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921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目的是实现连接器接触件承载更大电流、有效降低温升,包括插孔基体和在插孔基体内沿轴线设置的第一弹性连接件,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设置有闭环的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在轴向受力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在非轴向上可靠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在电连接中相当于增加了并联回路为弹性接触件喉部经环簧到插孔基体,完成电流传递,该方案中增加了并联线路,让电流得到了分流,从而降低了温升,大幅提升电接触可靠性能。

A contact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形式其中一类为插入式,在插孔内装入弹性接触件。弹性接触件由带材冲压卷绕成形,结构可以是冠簧、转簧、扭簧等,弹性接触件中部存在一个最小直径即喉颈。当插头与插座对插时,插针、弹性接触件、插孔基体贴合并实现弹性接触连接。电流通过插针经弹性接触件喉部,传递至弹性接触件两端到插孔基体,完成电流传递。现有的连接器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结构是采用在插孔基体内壁面上设置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环簧结构,第二种结构是采用在插孔基体内沿着轴线设置转簧,两种结构目前都能满足部分性能要求,并广泛使用。但是,目前这两种结构在电气连接后,当电流流过时任然存在技术缺陷,比如说:环簧结构插孔组件在插拔过程中可能出现簧丝拉伤、变形、断裂等损坏,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连接失效。转簧结构插孔组件在加载大电流时,温升超高,产品性能无法达到客户要求。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枪系列量产产品中,采用的这类结构就存在上述的问题,给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的插孔组件结构,实现连接器接触件承载更大电流、有效降低温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包括插孔基体和在插孔基体内沿轴线设置的第一弹性连接件,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设置有闭环的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在受力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在非轴向上可靠接触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端和连接在两个连接端之间的若干弹性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若干弹性体连接连接端后成卷绕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环套在第一弹性连接件上与插孔基体内壁接触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沿着非轴向设置有用于设置第二弹性连接件的环槽,第二弹性连接件设置在环槽内,第一连弹性连接件插入穿过第二弹性连接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体内壁面的环槽不少于一个,每个环槽内均设置有独立的第二弹性连接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为光滑壁面,第二弹性连接件环套在第一弹性连接件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外环套一个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设置在卷绕状的中心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第一弹性连接件限位于插孔基体中,当插针插入插孔基体,第一弹性连接件受插针直径方向的正压力,第一弹性连接件发生弹性变形喉颈变大并将正压力传递至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安装在弹性连接件与插孔基体之间,第二弹性连接件具有很强的弹性,当受到第一弹性连接件正压力时,第二弹性连接件也跟着压缩第一弹性连接件,接触面积增大,传导性增加,温升也随着降低。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插孔基体内增加环槽,环槽的数量由产品结构尺寸和电流大小等因素决定。装配时先在插孔基体内装入环簧(第二弹性连接件)后装入第一弹性连接件,由原来的一个弹性连接件变成一个弹性连接件加一个或多个环簧。当插头与插座对插时,插针、弹性接触件、环簧、插孔基体贴合并实现弹性连接。电流通过插针经弹性接触件喉部,传递至弹性接触件两端到插孔基体,增加的并联回路为弹性接触件喉部经环簧到插孔基体,完成电流传递。该方案中增加了并联回路,让电流得到了分流,从而降低了温升,改善了电气性能。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环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环簧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环簧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环簧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插孔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插孔基体、2是第二弹性连接件、3是第一弹性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结构由插孔基体、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一弹性连接件组成。如图7所示,为插孔基体的本体结构,在现有的插孔基体结构基础上,在内壁面上沿着径向设置有两个环槽,环槽用于固定安装设置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可以为具有弹性功能的部件,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环簧结构,环簧结构的截面形状可以不受限制,包括但是不限于椭圆型(如图4所示)、D字型(如图5所示)、等腰三角形(如图6所示)中的一种;当然第二弹性连接件也可以采用具有弹性部的片状结构。根据采用不同形状的弹性结构,对应的环槽也采用与弹性结构相对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椭圆型、D字型、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如图2所示,为第一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端,连接在两个连接端之间的是若干个弹性体,连接端与弹性体卷绕成圆形结构,卷绕后的中部为喉颈部位。第一弹性连接件可以是转簧结构,也可以采用鼓簧结构。第一弹性连接件中的若干个弹性体相互之间是隔离的,或者弹性体之间至少由一条片带状连接,所有的弹性体并不是完整的整体结构,弹性体可以是直线片状结构,弹性体也可以在喉颈部位设置外凸的凸出部。弹性体可以成任意形态连接到两个连接端之间,比如说采用与卷绕圆轴线平行连接,或者采用偏离卷绕圆轴线的倾斜连接。整个第一弹性连接件在卷绕过程中,可以卷绕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圆筒形结构,也可以采用卷绕成一个开环的圆筒形结构。第一弹性连接件与第二弹性连接件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唯一的,第二弹性连接件设置在环槽,第一弹性连接件穿过环槽,第一弹性连接件可以与第二弹性连接件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当第一弹性连接件中插入插针后,受力膨胀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可靠接触。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整个结构由插孔基体、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一弹性连接件组成。在实施例一的连接基础上进行改进,插孔基体内表面为光滑表面,不设置有任何环槽,第二弹性连接将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闭环后套在在第一弹性连接件上,第二弹性连接件与第一弹性连接件在非工作状态下紧密接触。当第一弹性连接件中插入插针后,第一弹性连接件受力膨胀带动第二弹性连接件压迫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在插孔基体上同时采用第一弹性连接件和第二弹性连接件的目的是在电连接过程中利用第二弹性连接件增加第一弹性连接件与插孔基体之间的并联线路,让流过插针上的电流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后由多个第二弹性连接件进行分流,从而降低整个连接器的温升,大幅提升电接触可靠性能。将上述的两种实施例通过对比试验验证:试验一:采用没有增加环簧的插孔基体连接件,尾孔压接70mm²电缆,通过250A电流至热平衡后整个连接件温升为55K。试验二:采用本实施例中增加了环簧的插孔基体连接件,测试方法和试验条件与试验一相同,热平衡后整个连接件温升为35K。两个试验对比可得,增加环簧后明显温升大幅降低,起到了保护连接器的目的,并减少电连接的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包括插孔基体和在插孔基体内沿轴线设置的第一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设置有闭环的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在受力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在非轴向上可靠接触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包括插孔基体和在插孔基体内沿轴线设置的第一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基体内壁面上设置有闭环的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在受力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在非轴向上可靠接触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端和连接在两个连接端之间的若干弹性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弹性体连接连接端后成卷绕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环套在第一弹性连接件上与插孔基体内壁接触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瑞黄红林任永国刘磊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