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919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电池液冷散热结构;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该电源装置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以及提升电池寿命。

Powe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装置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或储能电池热管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技术介绍
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热管理
,常用的散热手段就是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动力电池出于续航里程的需求和有限体积的限制,电池采用高密度部署方式,电池采用储能密度高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的部署密度也异常高,风冷方式已不适用电池的有效控温,多采用液冷散热结构。针对柱状结构的电池,传统的液冷散热方式是采用铝扁管弯曲流道结构,这种方式中,冷却液从铝扁管一侧进入,另外一侧流出,铝扁管冷却流道方向上进出口温度差距较大,针对电池冷却的均温性较差;同时两排电池放入一个弯曲的间隙内,电池只有一侧与铝扁管有少量接触面积,且为保证电池与液冷铝扁管紧密贴合,在扁管与上需要贴一层导热胶垫。铝扁管方案,受限于空间因素,铝扁管材质不能做到太厚,所以耐弯折次数少,需要一次成型,成品率受弯折工艺影响,成本较高,同时铝的焊接也是一个工艺难题,同时电池与铝扁管接触面积小,同时需要导热胶垫实现电池与铝扁管的紧密接触,造成电池单体本身温度分布差异较大,对电池单体的寿命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电池换热的均匀性以及提升电池寿命的电源装置。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电池液冷散热结构;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所述电池子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呈一列状分布,所述电池子模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子模组之间具有冷却间隔;所述液冷管位于所述冷却间隔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贴合,以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温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在电池子模组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顺序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液冷盖部件,所述液冷盖部件包括第二进液接头、第二出液接头以及绝缘的液冷盖板;所述液冷盖板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其中一电极接触配合的突出接触板,所述液冷盖板具有用于流体流通的第二液流通道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位于所述液冷盖板同一个端面,所述第二液流通道内设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第二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二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二出液接头流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口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出液口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热交换部件,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供液主管、出液主管、输送泵以及交换器;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二进液接头均连通于所述供液主管,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液接头均连通于所述出液主管,所述出液主管与所述供液主管通过所述交换器连通,所述交换器用于对所述来自所述出液主管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所述输送泵设在所述供液主管或者所述出液主管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换器为换热风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池子模组构成子电池组,多个所述子电池组并联在所述供液主管与所述出液主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接触板的径向尺寸与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的端面尺寸一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还包括液冷侧板;所述液冷侧板呈曲面状,所述液冷侧板的外曲面与所述液冷管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液冷侧板的内曲面用于与电池单体接触配合,所述液冷管上连接有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多个所述液冷侧板呈顺序分布。上述电源装置通过设置液冷盖部件实现了对电池单体的顶部位置同时散热的目的,进一步地提高了散热效果,提高电池单体冷却的均匀性,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上述电源装置设置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位于所述液冷盖板同一个端面,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被第二分隔板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二进液口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出液口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也即液冷盖板采用上、下双层通道的结构,这种迂回状层叠通道结构能够实现冷、热液体同侧进出,更有利于液冷盖板对电池单体的温度均匀性,提升液冷盖板对电池单体的冷却均匀性,在增加电池单体冷却效果同时,提高冷却质量,减少电池单体缺陷。上述电源装置设置还设置热交换部件实现了循环式液冷效果。所述热交换部件包括供液主管、出液主管以及交换器,第一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二进液接头均连通于所述供液主管,所述第一出液接头与所述第二出液接头均连通于所述出液主管,所述出液主管与所述供液主管通过所述交换器连通,所述交换器用于对所述来自所述出液主管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在出液主管与所述供液主管之间的流体如冷却液能够循环流动于液冷管、出液主管与所述供液主管之间,并通过交换器对所述来自所述出液主管内的温度较高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温度较低的流体再次流入液冷管继续对电池单体进行液冷,如此形成液冷循环,提高液冷效果,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源装置侧面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9为液冷盖部件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液冷盖部件的侧面示意图;图11为配置有液冷盖部件的电源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12为又一实施例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电源装置;100:电池子模组;110:电池单体;120:子电池组;200:电池液冷散热结构;210:液冷管;211:第一液流通道;212:第一分隔板;220:液冷侧板;230:第一进液接头;240:第一出液接头;250:第一进液管;260:第一出液管;270:液冷盖部件;271:液冷盖板;2711:第二液流通道;2712:第二分隔板;272:第二进液接头;273:第二出液接头;274:突出接触板;280:热交换部件;281:供液主管;282:出液主管;283:交换器;284:输送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电池液冷散热结构;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所述电池子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呈一列状分布,所述电池子模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子模组之间具有冷却间隔;所述液冷管位于所述冷却间隔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贴合,以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温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子模组以及电池液冷散热结构;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管、第一进液接头以及第一出液接头,所述液冷管具有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第一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液流通道分隔形成迂回状,所述第一进液接头以及所述第一出液接头均连接所述液冷管且均与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接头内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液流通道迂回流动至所述第一出液接头流出;所述电池子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呈一列状分布,所述电池子模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子模组之间具有冷却间隔;所述液冷管位于所述冷却间隔内,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电池单体的表面贴合,以实现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温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在电池子模组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顺序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液冷盖部件,所述液冷盖部件包括第二进液接头、第二出液接头以及绝缘的液冷盖板;所述液冷盖板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有多个分别用于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其中一电极接触配合的突出接触板,所述液冷盖板具有用于流体流通的第二液流通道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位于所述液冷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史忠山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