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491 阅读:3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圆叶杨培育、圆叶杨接种菌种前处理、尖顶羊肚菌菌种接种于圆叶杨、圆叶杨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和管护步骤,其特征是圆叶杨根部进行机械损伤10-80%并消毒后,移至尖顶羊肚菌菌种中培养10-120天。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是羊肚菌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品质;二是羊肚菌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比野生条件的产量提高20倍以上;三是通过种植圆叶杨,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羊肚菌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尖顶羊肚菌(Morchdla conica),俗称羊雀菌、包谷菌、麻子菌、狼 肚。属子囊菌亚门(Ase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尖顶 羊肚菌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肉质脆嫩,风味独特,是食用和药用菌中的 珍品之一。近年来,野生羊肚菌因受气候、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环 境因素影响,产量逐年递减,价格也不断上涨。因此,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 者进行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刘波(1953年)、陈惠群等(1995年)、董 淑凤(1995年)、李素玲等(2000年)等先后发表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报 道,但这些方法重复性差,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美国人Ower和Miller 分别于1988年和2004年申请了美国专利(Ower的专利号分别为4594809 和4866878、 Miller的专利号us204000090A和us2040060230A),其专利 采用小麦等双层培养基,培养出菌核后再诱导产生子实体,但存在成本高、 工序复杂、栽培环境要求苛刻等问题,至今未能规模化栽培。朱斗锡、昆 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和陈万鹏等申请了中国专利,朱斗锡申请的专利申请 号分别为93115364.6和00112812.4、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 申请号为20610010962.0,陈万鹏申请的专利申请号为20710185274.2。但 朱斗锡、陈万鹏申请的专利采用有机质等作培养基,其他工艺类似常规食 用菌,同样存在成本高,工艺流程难以普通农户接受,因而也未见大面积 推广;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由于在栽培过程中需要采取清林等措施,不利于森林资源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弥补上述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 保持羊肚菌原有自然品质和提高产量,又能促进植树造林的尖顶羊肚菌生 态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圆叶杨培育、圆叶 杨接种菌种前处理、尖顶羊肚菌菌种接种于圆叶杨、圆叶杨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和管护步骤,其特征是圆叶杨根部进行机械损伤10—80%并 消毒后,移至尖顶羊肚菌菌种中培养10—120天。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1、 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采用常规食用菌菌种制作、培育方法制作 尖顶羊肚菌菌种,可以是液体菌种,也可以是固体菌种。2、 圆叶杨幼苗培育采用常规植物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方法培育圆 叶杨幼苗,圆叶杨接种菌苗以株高20—200cm、直茎2—15cm的无病虫害 圆叶杨幼苗为宜。3、 消毒液准备采用常规消毒剂,如多菌灵、高锰酸钾等配置的O.l —1000ppm消毒液。4、 圆叶杨根部机械损伤处理将待接种圆叶杨幼苗根剪去部分须根,对剩余的根进行人工机械受伤处理,以剩余根系的10—80°/。受伤为宜。5、 消毒将经过根部机械损伤处理的圆叶杨苗根部置于消毒池内,消毒池中的消毒液以浸过圆叶杨苗所有根系为宜,消毒3—180分钟。6、 接种将消毒后的圆叶杨苗经过清水漂洗后根部置于尖顶羊肚菌菌种中,其中液体菌种以浸过圆叶杨苗所有根系为宜,固体菌种则在接种前分成直径0.5—3cm的小块后再覆盖在根系周围,自然条件下培养8—90天。7、 圆叶杨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圆叶杨苗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到林地内,回填土至塘深1/2—2/3时,在距苗0.5—30cm的周围 加入1—10g草木灰,l一5g普通硅酸盐水泥,5—1000g固体菌种;继续回填土至塘平。8、 管护圆叶杨定植三个月内用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对根部补浇1 一4次,除草1—2次,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杂草滋生;在次年1—6月份 进行林地遮荫和喷水,以保持林地湿度和水分,促进尖顶羊肚菌子实体发 生。