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143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9 0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柜、变压器和筒体式发生装置,筒体式发生装置包括筒体、筒体前端盖、筒体后端盖、孔板和若干根介质管,介质管包括介质管体、电极管、电极连杆和电极支撑板,电极管设置在介质管体内,电极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连杆,电极管的两侧设有电极支撑板,电极连杆穿过电极支撑板伸出到介质管体外部,筒体内设有数量至少三根的介质管,介质管为石英制成的中空管体,介质管的外圆直径30mm,管壁厚度为1.5mm或2.0mm,介质管外形尺寸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采用了性能效果较好的数值作为制作参考,电击系数低,利用率大,臭氧产出量高浓度增大。

A multi tube combined cylinder type water-cooled ozone gener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ulti tube combined cylinder type water-cooled ozone generating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power control cabinet, a transformer and a cylinder type generating device. The cylinder type generating device includes a cylinder, a cylinder front end cover, a cylinder rear end cover, a hole plate and a number of medium tubes. The medium tube includes a medium tube, an electrode tube, an electrode connecting rod and an electrode supporting plate. The electrode tube is arranged in the medium tube body The two ends of the electrode tub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electrode connecting rods,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electrode tube are provided with electrode supporting plates. The electrode connecting rods pass through the electrode supporting plates and extend to the outside of the medium tube body. The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three medium tubes. The medium tube is a hollow tube body made of quartz.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medium tube is 30m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tube wall is 1.5mm or 2.0mm.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the medium tube has been repeatedly studied and In the test, the values with good performance and effect are used as reference, the electric shock coefficient is low, the utilization rate is large, and the ozone output is high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属于环保机械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臭氧作为绿色环保氧化杀菌剂,目前在水处理、工业氧化、食品制药杀菌消毒等得到广泛应用。臭氧制取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电解法,另一种是电晕放电法。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电晕法生产臭氧,也就是利用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电离空气中的氧气或纯氧制取臭氧。现有的水冷臭氧发生器中常用的介质管材质高硼玻璃管易碎,不耐击穿,不耐高温,制造难以保证尺寸公差,装配困难,并且由于介质管外径尺寸的限制,电击(放电)系数增高,利用率降低,臭氧产出的浓度低,同时因为介质管在筒体内排列数量有限,因此为了达到臭氧的产量的要求需要增大筒体的体积,使用和安装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有效的提高臭氧的生产效率。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柜、变压器和筒体式发生装置,所述电源控制柜、变压器和筒体式发生装置依次电联,所述筒体式发生装置包括筒体、筒体前端盖、筒体后端盖、孔板和若干根介质管,所述介质管电联于电路中,所述筒体前端盖和筒体后端盖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两端,所述孔板共两个间隔设置在筒体内,所述介质管穿过两个孔板设置在筒体内,所述筒体、筒体前端盖和靠近筒体前端盖设置的孔板形成的空腔为进气腔,所述筒体、介质管和两个孔板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腔,所述筒体、筒体后端盖和靠近筒体后端盖设置的孔板形成的空腔为臭氧气体腔,所述介质管包括介质管体、电极管、电极连杆和电极支撑板,所述电极管设置在介质管体内,所述电极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连杆,所述电极管的两侧设有电极支撑板,所述电极连杆穿过电极支撑板伸出到介质管体外部的进气腔和臭氧气体腔中。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设有数量至少三根的介质管,所述介质管为石英制成的中空管体,所述介质管的外圆直径30mm,管壁厚度为1.5mm或2.0mm。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管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或钛金属或钛合金,所述电极管的外圆直径24mm或25mm。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与筒体前端盖、筒体后端盖的相接处分别设有筒体法兰,所述筒体与筒体前端盖、筒体后端盖的筒体法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为不锈钢制成的管。进一步的,距离所述介质管端面50mm处,孔板与介质管和筒体的连接处用氟橡胶进行密封。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支撑板是由聚四氟乙烯制成。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采用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放电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介质管采用优质的石英管,抗电系数高,耐击穿,耐高温,制造尺寸公差容易保证,装配质量良好;2、介质管外形尺寸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采用了性能效果较好的数值作为制作参考,电击(放电)系数低,利用率大,臭氧产出量高浓度增大;3、介质管在筒体的排列数量增多,可通过介质管的串联更好地增大臭氧的浓度,在高氧化领域中使用;4、介质管尺寸的缩小,在同等产量的臭氧发生装置中,筒体的相对体积小,占用空间小,因此筒体可以选择立式与卧式两种安装形式,安装更加方便。