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连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644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连接导管(18、21)的导管连接件、导管基本由连续的内管(23)和与其相连的径向向外伸出的、用于加强导管的突出部分(25)组成。该导管连接件由互相连接的零件(8、9)组成,这些零件又由一个芯管(16)和一个套管(17)构成。相邻零件通过其对接面进行的连接使得每个相邻零件的芯管和套管相互连接,且各零件的芯管和套管彼此牢固连接。此连接件适用于双壁导管或波纹管,且沿导管轴向具有高承载性和良好的水力特性。(*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导管的导管连接件,特别是接头或分支接头。所述导管基本上由连续的内管和与其相连的突起组成,突起径向向外伸出并用于加强导管。该导管连接件特别适用于双层壁导管或波纹管的连接。组合管和波纹管的导管连接件通常是用注模法制造的。支管、弯管和插入套管属于这些导管连接件。用注模法生产的上述导管连接件由于它们固有的设计原理不能体现轻结构的方案一双层壁导管或组合管和波纹管的特点。此外,注模工具的费用极高。人们已经知道用标准空心管制造简单波纹管的导管连接件,该连接件的内横截面与待连接导管的外横截面互相配合。这些导管连接件由几个零件制成,这些零件靠对其对接面融接、粘接或类似的方法使其互相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创造普通型式的适用于轻结构的双层壁导管或波纹管的导管连接件,这些导管连接件沿导管轴向方向具有大的承载能力及良好的水力特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导管连接件是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这些零件是由一个带有径向向外伸展的突起的芯管和一个套管构成,相邻零件通过其对接面进行的连接使得每个相邻零件的芯管和套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使得每个零件的芯管和套管彼此牢固连接。由于芯管和套管是靠各个零件的对接面互相连接的,所以在导管连接件内没有自由间隙。由于芯管壁厚很薄,因而沿导管轴线方向的承载能力很小,零件之间的力(拉伸、压缩、弯曲或类似的负荷)主要是通过套管传递的。该导管连接件由于使用轻质原料而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对管系的机械要求,即对将要靠这些导管连接件互相连接的导管的机械要求,也是靠这些连接件满足的。由于在导管连接件中未形成自由间隙,所以它们具有最佳的水力特性,不会出现由于固体材料沉积引起堵塞。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方案需要时可将待连接的导管和导管连接件之间制成水密连接,制造这种导管连接件由于不需要费钱的注模工具而格外节省资金。由于芯管与连接的导管相同,所以只有套管需单独制造,因此,在设计导管连接件时不需额外费用就能达到高的灵活性。本专利技术的其它许多优点和特点可由从属权利要求及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描述中知晓。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角接头式的导管连接件;图2是另一种角接头式的导管连接件;图3是分支接头式的导管连接件;图4是另一种分支接头式的导管连接件;图5是通过芯管所作的局部纵剖视图;图6是沿图5所示的芯管Ⅵ-Ⅵ线所作的局部横剖视图;图7是通过改型设计的芯管所作的局部纵剖视图;图8是沿图7所示的芯管Ⅷ-Ⅷ线所作的局部横剖视图;图9是通过另一改型设计的芯管所作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0是沿图9所示的芯管Ⅹ-Ⅹ线所作的局部横剖视图;图11表示芯管和套管之间靠粘接连接;图12表示芯管和套管融接连接;图13表示芯管和套管间用收缩软管连接;图14是局部断开的T形接头式的导管连接件;图15表示有肋片的芯管和套管连接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6表示沿图ⅩⅥ-ⅩⅥ线所作的局部横剖视图;图17表示通过图15未插入芯管的套管所作的局部横剖视图;图1至图4所示的导管连接件只是一些例证。所有导管连接件均由1至9的几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通常在其对接面10至15、15′处融接或粘接成水密连接,并且有较大的强度。由1至9的几个零件组成的每个导管连接件的基本结构有一个芯管16和一个套管17。通常,芯管16与待连接的导管相同。如图1所示,配置在左面的导管18有一个套管19,该套管将被推到零件1伸出的芯管16上与导管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当芯管16从套管17中伸出用于插入套管19时,这部分伸出的套管称作插头20。