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5342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充电插头与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降低了自动充电的难度,达到实现自动移动体的远程控制或提高自动化程度的目的。

Intelligent charging system of automatic mobile agen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utomatic mobile body intelligent charg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charging devic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power supply, and has a charging column on which a charging electrode is arranged. And a charging plug arranged on the automatic mobile body, the charging plug contacts with the charging electrode for charging docking, and charges the automatic mobile body. Wherein, the charging plug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charging column in two directions at least. The charging plug of the invention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charging column in two directions at least, which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automatic charging and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the remote control of the automatic moving body or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autom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车辆或可自动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和自动割草机等,在室内、室外都得到了应用。受储能设备的电量限制,自动移动体在室外使用时,需要在设置充电装置以便于充电。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充电装置是固定的,会一直竖立在户外。在不需要充电时,充电装置会占用空间。如充电装置处于自动移动体的工作路径上时,还会增加自动移动体的行走行程。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对接多需要手动操作。再加上由于安全问题,一般的插头和插座要精准对准才能对接成功。精准度的要求给自动移动体的自动充电对接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在户外工作的自动移动体,工作环境一般是凹凸不平的地面,进一步增加自动充电对接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自动移动体的充电问题,提供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可以降低自动移动体充电时插头与充电插座对接的难度,实现实施性较强的自动充电功能,并且在不需要充电的时候,可以隐藏充电装置,减少自动移动体的工作行程。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所述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上述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充电的难度,达到实现自动移动体的远程控制或提高自动化程度的目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上下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上下分布并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弹性极片组成;所述弹性极片具有一开口,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时,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充电电极方向,以使所述弹性极片能够从所述充电装置的侧面卡接在所述充电电极上,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一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水平并排设置的导体件组成;两个所述导体件分别与正极和负极接触实现充电对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为圆柱体,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为分布在所述圆柱体曲面侧表面上的圆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具有外周壁,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分别沿所述外周壁分布在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柱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所述充电柱的上表面;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分布在所述充电柱的所述上表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上表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互相平行并具有一定间隔的弹性极片组成;所述弹性极片向下压向所述上表面,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面向地面的底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为分布在所述上表面上的同心圆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在所述上表面上分别位于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设置有升降装置,用来驱动所述充电柱的上升或下降;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下降至所述充电装置的底面附近;在所述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下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充电柱上升,使所述充电电极外露便于所述充电插头进行对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具有保护外壳,所述充电柱设置于所述保护外壳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为固定安装的接触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第二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控制所述充电柱的升起或下降;第一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上,用于向所述充电装置发送信号和接受所述充电装置的信号;第二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上,用于接收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信号和向所述自动移动体发送信号;其中,当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的可进行充电对接信号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充电插头向所述充电电极移动,进行所述充电对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能够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判断所述自动移动体是否达到可对接范围内;在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位置到达可对接范围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出充电请求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充电请求信号后,控制所述充电柱升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还用于能够获取所述自动移动体的电量信息,并存储有剩余电量的最小预设值和最大预设值;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小于所述最小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向所述充电装置移动;当所述自动移动体的剩余电量大于所述最大预设值时,发送指令驱动所述自动移动体离开所述充电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充电插头和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的充电装置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自动移动体在水平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2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充电装置与自动移动体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自动移动体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与图5中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6的充电电极的另一个实施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充电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b)为充电装置隐藏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100包括充电装置200和自动移动体300。充电装置200与电源400连接。电源400可以是电网设备、电池、电容、超级电容、发电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力、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所述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与电源连接,具有充电柱,所述充电柱上设置有充电电极;和设置在自动移动体上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相接触进行充电对接,对所述自动移动体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所述充电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上下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由上下分布并具有一定间隔的两个弹性极片组成;所述弹性极片具有一开口,进行所述充电对接时,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充电电极方向,以使所述弹性极片能够从所述充电装置的侧面卡接在所述充电电极上,分别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在所述充电柱的侧表面上,沿所述充电柱的一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水平并排设置的导体件组成;两个所述导体件分别与正极和负极接触实现充电对接。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充电插头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充电电极和所述充电插头能够呈一定角度进行所述充电对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充电柱的竖直方向具有一定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允许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极呈一定角度进行所述充电对接。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设置在所述自动移动体的侧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柱为圆柱体,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为分布在所述圆柱体曲面侧表面上的圆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柱具有外周壁,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至少具有两组,并分别沿所述外周壁分布在两个方向上,以使得所述充电插头至少能从两个方向上与所述充电柱进行充电对接。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柱远离地面的一端为所述充电柱的上表面;所述充电电极的正极和负极分布在所述充电柱的所述上表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沿所述上表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自动移动体智能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由两个互相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霞红赵凤丽杨雪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