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366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其包括套设在连接方向盘的传动轴上的转向管柱、与转向管柱焊接在一起的管柱安装架、以及对称地布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多个吸能构件,其中,每个吸能构件固定在车身与转向管柱安装架之间,并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吸收能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能量吸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对汽车转向装置的改造很小,并且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碰撞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伤害。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for automobile steering transmission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for the automobile steering transmiss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teering column sleeved on the transmission shaft connecting the steering wheel, a pipe column mounting frame welded with the steering column, and a plurality of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eering column, wherein each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 is fixed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steering column mounting frame, and can It can absorb energy by plastic deform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smal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tomobile steering device, and can effectively absorb the collision energy of the vehicle and reduce the injury to the 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装置相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转向管柱及传动轴总成是安装在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部件,主要用于控制汽车行进方向、传递扭矩,以及吸收汽车发生撞击时的能量。当汽车发生碰撞后突然减速时,乘客仍然在惯性下高速向前,巨大的惯性远远超出人类躯体的承受能力。将转向管柱设计成具有吸能功能,就是用来为突然减速提供一定的缓冲吸能,以降低驾驶员可能遭受到的伤害。但是,转向管柱的现有吸能结构设计通常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而且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能够有效吸收车辆碰撞能量的能量吸收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能量吸收装置包括:转向管柱,其套设在连接方向盘的传动轴上;管柱安装架,其与转向管柱焊接在一起;对称地布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吸能构件,所述吸能构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沿吸能构件的中轴线延伸的主体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在管柱安装架上,其中,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被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吸收能量。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被构造成能够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塑性拉伸变形从而吸收能量。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为波浪形、或者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重复排列的方形或三角形。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由碳素结构钢通过冲压工艺制成。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的数量为两个。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部通过固定件连接在车身上或铆接在车身上。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端部被构造成能够卡合在管柱安装架的底部上。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柱安装架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0度至60度的角度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的中轴线与所述管柱安装架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度至50度的角度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构件主体部的厚度在1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能量吸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对汽车转向装置的改造很小,并且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碰撞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装置的立体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转向管柱。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想到能够实现本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其他方式同样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装置的立体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能量吸收装置包括套设在连接方向盘的传动轴上的转向管柱1、与转向管柱焊接在一起的管柱安装架2、以及对称地布置在转向管柱1的两侧的两个吸能构件3,每个吸能构件的一端连接在车身连接部上并且另一端连接在管柱安装架的2下部上。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1在碰撞的作用下带动管柱安装架2一起相对于车身连接部远离运动,从而拉动吸能构件3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并吸收碰撞能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了两个吸能构件3,但这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转向管柱1的两侧对称地布置更多个吸能构件,以调整该能量吸收装置的压溃能力。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能量吸收装置的侧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转向管柱1。如图所示,吸能构件3具有第一端部31、与第一端部31相对的第二端部32以及在两个端部之间沿吸能构件的中轴线延伸的主体部33,其中第一端部优选通过固定件(例如螺栓)连接或铆接在车身连接部上,第二端部32优选卡合在管柱安装架2的底部。具体地,管柱安装架2的底部设置有孔21,吸能构件3的第二端部32的尺寸大于孔21的直径从而使得第二端部32能够卡合在孔21中。如图所示,吸能构件3的主体部32为波浪形的,这种形状的优势在于,当吸能构件3被拉动时能够具有更大的塑性拉伸变形量从而吸收更多的能量,当然,吸能构件3的主体部32也同样适于在外力作用下进行其他塑性变形。主体部32还可以具有在第一端部31与第二端部32之间沿轴线重复排列的方形或三角形等其他适于塑性变形的形状。优选地,吸能构件3由碳素结构钢(例如Q235钢或45号钢)通过冲压工艺一次成型,并且更加优选地,吸能构件3的主体部33的厚度在1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内。如图2进一步示出的,吸能构件3的中轴线与管柱安装架2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夹角A,该夹角A的角度在30度至60度的范围内,优选在45度至50度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得益于本技术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认识到可将本技术所公开结构的替代结构作为可行的替代实施方式,并且可将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式,它们同样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装置包括:/n转向管柱,其套设在连接方向盘的传动轴上;/n管柱安装架,其与转向管柱焊接在一起;/n对称地布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吸能构件,所述吸能构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沿吸能构件的中轴线延伸的主体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在管柱安装架上,/n其中,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被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吸收能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转向传动装置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装置包括:
转向管柱,其套设在连接方向盘的传动轴上;
管柱安装架,其与转向管柱焊接在一起;
对称地布置在转向管柱两侧的吸能构件,所述吸能构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沿吸能构件的中轴线延伸的主体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在管柱安装架上,
其中,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被构造成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吸收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被构造成能够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塑性拉伸变形从而吸收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的主体部为波浪形、或者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重复排列的方形或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君吴绍传李让书罗诚杨玉峰吴涛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