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嬿蕾专利>正文

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1448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属于高压灭弧领域,包括转盘和灭弧桶组件,转盘上设置有若干个喷气组件存放槽,喷气组件存放槽内放置有气体增压组件,所述灭弧桶组件与喷气组件存放槽或者气体增压组件密封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提升固相式灭弧防雷装置安全能力,在外部结构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不会损坏外部结构;通过提高产气单元的密封强度来增强气体压强,使产气材料燃料燃烧更充分,产气更集中且方向可控,进一步提升灭弧效果。密封组件结构简单,很好地防止了强气流外泄,能够保证产生的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将切换机制和密封结构巧妙地合为一体,结构简单,连接关系不复杂,大大增强防雷灭弧可靠性。

A high voltage arc extinguish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pressure arc extinguishing device,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high-pressure arc extinguishing, which comprises a rotary table and an arc extinguishing bucket assembly, on the rotary tabl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air jet assembly storage grooves, in the air jet assembly storage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gas boosting assembly, and the arc extinguishing bucket assembly and the air jet assembly storage groove or the gas boosting assembly are sealed. The utility model can improve the safety ability of the solid-phase arc extinguishing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and will not damage the external structure without strengthening the external structure; the gas pressure is enhanced by improving the sealing strength of the gas generating unit, so that the gas generating material and fuel can burn more fully, the gas generating unit is more centralized and the direction can be controlled, and the arc extinguishing effect is further improv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ealing component is simple, which can prevent the leakage of strong air flow and ensure the maximum effect of strong air flow on the arc. The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the sealing structure are ingeniously integrate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connection relationship is not complex, which greatly enhances the reliabilit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arc extinguish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灭弧装置
本技术涉及高压灭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灭弧装置。
技术介绍
输电线路防雷一直都是电力部门防雷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故障仍然是影响电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输电线路发生雷击,导致线路绝缘子闪络,随之而起的工频续流损坏绝缘子串及金具,导致绝缘子串烧毁及烧断导线事故。现有的输电线路防雷装置主要使用输电线路防雷保护间隙装置,但是现有的防雷保护间隙装置使用的防雷关键是使用气体发生器进行灭弧处理。但是现有的气体发生装置的灭弧效果不好,气体发生装置喷射的气体方向不可控,同时喷射气体压强不够高,喷射的时间短,气体生成材料不能完全燃烧,从而导致不能完全的把电弧喷灭。现有的灭弧桶喷射气流会在灭弧转盘与灭弧筒连接处产生泄露,考虑到不集中的气流对电弧作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灭弧防雷器的灭弧能力和防雷效果,为此,能希望喷射气流最大化作用于电弧并可以通过提高灭弧气流通道的密封性来提升灭弧气流的强度,需要设置一个密封更好的组件。经过多年研究,经过在持续研究过程以及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对于一些特殊场合和更高的电压等级,需要更大的灭弧气体压力,因此提出了一种喷气气压更高,时间更长,灭弧桶密封性更好的高压灭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灭弧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包括转盘和灭弧桶组件,转盘上设置有若干个喷气组件存放槽,喷气组件存放槽内放置有气体增压组件,所述灭弧桶组件与喷气组件存放槽或者气体增压组件密封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包括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包裹层、第一气丸底座、第一气丸和第一喷气孔,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一气丸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的一侧,所述包裹层包裹在第一气丸底座和第一气丸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与第一气丸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喷气孔,所述包裹层设置为硬质层,所述第一气丸被触发燃烧,所述包裹层的侧壁对第一气丸进行径向约束,两端对第一气丸进行轴向约束,第一气丸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喷气孔喷出。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框、第一套筒、第二气丸底座、第二气丸和第二喷气孔,所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二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二气丸底座与第二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第二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框卡套在第一套筒和第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框上设置有第二喷气孔,所述第二气丸被触发燃烧产生气体,所述第一套筒对气体产生径向约束,限位框对气体产生轴向约束,第二气丸内燃烧速度加快,气体从第二喷气孔喷出,所述限位框和第一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包括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桶、第二套筒、第三气丸底座、第三气丸和第三喷气孔,所述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三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三气丸底座与第三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第三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桶卡套在第二套筒和第三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桶上设置有第三喷气孔,所述第三气丸被触发燃烧,所述第二套筒对第三气丸进行径向约束,所述限位桶对第三气丸进行轴向约束,第三气丸产生的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