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泥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3881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泥池,包括消能结构和浮泥拦截结构;消能结构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上具有出泥口,进泥管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内;消能结构固定在储泥池本体内;浮泥拦截结构包括挡泥板和固定架;挡泥板弯折形成上下开口的半桶结构,挡泥板的两端与储泥池本体的内侧壁相抵,半桶形结构的上边缘在竖直方向高于溢流管上边缘,半包围结构的下边缘在竖直方向低于溢流管的下边缘;溢流管的进水口位于半桶形结构内;挡泥板固定在储泥池本体的顶部。该储泥池通过消能结构减少进泥时对储泥池底部沉淀污泥的搅动,污泥沉淀效果更好;另外该设置了浮泥拦截结构,将储泥池池面上的浮泥拦截在浮泥拦截结构外侧,防止浮泥进入溢流管。

A mud storage tan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d storage tank, which comprises an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and a mud floating intercepting structur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a frame structure surrounded completely,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provided with a mud outlet, and the outlet of the mud inlet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fixed in the mud storage tank; the mud floating intercept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mud baffle and a fixed frame; the mud baffle is bent to form a half bucket structure with an upper and lower opening, and the mud baffle The two ends of the plate are opposite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mud storage tank body, the upper edge of the semi bucket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the upper edge of the overflow pip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lower edge of the semi surrounding structure is lower than the lower edge of the overflow pip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water inlet of the overflow pipe is located in the semi bucket structure; the mud baffle is fixed on the top of the mud storage tank body.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the sludge storage tank can reduce the agitation of the sludge at the bottom of the sludge storage tank when entering the sludge, and the sludge sedimentation effect is better; in addition, the floating sludge interception structure is set to intercept the floating sludge on the surface of the sludge storage tank at the outside of the floating sludge interception structure, so as to prevent the floating sludge from entering the overflow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泥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指一种储泥池。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中基本都设有储泥池,储泥池用于将前端污泥进行收集。参见图1和图2,现有储泥池的结构包括储泥池本体、设置在储泥池本体中部的进泥管和设置在储泥池本体上部的溢流管;污泥从进泥管进入储泥池后,在储泥池内进行沉淀,上清液通过溢流管流出,再次进入污水处理前端。现有这种结构储泥池主要存在如下缺点:1、通过进泥管进入储泥池的污泥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会对储泥池底部已经沉淀的污泥造成扰动,从而不利于污泥沉淀;2、储泥池底部的污泥在无氧反消化的情况下,会形成氮气,氮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带动一些污泥上浮,从而在储泥池的顶部形成浮泥,这些浮泥会通过溢流管流出,再次进入到污水处理的前端,影响污水进水水质,对污水处理工艺造成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储泥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储泥池,包括储泥池本体10,储泥池本体10中部的进泥管11和设置在储泥池本体10上部的溢流管12,还包括消能结构20和浮泥拦截结构;所述消能结构20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20上具有出泥口21,所述进泥管11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20内;所述消能结构20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内;浮泥拦截结构:包括挡泥板31和固定架;所述挡泥板31弯折形成上下开口的半桶结构,挡泥板31的两端与储泥池本体10的内侧壁相抵,该半桶形结构的上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溢流管12的上边缘,半包围结构的下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低于溢流管12的下边缘;所述溢流管12的进水口位于半桶形结构内;所述挡泥板31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的顶部。作为改进,所述出泥口21设置在消能结构20底部。