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9373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包括上壳体(1)、紧固螺母(2)、下壳体(3),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由上底板(103)、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和固定边(104)组成,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分别位于上底板(103)左右两端,两个固定边(104)分别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相连,固定边(104)上设置有固定孔(11),下壳体(3)由下底板(303)、上边沿和下边沿组成,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设置在下底板的上下两端,上边沿设置有线束接口槽,下底板的左右两端设置有紧固螺钉,紧固螺钉能够穿过固定孔与紧固螺母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工艺简化、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较低、装配效率高。

A BMS protection shell of powe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
本技术属于汽车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
技术介绍
BMS(batterymanagementsystem)即电池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电动汽车中重要的电气子系统,它可以实现电池状态监测、电池状态分析、电池安全保护、电池信息管理、电池能量控制管理等诸多功能,在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提升电池系统性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动力电池的BMS通常包括保护壳体和壳体内部的硬件电路板及线束接口,其中硬件电路板上布置了多种电气元件,是BMS的核心部分,为了对硬件电路板加以保护,同时兼顾屏蔽电磁干扰功能,通常用金属外壳将其包围起来,现有BMS保护壳体结构如图1所示,由上壳体、下壳体、紧固螺钉组成,上下壳体都是由钣金件折弯后焊接而成,其中下壳体背面还需对称焊接两个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固定孔用于安装,下壳体的四个边围成腔体,各立边分别设置限位台,下壳体上还设置有线束端口和压铆螺柱,其中线束端口与上壳体的三个线束端口一一对应,上下壳体扣合后,通过限位台定位,然后紧固螺钉与下壳体的压铆螺柱连接固定,从而实现上下壳体的连接。由图1可见,现有的保护壳体结构可以实现对电路板的保护和电磁屏蔽,但存在以下不足:1)各零件加工工艺复杂,上壳体需要下料、折弯、焊接,还需要加工六个固定孔和三个线束端口,同时还需要保证折弯后内腔尺寸;下壳体同样需要下料、折弯、焊接,上下立边还需要压铆螺柱,四个立边还需要设置限位台用于与上壳体配合和限位,加工工序繁多,配合尺寸精度较高,此外,该结构多处需要焊接,焊接导致的零件变形难以控制,工艺实现困难;2)由于零件结构复杂,必然导致产品合格率低,加工周期长,加工成本高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产品成本控制和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简化、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较低、装配效率高的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包括上壳体(1)、紧固螺母(2)、下壳体(3),上壳体(1)由上底板(103)、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和固定边(104)组成,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分别位于上底板(103)左右两端,两个固定边(104)分别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相连,固定边(104)上设置有固定孔(11),下壳体(3)由下底板(303)、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组成,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分别设置在下底板(303)的上下两端,上边沿(301)设置有线束接口槽(31),下底板(303)的左右两端设置有紧固螺钉(33),紧固螺钉(33)能够穿过固定孔(11)与紧固螺母(2)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空腔。进一步地,上壳体沿中心对称折弯两次,第一次向内折弯的两边(即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第二次向外折弯形成固定边(104);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向上壳体(1)方向延伸的长度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向下壳体(3)方向延伸的长度相等。进一步地,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左右的长度与上底板(103)左右的长度相等。进一步地,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之间的距离与上底板(103)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左右的长度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之间的距离长度相等。进一步地,底板(303)的四角设置有安装孔(32),固定柱(34)设置在下底板(303)上,固定柱用于安装电路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结构简单,简化加工工艺,配合精度相对较低,装配效率高;2、该结构加工成本低,合格率高,有利于成控制和批量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
技术介绍
中现有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爆炸视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立体示意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正视示意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爆炸视图;图中:1-上壳体,101-第一边,102-第二边,103-上底板,104-固定边;11-固定孔;2-紧固螺母;3-下壳体,301-上边沿,302-下边沿,303-下底板,31-线束接口槽,32-安装孔,33-紧固螺钉,34-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中提及到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内”、“外”等是基于附图并结合产品所示的方向和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并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产品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也不能理解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2-4所示,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包括上壳体(1)、紧固螺母(2)、下壳体(3),上壳体(1)由上底板(103)、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和固定边(104)组成,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分别位于上底板(103)左右两端,两个固定边(104)分别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相连,固定边(104)上设置有固定孔(11),下壳体(3)由下底板(303)、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分别设置在下底板(303)的上下两端,上边沿(301)设置有线束接口槽(31),下底板(303)的左右两端设置有紧固螺钉(33),紧固螺钉(33)能够穿过固定孔(11)与紧固螺母(2)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空腔。上壳体沿中心对称折弯两次,第一次向内折弯的两边(即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第二次向外折弯形成固定边(104),固定边(104)设置上底板(103)上下长度的一半的位置;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向上壳体(1)方向延伸的长度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向下壳体(3)方向延伸的长度均相等。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左右的长度与上底板(103)左右的长度相等。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之间的距离与上底板(103)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上边沿(301)、下边沿(302)左右的长度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之间的距离长度相等。底板(303)的四角设置有安装孔(32),固定柱(34)设置在下底板(303)上,固定柱用于安装电路板。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3均采用2mm厚钢板,通过下料、折弯成型,其中下壳体(3)的紧固螺钉(33)和固定柱(34)均通过压铆方式连接,连接工艺简单易于实现,紧固螺母(2)采用内六角法兰面螺母。线束接口槽(31)下料时即加工完成,线束接口槽(31)的数量根据需要加工,本技术设置3个线束接口槽,紧固螺钉33和固定柱34折弯后进行压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包括上壳体(1)、紧固螺母(2)、下壳体(3),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由上底板(103)、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和固定边(104)组成,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分别位于上底板(103)左右两端,两个固定边(104)分别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相连,固定边(104)上设置有固定孔(11),下壳体(3)由下底板(303)、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组成,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分别设置在下底板(303)的上下两端,上边沿(301)设置有线束接口槽(31),下底板(303)的左右两端设置有紧固螺钉(33),紧固螺钉(33)能够穿过固定孔(11)与紧固螺母(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BMS保护壳体,包括上壳体(1)、紧固螺母(2)、下壳体(3),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由上底板(103)、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和固定边(104)组成,第一边(101)、第二边(102)分别位于上底板(103)左右两端,两个固定边(104)分别与第一边(101)、第二边(102)相连,固定边(104)上设置有固定孔(11),下壳体(3)由下底板(303)、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组成,上边沿(301)和下边沿(302)分别设置在下底板(303)的上下两端,上边沿(301)设置有线束接口槽(31),下底板(303)的左右两端设置有紧固螺钉(33),紧固螺钉(33)能够穿过固定孔(11)与紧固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道均徐玉超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