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9229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或其他固态器件的零部件的冷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散热齿(3),散热本体(1)划分为至少两个散热区域(11),每个散热区域(11)内设有一个散热管组(12),每个散热管组(12)包括至少四条散热流道(13),散热流道(13)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各条散热流道(13)互相平行;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上设有散热齿(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紧凑,散热效果好。

Water-cooled air-cooled hybrid radiator for motor cont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或其他固态器件的零部件的冷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电力技术迅速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用电机控制器在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由于整车的空间限制,电机控制器体积逐渐减小,而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逐年升高,由此,其内部功率器件或单元的散热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采用强迫风冷的散热方式由于受空间结构体积的限制,散热能力差,难以满足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采用水冷板的散热方式,多采用铝板加铜管结构,即将铜管折弯焊接于铝板中,冷却液在铜管中流动,这种结构对制作工艺要求相对较低,但散热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现阶段能量消耗日益增加的功率模块,产生的热量已难以通过更小体积的散热装置得到及时耗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紧凑、散热效果好的热交换装置,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专利技术目的: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散热本体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为吸热面和散热面,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散热齿,散热本体划分为至少两个散热区域,每个散热区域内设有一个散热管组,每个散热管组包括至少四条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各条散热流道互相平行,相邻的散热流道以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管组一侧的一条散热流道流入,依次流经各条散热流道后从位于散热管组另一侧的散热流道流出,相邻的散热管组以各自一条散热流道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本体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流入,依次流经各个散热管组后从位于散热本体另一侧的散热管组流出;散热本体的吸热面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位于散热本体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贯通连接,出水口和位于散热本体另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贯通连接;散热本体的散热面上设有散热齿。所述的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其特征是:散热齿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的长底边固定在散热本体的散热面上,设所述等腰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为a,则所述等腰梯形的长底边为1.5a~2a,所述等腰梯形的高为3a~10a。本技术使用时,将需散热的芯片贴覆在散热本体的散热面上,将散热流体如冷却水从进水口注入,散热流体依次流经各个散热管组后从出水口流出;散热流体在散热管组内流动时和芯片发生热交换,吸收了芯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同时散热齿有风冷作用起辅助散热作用,这样水冷风冷两种散热方式双管齐下,保证芯片正常工作;从出水口流出的散热流体经处理后从进水口重新注入以循环使用;每个散热管组既分上下两层,每层又有多根散热流道,增大了热交换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从而可以减小产品体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有效解决大功率控制器散热效率低的问题,设计简单、合理,体积紧凑,保证了电机控制器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下层散热管组处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中上层散热管组处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6是本技术中散热流道的布置及散热流体的流动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散热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使用时的主视图;图9是本技术使用时的右视图;图10是本技术使用时的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1、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散热齿3,如图1~图5所示,具体结构是:散热本体1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为吸热面和散热面,散热本体1划分为至少两个散热区域11,每个散热区域11内设有一个散热管组12,每个散热管组12包括至少四条散热流道13,散热流道13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各条散热流道13互相平行,相邻的散热流道13以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管组12一侧的一条散热流道13流入,依次流经各条散热流道13后从位于散热管组12另一侧的散热流道13流出,相邻的散热管组12以各自一条散热流道13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本体1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流入,依次流经各个散热管组12后从位于散热本体1另一侧的散热管组12流出;散热本体1的吸热面上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进水口21和位于散热本体1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贯通连接,出水口22和位于散热本体1另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贯通连接;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上设有散热齿3。散热齿3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的长底边固定在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上,设所述等腰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为a,则所述等腰梯形的长底边为1.5a~2a,所述等腰梯形的高为3a~10a,本实施例中长底边取2a,高取10a。图6为散热流道13的一种布置方式以及相应的散热流体的流动方式:散热流道13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散热流道13从左至右依次设置10根散热流道13;散热流体从上层最左侧的散热流道13流入,图6中散热流道13中心处的小黑点表示从纸背流向纸面;继续向下流至同列下层最左侧的散热流道13,图6中实线箭头表示在纸面处的流动方向;继续从下层最左侧的散热流道13流出,图6中散热流道13内的叉形表示从纸面流向纸背;继续向右流至同层右侧的散热流道13,图6中虚线箭头表示在纸背处的流动方向;继续从下层右侧的散热流道13流入;继续向上流至同列上层右侧的散热流道13;继续向右流至同层右侧的散热流道13;其余16个散热流道13的布置方式以及散热流体的流动方式都和上述内容一致,这样就使得散热流体在一个散热管组12内完成一次流动;本实施例中:散热本体1如图7所示:散热本体1包括吸热面板101、散热面板102、散热体103,吸热面板101的外侧面作为散热本体1的吸热面,吸热面板101的的内侧面固定散热管组12,散热面板102的外侧面作为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并固定散热齿3,散热体103上设有和散热管组12数量相等、尺寸匹配且位置对应的定位孔104,在散热体103的两面分别盖上吸热面板101和散热面板102,使每个散热管组12都嵌入一个定位孔104内,散热体103和吸热面板101及散热面板102之间都采用搅拌摩擦焊焊接以保证密封性;本实施例使用时,如图8~图10所示:将需散热的芯片4贴覆在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上,将散热流体如冷却水从进水口21注入,散热流体依次流经各个散热管组12后从出水口22流出;散热流体在散热管组12内流动时和芯片4发生热交换,吸收了芯片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同时散热齿3有风冷作用起辅助散热作用,这样水冷风冷两种散热方式双管齐下,保证芯片4正常工作;从出水口22流出的散热流体经处理后从进水口21重新注入以循环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1),散热本体(1)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为吸热面和散热面,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散热齿(3),/n散热本体(1)划分为至少两个散热区域(11),每个散热区域(11)内设有一个散热管组(12),每个散热管组(12)包括至少四条散热流道(13),散热流道(13)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各条散热流道(13)互相平行,相邻的散热流道(13)以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管组(12)一侧的一条散热流道(13)流入,依次流经各条散热流道(13)后从位于散热管组(12)另一侧的散热流道(13)流出,相邻的散热管组(12)以各自一条散热流道(13)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本体(1)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流入,依次流经各个散热管组(12)后从位于散热本体(1)另一侧的散热管组(12)流出;/n散热本体(1)的吸热面上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进水口(21)和位于散热本体(1)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贯通连接,出水口(22)和位于散热本体(1)另一侧的一个散热管组(12)贯通连接;/n散热本体(1)的散热面上设有散热齿(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水冷风冷混合散热器,包括散热本体(1),散热本体(1)两个相对的端面分别为吸热面和散热面,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散热齿(3),
散热本体(1)划分为至少两个散热区域(11),每个散热区域(11)内设有一个散热管组(12),每个散热管组(12)包括至少四条散热流道(13),散热流道(13)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各条散热流道(13)互相平行,相邻的散热流道(13)以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流体从位于散热管组(12)一侧的一条散热流道(13)流入,依次流经各条散热流道(13)后从位于散热管组(12)另一侧的散热流道(13)流出,相邻的散热管组(12)以各自一条散热流道(13)同侧的一端互相贯通连接,连接后使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留杰赵增喜
申请(专利权)人:格至控智能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