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1899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9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下框(1)、侧入式灯条(2)、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所述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依次设置在下框(1)内,所述上壳(5)固定在下框(1)上,所述膜片结构(6)固定在上壳(5)上;所述下框(1)侧面设置有向下框内侧弯折的U形弯折边(11),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固定连接,并且固定在U形弯折边(11)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作背光源。

A new backlight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backlight module, which comprises a lower frame (1), a side entry lamp strip (2), a reflective film (3), a light guide film (4), an upper shell (5) and a diaphragm structure (6). The reflective film (3), the light guide film (4), the upper shell (5) and the diaphragm structure (6) are successively arranged in the lower frame (1), the upper shell (5) is fixed on the lower frame (1), and the membrane The sheet structure (6) is fixed on the upper shell (5); the side of the lower frame (1) is provided with a U-shaped bending edge (11) bent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lower frame, and the side entry lamp strip (2)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ight guide film (4), and is fixed in the U-shaped bending edge (11). The utility model is used as a back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
,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改善视觉效果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和直下式,侧入式背光模组相对直下式背光模组更薄,因而大部分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常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灯条从侧面入光,在光线进入导光板处,由于导光板入光面的反光作用,容易形成亮斑,从而导致整个背光模组靠近灯条处局部偏亮,影响背光模组的视觉效果。现有的解决办法为粘接遮光胶遮蔽,从而改善亮斑,采用这种方式难以保证遮光胶恰好粘接在亮斑处,容易出现遮光胶面积偏大或偏小的情形,这也会影响背光模组的视觉效果,而且这种方式的光线利用率低,不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背光模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下框、侧入式灯条、反光膜、导光胶片、上壳和膜片结构,所述反光膜、导光胶片、上壳和膜片结构依次设置在下框内,所述上壳固定在下框上,所述膜片结构固定在上壳上;所述下框侧面设置有向下框内侧弯折的U形弯折边,所述侧入式灯条与导光胶片固定连接,并且固定在U形弯折边内。进一步地,所述U形弯折边内侧顶面设置有反光层。进一步地,所述侧入式灯条与导光胶片通过胶条粘接,所述侧入式灯条与U形弯折边内侧壁通过第一双面胶粘接。进一步地,所述导光胶片还通过第二双面胶固定在下框内。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为具有三边的U形结构,在下框的U形弯折边一侧开口,所述U形弯折边上方设置有胶垫,所述胶垫与上壳三边一起形成具有四边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上壳卡接在下框内。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结构包括散光膜和增光膜,所述散光膜和增光膜均设置有固定凸块,所述上壳上设置有与固定凸块匹配的固定凹槽,所述散光膜和增光膜通过固定凸块与固定凹槽安装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散光膜和增光膜上的固定凸块位置相同,所述固定凸块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固定凹槽内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孔与定位柱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凸块与固定凹槽之间还通过第三双面胶粘接,且第三双面胶将散光膜和增光膜粘接在一起。进一步地,还包括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设置在膜片结构外围,将膜片结构粘接固定在下框上。