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333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包括安装于阀座内的上阀体和下阀体,上阀体与下阀体之间设有止水胶垫,止水胶垫设有可将主水流通道与控制水腔连通的控制水流入通道;该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设有可轴向移动并可与其液密封的阀芯,阀芯从控制水流出口穿出上阀体并与受浮漂控制的杠杆铰接。解决了在隔断控制水腔与大气的连通时,浮漂会受到大于其重力的浮力,致使控制阀承受转矩,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水速度快、长时间使用不容易损坏,广泛应用于抽水马桶等自动进水装置的进水控制。(*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控制阀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
技术介绍
公知的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包括安装于阀座内的上阀体和下阀体,上阀体与下阀体之间设有止水胶垫,上阀体与止水胶垫之间形成封闭的控制水腔,控制水腔设有控制水流出口;止水胶垫与下阀体之间形成主水流通道,主水流通道分别与进水管和储水箱相通,止水胶垫设有可连通主水流通道和控制水腔的控制水流入通道。当水位升到一定高度时,浮漂带动杠杆转动,使固定于杠杆另一端的凸块封压控制水流出口端部,隔断控制水腔与大气的连通,此时主水流继续通过主水流通道流入储水箱,同时一小部分水通过止水胶垫的通水槽进入控制水腔,随着控制水腔内水压的升高,迫使止水胶垫产生变形,将主水流通道隔断,从而停止进水。其缺点是当凸块封压控制水流出口端部时,其移动受到限制,浮漂也不再上浮,但储水箱的水位却继续升高,其结果是,迫使浮漂受到大于其重力的浮力,这种浮力会使控制阀承受转矩,长时间使用,控制阀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以解决在隔断控制水腔与大气的连通时,浮漂会受到大于其重力的浮力,致使控制阀承受转矩,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包括安装于阀座内的上阀体和下阀体,上阀体与下阀体之间设有止水胶垫,上阀体与止水胶垫之间形成封闭的控制水腔,上阀体设有控制水流出口;止水胶垫与下阀体之间形成主水流通道,主水流通道分别与进水管和储水箱相通,止水胶垫设有可将主水流通道与控制水腔连通的控制水流入通道;受浮漂控制的杠杆铰接于上阀体,所述止水胶垫的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设有可轴向移动并可与其液密封的阀芯,阀芯从控制水流出口穿出上阀体并与杠杆铰接,当阀芯在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轴向移动时,可将主水流通道的水引入控制水腔,并可选择地使控制水腔与大气连通或隔断。当阀芯在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轴向移动时,将主水流通道的水引入控制水腔,并可选择地使控制水腔与大气连通或隔断,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实现控制水流入通道包括相互贯通的轴向通孔的径向通孔,阀芯设置于轴向通孔内;该止水胶垫还设有与轴向通孔同轴、并与径向通孔连通的环形的第一孔凹槽;阀芯外圆周面设有环形的轴凹槽,轴凹槽两侧形成轴肩,位于进水通道侧的阀芯轴肩的外周面上设有若干条轴向通水槽,阀芯与控制水流出口具有通水间隙。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箱内水位低于规定水位时,阀芯在浮漂重力的作用下,移动到规定的最上位,轴凹槽和轴向通水槽部分的阀芯位于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内,轴凹槽与第一孔凹槽位置相对应,控制水腔通过止水胶垫的径向通孔、轴凹槽与第一孔凹槽之间的间隙以及阀芯与控制水流出口之间的通水间隙与大气相通,此时控制水腔内水压为零,主水流从进水管进入下阀体的主水流通道,向上顶压止水胶垫,快速进入储水箱;随着液面的上升,浮漂通过杠杆推动阀芯沿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向下移动,此时与杠杆铰接部分的阀芯进入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而将控制水腔与大气的通道隔断,此时部分水流从阀芯的轴向通水槽经第一孔凹槽、径向通孔进入控制水腔,随着控制水腔水量的增加,将使止水胶垫产生弹性变形,直至将主水流通道封闭,供水停止,浮漂不再上浮,阀芯也不再下移。当水位下降时,阀芯上移,当与杠杆铰接部分的阀芯移出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时,控制水腔与大气连通,其内的水量变少,对止水胶垫的压力减小,主水流再次顶开止水胶垫,经过主水流通道进入储水箱。