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圈拉伸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849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音圈拉伸治具,涉及扬声器治具技术领域。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一拉伸柱,所述第一拉伸柱的周侧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二拉伸柱,所述第二拉伸柱周侧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配合限定出用于容纳圆形音圈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配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柱和所述第二拉伸柱的周缘。通过在两个拉伸柱的周缘设置沉槽,确保待拉伸的圆形音圈可以居中装配在音圈拉伸治具中,保证圆形音圈拉伸成型后,音圈引线的出线位置符合要求。

A voice coil stretching ji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oice coil stretching jig,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loudspeaker jig.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includes a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a second support plate, one side edge of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extension column, the peripheral side of the first extension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ink, one side edge of the second support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extension column, the peripheral side of the second extension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sink, and the first sink and the second sink are matched to limit to accommodate a circular voice coil The holding cavity is arrang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first stretching column and the second stretching column. By setting grooves around the two stretching columns, it is ensured that the circular voice coil to be stretched can be assembled in the voice coil stretching fixture in the middle,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outgoing line position of voice coil lea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after the circular voice coil is stretched and form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圈拉伸治具
本技术涉及扬声器治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音圈拉伸治具。
技术介绍
音圈是通过音频电流的线圈,是扬声器振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圈的性能会影响扬声器的声压频率特性,声压级,阻抗曲线、失真、瞬态特性、扬声器参数、音质等,特别是关系扬声器的承受功率和寿命。音圈的结构为圆形,但是随着扬声器形状的多样化,需要通过绕线机绕制出圆形音圈之后,再通过拉伸治具将圆形音圈拉伸至需要的尺寸。拉伸后要求两侧的音圈引线的出线位置对称,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如图2所示,目前的音圈拉伸治具具有一对结构对称的支撑板3,支撑板3设有拉伸柱4,将圆形音圈套在两根拉伸柱4上,通过拉伸柱4的运动对圆形音圈进行拉伸。但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圆形音圈无法保证放置的位置居中,圆形音圈放置位置偏移(如图2所示)导致音圈引线出线角度不对称,如图3所示,B位置音圈引线的出线角度发生偏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音圈拉伸治具,旨在改善音圈拉伸成型时音圈引线出线位置不对称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音圈拉伸治具,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一拉伸柱,所述第一拉伸柱的周侧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二拉伸柱,所述第二拉伸柱周侧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配合限定出用于容纳圆形音圈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配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柱和所述第二拉伸柱的周缘。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设有至少两根导向柱,两根所述导向柱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置音圈引线的间隙,定义音圈引线引出至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的两导线柱之间形成的引线位置为引线轨迹线,所述引线轨迹线大致与音圈拉伸治具的拉伸方向相同。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引线轨迹线经过所述容置腔的圆心。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开设有至少两个插槽,所述导向柱插接在所述插槽中。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两根导向柱的圆心连接线与所述引线轨迹线呈一定角度。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构造相同。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伸柱一侧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大致齐平,另一侧的侧面具有弧形边缘。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的底壁齐平且深度相等。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的深度小于待拉伸的音圈的高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音圈拉伸治具,通过分别在两个支撑板上设置沉槽,使用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拼合在一起,第一沉槽和第二沉槽配合限定出一容置腔,待拉伸的圆形音圈放置在该容置腔中,避免圆形音圈在拉伸过程中发生移位,保证圆形音圈放置的位置居中,拉伸成型后音圈引线的出线角度对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
技术介绍
中音圈拉伸后音圈引线出线角度对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
技术介绍
中音圈放置位置发生偏移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
技术介绍
中音圈拉伸后音圈引线出线角度不对称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音圈拉伸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音圈拉伸治具拼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音圈;2-音圈引线;100-音圈拉伸治具;110-第一支撑板;111-第一拉伸柱;112-第一沉槽;120-第二支撑板;121-第二拉伸柱;122-第二沉槽;130-容置腔;140-导向柱;141-插槽;a-间隙;c-引线轨迹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1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音圈拉伸治具100,包括第一支撑板110和第二支撑板120,第一支撑板110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一拉伸柱111,第一拉伸柱111的周侧设有第一沉槽112。第二支撑板120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二拉伸柱121,第二拉伸柱121周侧设有第二沉槽122,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22配合限定出用于容纳圆形音圈的容置腔130,容置腔130配置于第一拉伸柱111和第二拉伸柱121的周缘。本实施例中,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22均为半环形沉槽,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22拼合后形成环形的容置腔130,第一拉伸柱111和第二拉伸柱121均配置在环形容置腔130内。优选地,环形的容置腔130的侧壁与待拉伸的音圈的外周形状相适配,以使待拉伸的音圈能够准确稳固地放置在拉伸治具上,避免发生移位。第一支撑板110配置有第一拉伸柱111的一侧和第二支撑板120配置有第二拉伸柱121的一侧拼合在一起后,第一拉伸柱111和第二拉伸柱121拼合形成套杆,第一沉槽112和第二沉槽122拼合形成容置腔130,待拉伸的音圈套入套杆,并被定位在容置腔130中,第一支撑板110相对第二支撑板120移动,使第一拉伸柱111和第二拉伸柱121分离,对音圈1进行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圈拉伸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一拉伸柱,所述第一拉伸柱的周侧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一侧的边缘处设有第二拉伸柱,所述第二拉伸柱周侧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配合限定出用于容纳圆形音圈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配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柱和所述第二拉伸柱的周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圈拉伸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缘处设有第一拉伸柱,所述第一拉伸柱的周侧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一侧的边缘处设有第二拉伸柱,所述第二拉伸柱周侧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配合限定出用于容纳圆形音圈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配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柱和所述第二拉伸柱的周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拉伸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设有至少两根导向柱,两根所述导向柱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置音圈引线的间隙,定义音圈引线引出至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两导线柱之间形成的引线位置为引线轨迹线,所述引线轨迹线与音圈拉伸治具的拉伸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圈拉伸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轨迹线经过所述容置腔的圆心。


4.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冠音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