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下框侧面设置U形弯折边,侧入式灯条设置在U形弯折边内,导光胶片塞入或恰好与U形弯折边开口相接,从而侧入式灯条发出的光线可更充分的进入到导光胶片内,光线利用效率更高,而且不会在模组上形成亮斑,可以改善模组的视觉效果;侧入式灯条采用与导光胶片固定,再通过导光胶片辅助安装于U形弯折边内的方式,使得侧入式灯条安装不易偏位,安装更加容易;将粘接侧入式灯条与U形弯折边的双面胶先粘接在侧入式灯条上,再将导光胶片与侧入式灯条一起粘接到U形弯折边内,粘胶步骤更加容易实现,还可以提高组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下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导光胶片与侧入式灯条固定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下框与上壳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参阅图1~5,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下框1、侧入式灯条2、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所述下框1为一个金属壳体,壳体包括底面和四个侧壁,壳体顶部开口。所述上壳5为一个框状结构,一般采用塑胶件。所述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依次设置在下框1内,所述上壳5固定在下框1上,将导光胶片4压固在下框1的空间内,所述膜片结构6固定在上壳5上,从而实现了除侧入式灯条外各个部件的组装固定。参阅图1~5,所述下框1侧面设置有向下框内侧弯折的U形弯折边11,可以在下框冲压成型时弯折成U形结构作为反光罩11,所述U形弯折边11一般设置在下框1的一侧即可。侧入式灯条2安装在U形弯折边11内,例如图3中示出的侧入式灯条2,光源为侧发光,具体为靠近导光胶片4一侧发光,将侧入式灯条2粘接在U形弯折边11内的底面上即可。参阅图1~5,由于U形弯折边11内部空间狭小,导致侧入式灯条2安装不便,因此,将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先固定连接,从而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形成一个整体,再将该整体结构塞入U形弯折边11内安装,最好是在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通过单面胶固定后,将第一双面胶粘接在侧入式灯条背面,再将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整体结构一起安装于下框1上,侧入式灯条2在U形弯折边11内固定。前述结构在下框1侧面设置U形弯折边11,侧入式灯条设置在U形弯折边11内,导光胶片塞入或恰好与U形弯折边11开口相接,从而侧入式灯条发出的光线可更充分的进入到导光胶片内,光线利用效率更高,而且不会在模组上形成亮斑,可以改善模组的视觉效果;侧入式灯条采用与导光胶片固定,再通过导光胶片辅助安装于U形弯折边11内的方式,使得侧入式灯条安装不易偏位,安装更加容易;导光胶片和侧入式灯条先用单面胶粘接在一起,然后在单面胶上粘第一双面胶,这样导光胶片与侧入式灯条组成的整体更容易准确定位贴在U形弯折边上,相对于先将双面胶粘接在下框上再贴灯条和导光板整体,组装更方便,并且不易贴偏位置。为了使侧入式灯条2发出的光线更加充分的进入导光胶片4,可以在所述U形弯折边11内侧顶面设置有反光层,从而侧入式灯条2侧向发出的光可以被反射回来重复利用。也可以在U形弯折边11各个面均设置反光层,反光效果更好,光线的利用率更高。反光层可采用贴附反光膜的方式,也可以喷涂反光油墨。参阅图1和图3,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通过胶条21粘接,胶条21可以采用单面胶,在两者的交接处粘接;也可以采用双面胶,在两者的接触面粘接。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U形弯折边11内侧壁最好通过导热双面胶粘接,从而保证侧入式灯条2的散热性能。当然,侧入式灯条2与U形弯折边11内侧壁也可以采用常规双面胶粘接。参阅图1,为了更好的固定导光胶片,所述导光胶片4还通过第二双面胶41固定在下框1内,具体可以将反光膜3通过第四双面胶31粘接于下框1内侧底部,再通过第二双面胶41将导光胶片4粘接在反光膜3上,便可以将导光胶片4固定在下框1内。参阅图1~5,由于下框1一侧为U形弯折边11,不便与上壳5固定连接,因而将所述上壳5设置为具有三边的U形结构,在下框1的U形弯折边11一侧开口,所述U形弯折边11上方设置有胶垫7,所述胶垫7与上壳5三边一起形成具有四边的结构,其中胶垫7可设置多层,例如下面粘贴一层单面胶,再在单面胶上粘贴一个硅胶垫,形成一个两层的胶垫结构。所述上壳5通过三边卡接在下框1内,可以在上壳5上设置卡块,在下框1上设置卡槽,从而将上壳5与下框1卡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1)、侧入式灯条(2)、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所述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依次设置在下框(1)内,所述上壳(5)固定在下框(1)上,所述膜片结构(6)固定在上壳(5)上;所述下框(1)侧面设置有向下框内侧弯折的U形弯折边(11),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固定连接,并且固定在U形弯折边(1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1)、侧入式灯条(2)、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所述反光膜(3)、导光胶片(4)、上壳(5)和膜片结构(6)依次设置在下框(1)内,所述上壳(5)固定在下框(1)上,所述膜片结构(6)固定在上壳(5)上;所述下框(1)侧面设置有向下框内侧弯折的U形弯折边(11),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固定连接,并且固定在U形弯折边(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折边(11)内侧顶面设置有反光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导光胶片(4)通过胶条(21)粘接,所述侧入式灯条(2)与U形弯折边(11)内侧壁通过第一双面胶粘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胶片(4)还通过第二双面胶(41)固定在下框(1)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5)为具有三边的U形结构,在下框(1)的U形弯折边(11)一侧开口,所述U形弯折边(11)上方设置有胶垫(7),所述胶垫(7)与上壳(5)三边一起形成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珍霞姚志图罗增昌刘启玉彭环洋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