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5829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主阀、分子泵、干式涡旋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一充气阀、第二充气阀、充蒸汽阀、复合规、压阻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分子泵和干式涡旋泵,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清洁无油的高真空环境,极限真空度≤1×10

A fully automatic vacuum in situ infrared process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ull-automatic vacuum in-situ infrared processing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it includes: main pipeline, main valve, molecular pump, dry scroll pump, first control valve, second control valve, fourth control valve, first inflation valve, second inflation valve, steam charging valve, re compliance and piezoresistive compliance. The utility model uses a molecular pump and a dry scroll pump, which can provide a clean and oil-free high vacuum environment in a short time, and the limit vacuum degree is \u2264 1 \u00d7 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种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可用于分子筛、金属氧化物及负载型贵金属氧化物等催化剂的吸附态的原位红外光谱检测。
技术介绍
CO、NH3、CO2、NO、C3H5N等探针分子可以与催化剂表面的特定的活性中心发生化学吸附,进而形成化学吸附态。对催化剂的吸附态进行原位红外光谱检测可以获得有关催化剂结构的重要信息。例如,利用CO分子的电子受授性质,通过检测CO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研究贵金属的化学价态;利用C3H5N和NH3等碱性吸附质在固体酸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测定固体酸的中心性质、强度及酸量。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是吸附态原位红外检测必需的真空处理系统。吸附态原位红外检测一般包括三个过程:样品真空加热预处理、探针分子吸附与脱附过程。完整的测试过程至少需要6小时,有的测试甚至长达10小时以上。常见的真空系统由玻璃管通过玻璃活塞连接而成,由旋片机械泵和玻璃高真空油扩散泵提供真空动力。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手动控制玻璃活塞,比较繁琐。而且玻璃管和活塞连接处易断裂。另一方面,在发生突发情况,动力系统失效,而真空系统压力没有放空,会引起旋片机械泵的泵油倒吸,污染真空系统。此外,玻璃高真空油扩散泵工作时,需要电炉加热玻璃泵体将硅油加热沸腾,而油蒸汽最后需要大量的水冷凝成油滴,同时,玻璃泵体因加热也会产生应力,久而久之,油扩散泵就会破裂报废。因此,由旋片机械泵和玻璃高真空油扩散泵提供动力的真空系统具有高能耗、易破损等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高的真空环境的真空动力系统,能耗低,可以有效避免发生真空系统污染。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主阀、分子泵、干式涡旋泵、第一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一充气阀和充蒸汽阀,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主阀相连通,所述主阀通过管道与分子泵相连通,所述分子泵通过管道与第四控制阀相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通过管道与干式涡旋泵相连通,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第一控制阀相连通,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第一充气阀相连通,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充蒸汽阀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放气阀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复合规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压阻规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通过管道与第三控制阀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一充气阀、第二充气阀和充蒸汽阀和放气阀为高真空挡板阀。优选的,主管道及连接管道为不锈钢材质。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使用分子泵和干式涡旋泵,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清洁无油的高真空环境,极限真空度≤1×10-5Pa。且能耗低,可以有效避免发生真空系统污染。配合红外光谱仪,可用于吸附态原位红外检测,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高的真空环境的真空动力系统,能耗低,且可以有效避免发生真空系统污染。(2)可以在一个管道内集成多种功能,可以同时对多个红外光谱仪的红外池进行真空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图1:本技术的管道原理图;图2: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到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主阀2、分子泵3、干式涡旋泵4、第一控制阀5、第四控制阀8、第一充气阀9和充蒸汽阀11,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主阀2相连通,所述主阀2通过管道与分子泵3相连通,所述分子泵3通过管道与第四控制阀8相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8通过管道与干式涡旋泵4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控制阀5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充气阀9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充蒸汽阀11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放气阀12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复合规13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压阻规14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三控制阀7相连通。优选的,所述主阀2、第一控制阀5、第四控制阀8、第一充气阀9、充蒸汽阀11和放气阀12为高真空挡板阀。优选的,主管道1及连接管道为不锈钢材质。工作原理:第一控制阀5分别与红外光谱仪的红外池相连通。第三控制阀7与压力传感器相连通,使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具有测试材料的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功能步骤一:预处理过程。干式涡旋泵4、主阀2、复合规13、压阻规14以及连接红外池的第一控制阀5开启,压力达到20Pa,分子泵3开启,达到设定高真空度(一般为1*10-5Pa)以后,维持一段时间。步骤二:吸附过程。主阀2、分子泵3关闭,如果吸附质是液体,通过充蒸汽阀11连接到主管道1,如果吸附质是气体,通过第一充气阀9连接到主管道1,打开充蒸汽阀11(吸附质是液体)或第一充气阀9(吸附质是气体)维持此状态一定时间。步骤三:脱附过程。充蒸汽阀11或第一充气阀9关闭,主阀2开启,分子泵3开启,真空达到设定高真空度(一般可以设定为1*10-5Pa)以后,维持一段时间。步骤四:放空过程。主阀2关闭,放气阀12打开,5秒后,压力达到80-90KPa,放气阀12关闭,同时关闭红外池的第一控制阀5,分子泵3关闭,15分钟后,关闭干式涡旋泵4,步骤结束,可取下红外池。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技术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主阀(2)、分子泵(3)、干式涡旋泵(4)、第一控制阀(5)、第四控制阀(8)、第一充气阀(9)和充蒸汽阀(11),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主阀(2)相连通,所述主阀(2)通过管道与分子泵(3)相连通,所述分子泵(3)通过管道与第四控制阀(8)相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8)通过管道与干式涡旋泵(4)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控制阀(5)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充气阀(9)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充蒸汽阀(11)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主阀(2)、分子泵(3)、干式涡旋泵(4)、第一控制阀(5)、第四控制阀(8)、第一充气阀(9)和充蒸汽阀(11),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主阀(2)相连通,所述主阀(2)通过管道与分子泵(3)相连通,所述分子泵(3)通过管道与第四控制阀(8)相连通,所述第四控制阀(8)通过管道与干式涡旋泵(4)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控制阀(5)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第一充气阀(9)相连通,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充蒸汽阀(11)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真空原位红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1)通过管道与放气阀(12)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真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素英高俊豆孝伟王聪燕晓飞杨孟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