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9739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回收的循环装置,特别是一种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属于气体回收的循环装置技术领域;该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氨气吸收罐,所述氨气吸收罐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内部的气体分布装置,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气体分布装置连通,并且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所述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被吸收后的气体再回收利用,解决了挥发氨气的排放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氨利用率。

Ammonia recycl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ecycling device for gas recovery, in particular to an ammonia recycling system,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recycling device for gas recovery; the ammonia recycling system comprises at least two ammonia absorption tanks, which are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an air outlet, an inlet, an outlet and an internal gas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the air in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gas through a pipeline The body distribution device is connected, and the ammonia channels of each ammonia absorption tank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the ammonia cycle recovery system can fully absorb the ammonia, and the absorbed gas can be recycled, which solves the emission problem of volatile ammonia, is conduciv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ammoni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氨气循环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回收的循环装置,特别是一种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属于气体回收的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氨气,一种有毒气体,直接排放空气中污染环境,并且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作为众多化工制品的原料,氨气排放的减少必不可少,将氨气回收利用势在必行,以此能够提高氨利用率,减少氨气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工业生产中,针对微量的挥发氨气回收的装置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够充分的回收氨气,同时将未被吸收的气体直接排放空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且将未被吸收的的气体再回收的循环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氨气吸收罐,所述氨气吸收罐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内部的气体分布装置,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气体分布装置连通,并且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氨气由氨气通道依次进入每个氨气吸收罐后,未被吸收的气体由最后一个氨气吸收罐的出气口进入氨气汇总管;吸收液由进液口进入氨气吸收罐内,吸收氨气后的吸收液通过出液口排出回收到氨水槽排污汇总管,氨气通过多个氨气吸收罐后充分被吸收,未被吸收的气体再回收到氨气汇总管利用,气体的循环吸收不仅确保氨气被完全吸收,并且确保氨气回收装置中的气压,防止吸收液吸收氨气时倒吸。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氨气吸收罐包括氨气吸收罐A、氨气吸收罐B以及氨气吸收罐C。三个氨气吸收罐串联增加了氨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气体分布装置由连通于管道的多根支管组成,支管管壁开设有气孔。支管的设置增大了气体分布装置的有效面积,氨气通过气孔后形成气泡与吸收液能够充分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气孔开设于支管下部管壁。形成的气泡在吸收液中上升时间更长,延长氨气与吸收液接触时间。进一步的,支管远端气孔分布密集,近端气孔分布分散。氨气通过气孔进入吸收液时,支管两端气压能够保持均衡。进一步的,所述支管均匀分布于管道圆周上。有利于储液罐内气泡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支管位于同一高度。支管内气压保持均衡,形成的气泡在吸收液中初始高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支管与管道连通形成“十”形结构。支管作用面积大,支管内保持较好的均衡气压,使氨气匀速进入吸收液。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氨气吸收罐的吸收液通道串联连通,即:进液口三与吸收液输送支管连通,出液口三与进液口二连通,出液口二与进液口一连通,出液口一与氨水槽排污汇总管连通。将氨气循环回收系统中的吸收液管口串联,吸收液在氨气吸收罐内及时循环更新,进入的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氨气吸收罐的吸收液通道并联连通,即:进液口三、进液口二和进液口一与吸收液输送支管相连通,出液口三、出液口二和出液口一与氨水槽排污汇总管相连通。进液口并联连通于吸收液输送管,出液口并联连通于氨水槽排污汇总管,吸收液充分被利用,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氨气吸收罐内含氨吸收液的浓度再回收。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进液口位于氨气吸收罐下部。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位于氨气吸收罐上部。氨气吸收罐内的含氨吸收液浓度处于稳定度较低状态,氨气进入吸收液后能够完全被吸收。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位于距离气体分布装置之上300-600mm处。确保储液罐内液体压力以及氨气与吸收液接触时间。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位于距离气体分布装置之上500mm处。氨气气泡均匀分布于吸收液,通过此距离后,氨气能充分被吸收并且气泡的形状更加规则。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被吸收后的气体再回收利用,解决了挥发氨气的排放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氨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氨气循环回收系统示意图;图2是气体分布装置示意图。图中标记:1-氨气吸收罐A、2-氨气吸收罐B、3-氨气吸收罐C、4-进气口一、5-进气口二、6-进气口三、7-出气口一、8-出气口二、9-出气口三、10-出液口一、11-出液口二、12-出液口三、13-进液口三、14-进液口二、15-进液口一、16-气体分布装置、17-氨气总管、18-吸收液输送支管、19-氨水槽排污汇总管、20-支管、21-气孔、22-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至少两个氨气吸收罐,所述氨气吸收罐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内部的气体分布装置16,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22与气体分布装置连通,并且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氨气由氨气通道依次进入每个氨气吸收罐后,未被吸收的气体由最后一个氨气吸收罐的出气口进入氨气汇总管;吸收液由进液口进入氨气吸收罐内,吸收氨气后的吸收液通过出液口排出回收到氨水槽排污汇总管,氨气通过多个氨气吸收罐后充分被吸收,未被吸收的气体再回收到氨气汇总管利用,气体的循环不仅确保氨气被完全吸收,并且确保氨气回收装置中的气压,防止吸收液吸收氨气时倒吸。作为更加具体的,氨气吸收罐的出气口与相邻氨气吸收罐的进气口连通,以实现氨气依次通过氨气吸收罐。本技术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所述氨气吸收罐包括氨气吸收罐A1、氨气吸收罐B2一级氨气吸收罐C3。三个氨气吸收罐串联增加了氨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氨气能够充分被吸收。作为更加具体的设计,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即:进气口一4与氨气总管17连通,出气口一7与进气口二5连通,出气口二8与进气口三6连通,出气口三9与氨气总管17连通;进气口一4、出气口一7设置于氨气吸收罐A上,进气口二5、出气口二8设置于氨气吸收罐B上,进气口三6、出气口三9设置于氨气吸收罐C上。即,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并连通于氨气总管17。作为更加具体的设计,所述气体分布装置16由连通于管道的多根支管20组成,支管管壁开设有气孔。支管的设置增大了气体分布装置的有效面积,氨气通过气孔后形成气泡与吸收液能够充分接触。基于上述的具体设计结构,所述气孔21开设于支管下部管壁。形成的气泡在吸收液中上升时间更长,延长氨气与吸收液接触时间。作为更加优选的设计,支管20远端气孔分布密集,近端气孔分布分散。氨气通过气孔进入吸收液时,支管两端气压能够保持均衡。该远端以及近端均以管道22作为参考物。更加具体的,所述支管均匀分布于管道圆周上。有利于储液罐内气泡均匀分布。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管位于同一高度。支管内气压保持均衡,形成的气泡在吸收液中初始高度一致。具体的,所述支管20与管道22连通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氨气吸收罐,所述氨气吸收罐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内部的气体分布装置(16),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22)与气体分布装置(16)连通,并且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氨气吸收罐,所述氨气吸收罐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出液口和内部的气体分布装置(16),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22)与气体分布装置(16)连通,并且各个氨气吸收罐的氨气通道串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气吸收罐包括氨气吸收罐A(1)、氨气吸收罐B(2)以及氨气吸收罐C(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布装置(16)是由连通于管道(22)的多根支管(20)组成,所述支管(20)管壁开设有气孔(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气循环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21)开设于支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素龙任明军冯建华马祖斌杨晓璐毛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绵竹川润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