使用本专利技术, 一是羊肚菌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品质; 二是羊肚菌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比野生条件的产量提高20倍以上;三是 通过种植圆叶杨,可以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羊肚菌 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1、 圆叶杨准备取圆叶杨扦插繁殖5个月无病虫害幼苗,2、 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按葡萄糖20g、蛋白胨4g、 MgS040 . 05g、 KH2P04 0.05g、 K2HP04 0. 05g、 H20 1000ml的比例配制菌种培养基。培养基在121 'C条件下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入尖顶羊肚菌母种,在2(TC条件下发酵 培养30天备用。3、 圆叶杨苗根部机械损伤和消毒将圆叶杨剪去须根,并对剩余的 根进行人工机械损伤,损伤面积约50%,并将圆叶杨根部放入50ppm高锰酸 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后,用清水漂洗2次。4、 接种将经过根部机械损伤和消毒处理的圆叶杨幼苗根部用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浸泡,以覆盖过受伤全部根系为宜,过长的根系可以切除,培养30天。5、 移栽在准备种植的还林地沿种植地块等高线开成条带状平地,条带中心间距(行距)1.5m,按株距200cm挖40X40X40cm的圆叶杨种植 塘;将苗直立于塘中央, 一手扶直苗, 一手回填土,回填的土要细碎无杂 物;回填土至塘深1/2—2/3时,在距苗5cm的周围加入5g草木灰,5g普通 硅酸盐水泥,10g腐殖质,500g菌种,继续回填土至塘平时。6、 管护圆叶杨定植三个月内用尖顶羊肚菌菌种液体对根部补浇2 次和除草1次,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杂草滋生。之后分别在次年1—6月份 进行林地遮荫和喷水,以保持林地湿度和水分,促进尖顶羊肚菌子实体发 生实施例2:1、 圆叶杨准备取扦插繁殖2个月圆叶杨无病虫害幼苗,2、 尖顶羊肚菌菌剂准备发酵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培养基在12rC 条件下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入尖顶羊肚菌母种,在25。C条件下发酵培养 20天备用。3、 圆叶杨根部机械处理和消毒:将圆叶杨剪去须根,并对剩余的根 进行人工机械损伤,损伤面积约30%,并将圆叶杨根部放入10ppm高锰酸钾 溶液中浸泡10分钟后,用清水漂洗3次。4、 接种将经过根部机械损伤和消毒处理的圆叶杨幼苗根部用尖顶 羊肚菌液体菌种浸泡,以覆盖过受伤全部根系为宜,过长的根系可以切除; 培养30天。5、 移栽在准备种植的林地沿种植地块等高线开成条带状平地,条 带中心间距(行距)2m,按株距200cm挖40X40X40cm的圆叶杨种植塘;将苗直立于塘中央, 一手扶直苗, 一手回填土,回填的土要细碎无杂物; 回填土至塘深1/2—2/3时,在距苗5cm的周围加入5g草木灰,5g普通硅酸 盐水泥,10g腐殖质,600g菌种;继续回填土至塘平时。 6、管护管护方法同实例l。实施例3:1、 圆叶杨准备取圆叶杨种子繁殖10个月无病虫害幼苗,2、 尖顶羊肚菌菌剂准备发酵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培养基在12rC 条件下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入尖顶羊肚菌母种,在25'C条件下发酵培养 30天备用。3、 圆叶杨根部机械处理和消毒将圆叶杨剪去须根,并对剩余的根 进行人工机械损伤,受伤面积约70%,并将圆叶杨根部放入60ppm高锰酸钾 溶液中浸泡3分钟后,用清水漂洗3次。4、 接种将经过根部机械损伤和消毒处理的圆叶杨幼苗根部用固体 菌种在接种前分成直径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圆叶杨培育、圆叶杨接种菌种前处理、尖顶羊肚菌菌种接种于圆叶杨、圆叶杨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和管护步骤,其特征是圆叶杨根部进行机械损伤10-80%并消毒后,移至尖顶羊肚菌菌种中培养10-120天。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尖顶羊肚菌菌种准备、圆叶杨培育、圆叶杨接种菌种前处理、尖顶羊肚菌菌种接种于圆叶杨、圆叶杨被接尖顶羊肚菌菌种后移栽和管护步骤,其特征是圆叶杨根部进行机械损伤10-80%并消毒后,移至尖顶羊肚菌菌种中培养10-120天。2、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尖顶羊肚菌菌种为液体菌种。3、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尖顶羊肚菌菌种为固体菌种。4、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种用的圆叶杨苗为株高20—200cm、直茎2—15cm的无病虫害圆叶杨 幼苗。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所述的尖顶羊肚菌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 在于尖顶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中志赵琪周德群杨祝良程远辉戚淑威和加卫王泽清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