从右下侧将导管21推入零件2,在这一部位零件2备有插口端22,即装在零件2上的芯管16显然接在零件2的该端面之前,以便使导管21在相应的端头不必配备插口就能伸入插口端22。导管连接件可配置成45°角(图1)、90°角(图2)、45°支管(图3)或90°支管即T形接头(图4)。从这一基本构形出发按下文描述的方式可以创造出许多其它实施例。下面,将以双层壁和组合管的形式来描述芯管16的各种实施例。这些芯管是由一个连续的圆柱形内管23和一个波纹外管24组成。这些芯管是按照德国专利申请1,704,718(对应于美国专利3,677,676)已经公开的方式制作的。在该专利中,内管23和外管24之间的连接是在构成内管23和外管24的合成热塑料软管通过挤压机模压头后形成的,在外管24的两个相邻圆环25之间的地方,即在波谷部位26处内管23和外管24成为一体。由附图可以看出每个圆环25都具有略向外斜的梯形横截面,该梯形截面由一个圆柱形外壁部分27和相对纵中心线30径向向外倾斜并彼此靠近的侧壁部分28、29限界,梯形的底是由相应的内管23构成的。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外壁部分27都具有一个由外壁部分27形成的环形、连续、平滑的突出部分31,其厚度a近似等于外壁部分27和侧壁部分28、29的壁厚。环形突起31沿轴线30方向的长度为l。圆环25沿轴线30方向的长度为L。尺寸L小于导管圆环25的节距T,T代表两个相邻波谷26的中心距。环形突起31径向超过圆柱形外壁部分27的高度为h,外壁部分27的外径用d表示。由图7和图8可见,与图5和图6相比,双层壁的导管可按下述方式加以改型用在外壁部分27的瘤状突起32取代连续的环形突起31。因为导管其它方面没有变化,所以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尺寸的表示方法也同样适用。此外,从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明显可见,除在圆柱形外壁部分27上形成与轴线30相平行的带状轴向突起33外,其它方面都相同,这里也使用相同的参照数字和尺寸符号。图5至图10的双层壁导管,特别是具有图5和图6的环形连续突起31的基本结构可以从德国公布的专利申请3.603,481号(相应于美国系列号008584)了解到。图11至图13表示芯管16和套管17的各种连接方案。芯管16选用图5和图6所示的方案。各套管17的壁厚b明显大于内管23的壁厚C,其中1.5C<b<5C,而b≈2C为最佳值。套管17的内径D与芯管16的相应尺寸有关d<D<d+2h。换句话说,当把芯管16插入套管17时,环形突起31(或瘤状突起32或带状轴向突起33)紧密地压靠在套管17的内壁34上。与此同时,圆环25按下述方式变形圆柱形外壁部分27全部径向向内压缩。另一方面,除突起31、32或33之外,外壁部分27不与套管17的内壁34接触,但套管17和芯管16径向互相支撑。在内壁34和外壁部分27之间形成大致的圆柱形间隙35,该间隙的宽度S小于突起31或32或33的高度。因此,芯管16和套管17之间的直接接触部位仅仅是斑点状(当使用瘤状突起32时)或直线(当使用环形突起31或带状轴向突起33时)。如图11所示,芯管16和套管17之间用粘接剂层36填充圆柱形间隙35,使之形成固定连接。这种粘接层36在芯管16插入套管17之前就能涂敷在芯管16的圆柱形外壁部分27上,当然,在芯管16插入套管17之前将粘接剂涂敷在套管17的内壁34上也能形成这种粘接层。就装配而论,后面所述的方法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每个外壁部分27上都形成粘接层36,但这不会影响芯管16和套管17之间的密封和连接强度。因为间隙宽萐在0.1至0.2mm之间,所以有足够厚的粘接层36确保粘接可靠。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突起31融入套管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连接导管(18、21)的导管连接件,特别是角接头或分支接头,所述导管基本上由连续的内管(23、44)和与其相连的突起(圆环25、肋片45)组成,突起径向向外伸出并用于加强导管,该导管连接件特别适用于双层壁导管或波纹管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该导管连接件是由相互连接的零件(1至9)组成,这些零件是由一个带有径向向外伸展的突起(圆环25、肋片45)的芯管(16、16′)和一个套管(17、17′)构成,相邻零件(1至9)通过其对接面(10至15、15′)进行的连接使得每个相邻零件(1至9)的芯管(16、16′)和套管(17、17′)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使得每个零件(1至9)的芯管(16、16′)和套管(17、17′)彼此牢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海尔姆海格勒鲁道夫比德海格勒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姆海格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