作为改进,所述出泥口21位于进泥管11出口的下方。作为改进,所述出泥口21设置在消能结构20的侧壁上,且该侧壁与进泥管11出口所在侧壁相对,所述出泥口21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进泥管11出口。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该储泥池通过设置消能结构减少进泥时对储泥池底部沉淀污泥的搅动,污泥沉淀效果更好;另外该设置了浮泥拦截结构,将储泥池池面上的浮泥拦截在浮泥拦截结构外侧,防止浮泥进入溢流管,从而确保污水处理工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储泥池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储泥池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消能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种消能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三种消能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10-储泥池本体,11-进泥管,12-溢流管,20-消能结构,21-出泥口,31-挡泥板,33-连接部分,34-支撑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3至图6,一种储泥池,包括储泥池本体10,储泥池本体10中部的进泥管11和设置在储泥池本体10上部的溢流管12,还包括消能结构20和浮泥拦截结构;所述消能结构20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20上具有出泥口21,所述进泥管11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20内;所述消能结构20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内。通过进泥管11进入储泥池的污泥,先进入消能结构20内,污泥与消能结构20侧壁进行碰触,同时在消能结构20内进行短暂的停留,消减了污泥的动能,然后再进入储泥池内,减少对储泥池池底已经沉淀污泥的搅动,有利于污泥沉淀。浮泥拦截结构:包括挡泥板31和固定架;所述挡泥板31弯折形成上下开口的半桶结构,挡泥板31的两端与储泥池本体10的内侧壁相抵,该半桶形结构的上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溢流管12的上边缘,半包围结构的下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低于溢流管12的下边缘;所述溢流管12的进水口位于半桶形结构内;储泥池池面上的浮泥被挡泥板31挡住,不能进入到半桶形结构内,从而这些污泥无法进入溢流管12。所述挡泥板31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的顶部。固定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33和支撑部分34,连接部分33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的顶部,比如可以采用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直接挂在储泥池本体10的顶部即可。支撑部分34可以包括两根钢条,其中第一根钢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挡泥板31上边缘的两端,第二根钢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挡泥板31下边缘的两端,从而确保将弯折成半桶形结构的挡泥板31固定住。参见图4,所述出泥口21设置在消能结构20底部。污泥从进泥管11出来后,由于污泥自身的动力作用,污泥会先冲击在消能结构20的侧壁上,然后从消能结构20底部上的出泥口21流入储泥池。为了增强消能作用,可以将位于消能结构20底部的出泥口21具体设置在进泥管11出口的下方,参见图5,这样污泥进入消能结构20内,会进行两次消能,第一次是污泥与消能结构20侧壁冲击消能,第二次是在消能结构20内的短暂停留消能。作为改进,参见图6,所述出泥口21设置在消能结构20的侧壁上,且该侧壁与进泥管11出口所在侧壁相对,所述出泥口21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进泥管11出口。出泥口位置如此选择,污泥进入消能结构20内后也可以进行两次消能,第一次是污泥与消能结构20侧壁冲击消能,第二次是在消能结构20内的短暂停留消能。需要说明的是,出泥口21的这种设置位置,消能效果最好,原因在于污泥首先停留在消能结构20内,然后从出泥口21溢流而出才能进入储泥池,污泥在消能结构20内的停留时间会稍微长一点点,因此消能效果更好。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泥池,包括储泥池本体(10),储泥池本体(10)中部的进泥管(11)和设置在储泥池本体(10)上部的溢流管(12),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结构(20)和浮泥拦截结构;/n所述消能结构(20)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20)上具有出泥口(21),所述进泥管(11)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20)内;/n所述消能结构(20)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内;/n浮泥拦截结构:包括挡泥板(31)和固定架;/n所述挡泥板(31)弯折形成上下开口的半桶结构,挡泥板(31)的两端与储泥池本体(10)的内侧壁相抵,该半桶形结构的上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溢流管(12)的上边缘,半包围结构的下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低于溢流管(12)的下边缘;/n所述溢流管(12)的进水口位于半桶形结构内;/n所述挡泥板(31)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泥池,包括储泥池本体(10),储泥池本体(10)中部的进泥管(11)和设置在储泥池本体(10)上部的溢流管(12),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结构(20)和浮泥拦截结构;
所述消能结构(20)为全包围的框型结构,消能结构(20)上具有出泥口(21),所述进泥管(11)出口设置在消能结构(20)内;
所述消能结构(20)固定在储泥池本体(10)内;
浮泥拦截结构:包括挡泥板(31)和固定架;
所述挡泥板(31)弯折形成上下开口的半桶结构,挡泥板(31)的两端与储泥池本体(10)的内侧壁相抵,该半桶形结构的上边缘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溢流管(12)的上边缘,半包围结构的下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乾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梁平排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