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介质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串联器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所述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依次电联,所述筒体式发生装置3包括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筒体后端盖33、孔板34和若干根介质管35,所述介质管35电联于电路中,所述筒体前端盖32和筒体后端盖33分别设置在筒体31的两端,所述孔板33共两个间隔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介质管35穿过两个孔板33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和靠近筒体前端盖32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进气腔10,所述筒体31、介质管35和两个孔板33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腔11,所述筒体31、筒体后端盖33和靠近筒体后端盖33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臭氧气体腔12,所述介质管35包括介质管体350、电极管351、电极连杆352和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管351设置在介质管体350内,所述电极管351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连杆352,所述电极管351的两侧设有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连杆352穿过电极支撑板353伸出到介质管体350外部的进气腔10和臭氧气体腔12中。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1内设有数量至少三根的介质管35,所述介质管35为石英制成的中空管体,所述介质管35的外圆直径30mm,管壁厚度为1.5mm或2.0mm。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管351的制作材料为不锈钢或钛金属或钛合金,所述电极管351的外圆直径24mm或25mm。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1与筒体前端盖32、筒体后端盖33的相接处分别设有筒体法兰36,所述筒体31与筒体前端盖32、筒体后端盖33的筒体法兰3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筒体31为不锈钢制成的管。进一步的,距离所述介质管35端面50mm处,孔板34与介质管35和筒体31的连接处用氟橡胶进行密封。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支撑板353是由聚四氟乙烯制成。如图3所示,多根所述介质管35可通过串联器37连接后接入电路中,所述串联器37上设有2个连接口,两个连接口之间连通有气道,所述介质管35穿过串联器37上连接口,连接口与介质管35端面用氟橡胶密封管口。使用时,在筒体31内的冷却水腔11中注入冷却液体,筒体31内进气腔10中注入氧气,电极管351两端分别设有长度为5-6mm的电极连杆352,电极连杆352伸出介质管35,串联变压器2和电源控制柜1输送电流,电极管351插入介质管35内,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电极管351和介质管35采用了性能效果较好的制作数值,放电间隙均匀控制在1.0毫米左右,即电极管351的外圆与介质管35内壁的作为气体通道的间隙控制在1.0毫米左右,筒体31内放置大于三根数量的N根介质管35,介质管35可以根据需要由串联器进行串联,奇数管串联提高臭氧浓度,串联器用聚四氟乙烯制成,串联器内孔端与介质管35的端面用氟橡胶密封,气体迂回在多根放电管内腔延长电击时间,增强臭氧浓度。以上所述为本技术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技术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所述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依次电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式发生装置(3)包括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筒体后端盖(33)、孔板(34)和若干根介质管(35),所述介质管(35)电联于电路中,所述筒体前端盖(32)和筒体后端盖(33)分别设置在筒体(31)的两端,所述孔板(34)共两个间隔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介质管(35)穿过两个孔板(34)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和靠近筒体前端盖(32)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进气腔(10),所述筒体(31)、介质管(35)和两个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腔(11),所述筒体(31)、筒体后端盖(33)和靠近筒体后端盖(33)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臭氧气体腔(12),所述介质管(35)包括介质管体(350)、电极管(351)、电极连杆(352)和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管(351)设置在介质管体(350)内,所述电极管(351)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连杆(352),所述电极管(351)的两侧设有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连杆(352)穿过电极支撑板(353)伸出到介质管体(350)外部的进气腔(10)和臭氧气体腔(12)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管组合筒体式水冷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所述电源控制柜(1)、变压器(2)和筒体式发生装置(3)依次电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式发生装置(3)包括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筒体后端盖(33)、孔板(34)和若干根介质管(35),所述介质管(35)电联于电路中,所述筒体前端盖(32)和筒体后端盖(33)分别设置在筒体(31)的两端,所述孔板(34)共两个间隔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介质管(35)穿过两个孔板(34)设置在筒体(31)内,所述筒体(31)、筒体前端盖(32)和靠近筒体前端盖(32)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进气腔(10),所述筒体(31)、介质管(35)和两个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腔(11),所述筒体(31)、筒体后端盖(33)和靠近筒体后端盖(33)设置的孔板(34)形成的空腔为臭氧气体腔(12),所述介质管(35)包括介质管体(350)、电极管(351)、电极连杆(352)和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管(351)设置在介质管体(350)内,所述电极管(351)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极连杆(352),所述电极管(351)的两侧设有电极支撑板(353),所述电极连杆(352)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江娄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丘奥森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