因此可以看出,控制水腔与大气的隔断是通过阀芯的外周面与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的内周面液密封实现的,止水胶垫的轴向通孔不会限制阀芯的轴向移动,因而浮漂不会受到大于其重力的浮力,所以控制阀也不会受到转矩的作用,长时间使用,不容易损坏。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通水槽包括相互间隔一定轴向距离的第一轴向通水槽和第二轴向通水槽;止水胶垫设有与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二孔凹槽,第二孔凹槽位于第一孔凹槽的主水流通道侧且与第一孔凹槽具有轴向距离。开始进水时,第一轴向通水槽与第二轴向通水槽之间的阀芯部分与、止水胶垫的第一孔凹槽与第二孔凹槽之间的隔墙位置相对应,此时控制水腔与主水流通道隔断,从而避免部分水流通过阀芯的轴向通水槽进入控制水腔增加其水量,顶压止水胶垫而减小主水流的进水速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包括安装于阀座1内的上阀体5和下阀体2,阀座1上端卡接阀盖4,上阀体5与下阀体2之间设有止水胶垫3,上阀体5与止水胶垫3之间形成封闭的控制水腔B,上阀体5设有控制水流出口6;止水胶垫3与下阀体2之间形成主水流通道A,主水流通道A分别与进水管9和储水箱(图中未示出)相通。下阀体2可以与进水管9设为一体,使自动进水装置结构简单。止水胶垫3设有相互贯通的轴向通孔和径向通孔13,共同组成控制水流入通道;该止水胶垫3还设有与轴向通孔同轴的第一孔凹槽14和第二孔凹槽15,第二孔凹槽14位于主水流通道A侧且与第一孔凹槽14具有轴向距离,第一孔凹槽14与径向通孔13贯通。轴向通孔内设有可与其液密封并能轴向移动的阀芯7,阀芯7从控制水流出口6穿出上阀体5并与杠杆8铰接,受浮漂控制的杠杆8铰接于上阀体5,阀芯7与控制水流出口6具有通水间隙。阀芯外圆周面设有环形的轴凹槽12,轴凹槽12两侧形成轴肩,位于进水通道A侧的阀阀芯肩的外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一定轴向距离的第一轴向通水槽10和第二轴向通水槽11。其工作过程如下当储水箱内水位低于规定水位时,阀芯7在浮漂重力的作用下,移动到规定的最上位,阀芯7的轴凹槽和轴向通水槽部分位于止水胶垫3的轴向通孔内,轴凹槽12与第一孔凹槽14位置相对应,控制水腔B通过止水胶垫7的径向通孔13、轴凹槽12与第一孔凹槽14之间的间隙以及阀芯7与控制水流出口6之间的通水间隙与大气相通,此时控制水腔B内水压为零,主水流从进水管9进入主水流通道A,向上顶压止水胶垫3,快速进入储水箱;随着液面的上升,浮漂通过杠杆8推动阀芯7沿止水胶垫3的轴向通孔向下移动,此时与杠杆8铰接部分的阀芯7进入止水胶垫3的轴向通孔而将控制水腔B与大气的通道隔断,此时部分水流从阀芯7的轴向通水槽经第一孔凹槽14、径向通孔13进入控制水腔B,随着控制水腔B水量的增加,将使止水胶垫3产生弹性变形,直至将主水流通道封闭,供水停止,浮漂不再上浮,阀芯7也不再下移。当水位下降时,阀芯7上移,当与杠杆8铰接部分的阀芯7移出止水胶垫3的轴向通孔时,控制水腔B与大气连通,其内的水量变少,对止水胶垫3的压力减小,主水流再次顶开止水胶垫3,经过主水流通道进入储水箱。可以看出,控制水腔B与大气的隔断是通过阀芯7的外周面与轴向通孔的内周面液密封实现的,止水胶垫3的轴向通孔不会限制阀芯7的轴向移动,因而浮漂不会受到大于其重力的浮力,所以控制阀也不会受到转矩的作用,长时间使用,不容易损坏。开始进水时,第一轴向通水槽10与第二轴向通水槽11之间的阀芯部分与、止水胶垫的第一孔凹槽14与第二孔凹槽15之间的隔墙位置相对应,此时控制水腔B与主水流通道A隔断,从而避免部分水流通过阀芯7的轴向通水槽进入控制水腔B增加其水量,顶压止水胶垫3而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动进水装置的控制阀,包括安装于阀座(1)内的上阀体(5)和下阀体(2),上阀体(5)与下阀体(2)之间设有止水胶垫(3),上阀体(5)与止水胶垫(3)之间形成封闭的控制水腔(B),上阀体(5)设有控制水流出口(6);止水胶垫(3)与下阀体(2)之间形成主水流通道(A),主水流通道(A)分别与进水管(9)和储水箱相通,止水胶垫(3)设有可将主水流通道(A)与控制水腔(B)连通的控制水流入通道;受浮漂控制的杠杆(8)铰接于上阀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胶垫(3)的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设有可轴向移动并可与其液密封的阀芯(7),阀芯(7)从控制水流出口(6)穿出上阀体(5)并与杠杆(8)铰接,当阀芯(7)在控制水流入通道内轴向移动时,可将主水流通道(A)的水引入控制水腔(B),并可选择地使控制水腔(B)与大气连通或隔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绍增丁冠生李洪彬张学忠臧成功王建轶
申请(专利权)人:北新集团山东潍坊建筑陶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