所述限位桶和第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包括第四触发信号输入端子、上框体、第三套筒、第四气丸底座、第四气丸、下框体和第四喷气孔,所述第四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四气丸底座上,所述第四气丸底座与第四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三套筒套设在第四气丸的外侧,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与下框体卡套在第三套筒和第四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第四喷气孔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第四气丸被触发燃烧产生气体,所述第三套筒对气体产生径向约束,所述上框体和下框体结合对气体产生轴向约束,所述第四气丸内燃料燃烧速度加快,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所述上框体、下框体和第三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外套设有密封包,所述密封包出气口处设置为锥形管结构,所述灭弧桶组件上设置有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底部套入灭弧桶组件内,所述支撑壳体底部外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底部与灭弧桶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壳体内设置有U型密封圈,所述密封包的锥形管结构套入支撑壳体上端口,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喷高压气体,高压气体从密封包的锥形管结构经过支撑壳体进入灭弧桶组件,密封包的锥形管结构套入支撑壳体内与U型密封圈密封连接,高压气体进入支撑壳体后,支撑壳体挤压第一弹簧,密封包的锥形管结构从支撑壳体脱开,转盘转动,支撑壳体与下一个密封包嵌套卡接。进一步地,所述转盘外套设有密封套框,所述灭弧桶组件上端设置有密封套筒,所述密封套筒套设在喷气组件存放槽内密封对接,所述密封套筒与灭弧桶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气体增压组件喷出高压气体时,高压气体冲压密封套筒,第二弹簧收缩,密封套筒与喷气组件存放槽脱离,转盘转动,密封套筒卡入转盘的下一个喷气组件存放槽内。进一步地,所述转盘上设置有圆形的凹槽,若干个喷气组件存放槽设置在凹槽底部,所述凹槽底部侧边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卡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卡扣件,所述卡扣件与设置为桶状结构,一端与灭弧桶组件连接,所述卡扣件的侧边设置有卡边,所述卡边卡在卡槽内,卡边与喷气组件存放槽接触一侧设置有密封圈,卡边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弹簧。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可以提升固相式灭弧防雷装置安全能力,在外部结构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不会损坏外部结构;通过提高产气单元的密封强度来增强气体压强,使产气材料燃料燃烧更充分,产气更集中且方向可控,进一步提升灭弧效果。(2)本装置通过设置气丸的基础压力和包裹层的增量压力之和大于气丸破裂的临界压力,从而使得气丸内的产气材料完全燃烧后都不会产生爆轰,硬质层包裹层对气丸底座和气丸进行包裹,包裹层对气流进行径向约束和轴向约束,包裹层内的增量压力迅速增大,气丸内的产气材料(火药)燃烧的速度更快,达到气体压力大于喷气孔处的材料束缚层破裂极限压力时,高压气体从喷气孔喷出,并且把喷气孔的孔径改小,喷气孔处的材料的弯矩变大,内部产生的气体压力增大,并且喷气的方向可控,同时喷气灭弧的时间更长,灭弧的反应时间更快,达到灭弧的效果更好。本申请的密封组件结构简单,很好地防止了强气流外泄,能够保证产生的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将切换机制和密封结构巧妙地合为一体,结构简单,连接关系不复杂,大大增强防雷灭弧可靠性。当产气元件在转盘内产生强气流时,使得灭弧筒顶部的密封接口连接组件能够在弹力作用下上下移动(振动)进行密封接触,并且保证不会发生左右偏移,提高了防雷灭弧可靠性,该密封组件结构同时也提高了灭弧防雷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转盘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气体增压组件灭弧效果和普通气体发生器灭弧效果对比图。图4是本技术气体增压组件第一种结构的三种形状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气体增压组件第二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气体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1)和灭弧桶组件(4),转盘(1)上设置有若干个喷气组件存放槽(2),喷气组件存放槽(2)内放置有气体增压组件(3),所述灭弧桶组件(4)与喷气组件存放槽(2)或者气体增压组件(3)密封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1)和灭弧桶组件(4),转盘(1)上设置有若干个喷气组件存放槽(2),喷气组件存放槽(2)内放置有气体增压组件(3),所述灭弧桶组件(4)与喷气组件存放槽(2)或者气体增压组件(3)密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增压组件(3)包括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第一气丸底座(13A)、第一气丸(14A)和第一喷气孔(15A),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上,所述第一气丸(14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的一侧,所述包裹层(12A)包裹在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12A)与第一气丸(14A)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喷气孔(15A),所述包裹层(12A)设置为硬质层,所述第一气丸(14A)被触发燃烧,所述包裹层(12A)的侧壁对第一气丸(14A)进行径向约束,两端对第一气丸(14A)进行轴向约束,第一气丸(14A)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喷气孔(15A)喷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增压组件(3)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限位框(12B)、第一套筒(13B)、第二气丸底座(14B)、第二气丸(15B)和第二喷气孔(16B),所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设置在第二气丸底座(14B)上,所述第二气丸底座(14B)与第二气丸(15B)连接设置,所述第一套筒(13B)套设在第二气丸(15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卡套在第一套筒(13B)和第二气丸底座(14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上设置有第二喷气孔(16B),所述第二气丸(15B)被触发燃烧产生气体,所述第一套筒(13B)对气体产生径向约束,限位框(12B)对气体产生轴向约束,第二气丸(15B)内燃烧速度加快,气体从第二喷气孔(16B)喷出,所述限位框(12B)和第一套筒(13B)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增压组件(3)包括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限位桶(12C)、第二套筒(13C)、第三气丸底座(14C)、第三气丸(15C)和第三喷气孔(16C),所述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C)设置在第三气丸底座(14C)上,所述第三气丸底座(14C)与第三气丸(15C)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套筒(13C)套设在第三气丸(15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卡套在第二套筒(13C)和第三气丸底座(14C)的外侧,所述限位桶(12C)上设置有第三喷气孔(16C),所述第三气丸(15C)被触发燃烧,所述第二套筒(13C)对第三气丸(15C)进行径向约束,所述限位桶(12C)对第三气丸(15C)进行轴向约束,第三气丸(15C)产生的气体从喷气孔(16C)喷出,所述限位桶(12C)和第二套筒(13C)均设置为硬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灭弧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嬿蕾王巨丰黄萍周勇军王国锋
申请(专利权)人:王嬿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