所述隔板15一端固定于环形车轮槽5槽底,另一端抵于弹性膜14上;所述弹性膜14、隔板15与轮毂壳体3围合形成若干均匀分布的减震腔室16;所述减震腔室16中部位置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立柱17;所述立柱17上方设有一减震部18,减震部18上端与弹性膜14相贴合;所述减震部18上设有与立柱17相匹配的行程孔19;所述行程孔19内设有一弹簧20,立柱17上端穿入行程孔内并与弹簧20相贴合;所述立柱17外圈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21;所述支撑柱21上铰接有一呈弧状的摆臂22;所述减震部18呈圆台状;所述摆臂22一端抵于减震部18外壁上,另一端抵于弹性膜14上。所述立柱17上端外壁设有一限位槽23;所述行程孔19内壁设有与限位槽23相匹配的限位环24。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当电动车行驶至颠簸路段时,车轮被挤压的状态则会不时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动车起伏,出现颠簸震动的情况,造成行驶人员的不适。车轮若是被挤压程度较低,行驶人员并不会感受到电动车明显的颠簸震动,当车轮被挤压程度极高时,车轮内的气体瞬间被挤压,此时高压气体则能打开正向单向板9,车轮内的高压气体则会进入减震罩6内,减震罩6的内部空间变相增加了车轮内部空间,使气体具有足够空间流动,不会出现气体被挤压过度导致车轮失去弹性无法对挤压力进行缓冲的情况,随着高压气体不断进入减震罩6内,减震罩6内的气压也会不断升高,最后打开反向单向板10,减震罩6内的气体再次回流至车轮的内部空间内,保证车轮内部气体充足性的同时,保证气体的缓冲效果。若是减震罩6的存在依旧无法使车轮获得足够的缓冲,在车轮被挤压时,车轮内高压气体则会同样对弹性膜14进行挤压,此时弹性膜14向着减震空间12方向变形,弹性膜14在发生变形时产生弹力,该弹力则能进一步提高车轮内的气体的缓冲效果,由于弹性膜14与减震部18上端紧贴,一旦弹性膜14向着减震空间12方向变形,弹性膜14则会对减震部18进行推动,使立柱17不断缩入减震部18内,弹簧20被挤压,弹簧20开始产生弹力,该弹力则会通过减震部18作用至弹性膜14上,进一步提高弹性膜14的弹性,而减震部18呈圆台状,摆臂22一端抵于减震部18外壁上,摆臂22另一端抵于弹性膜14上,当减震部18被推动时,摆臂22与减震部18相接触的位置的截面面积不断扩大,减震部18则会通过外壁0对摆臂22进行挤压,摆臂22以自身铰接点为中心向上摆动,随着摆臂22的摆动,摆臂22不断对弹性膜14进行挤压,弹性膜14向上凸出,弹性膜14表面积进一步增加,弹性膜14与车轮内的气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弹性膜14再次对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包括中心轴、环设于中心轴外的定子以及罩于定子外的轮毂壳体,轮毂壳体内壁设有与定子相匹配的外转子,轮毂壳体外周设有环形车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车轮槽内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减震罩;所述减震罩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铰接有正向单向板,第二通孔铰接有反向单向板,正向单向板、反向单向板皆通过卷簧铰接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上;所述减震罩之间设有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减震罩、轮毂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减震空间;所述环形板上设有与减震空间相贯通的环形穿孔;所述环形穿孔处铺设有一弹性膜;所述减震空间内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隔板;所述隔板一端固定于环形车轮槽槽底,另一端抵于弹性膜上;所述弹性膜、隔板与轮毂壳体围合形成若干均匀分布的减震腔室;所述减震腔室中部位置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上方设有一减震部,减震部上端与弹性膜相贴合;所述减震部上设有与立柱相匹配的行程孔;所述行程孔内设有一弹簧,立柱上端穿入行程孔内并与弹簧相贴合;所述立柱外圈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铰接有一呈弧状的摆臂;所述减震部呈圆台状;所述摆臂一端抵于减震部外壁上,另一端抵于弹性膜上;所述立柱上端外壁设有一限位槽;所述行程孔内壁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轮毂电机,包括中心轴、环设于中心轴外的定子以及罩于定子外的轮毂壳体,轮毂壳体内壁设有与定子相匹配的外转子,轮毂壳体外周设有环形车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车轮槽内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减震罩;所述减震罩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铰接有正向单向板,第二通孔铰接有反向单向板,正向单向板、反向单向板皆通过卷簧铰接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上;所述减震罩之间设有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减震罩、轮毂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减震空间;所述环形板上设有与减震空间相贯通的环形穿孔;所述环形穿孔处铺设有一弹性膜;所述减震空间内设有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晨利
申请(专利权)人:石晨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