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685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包括一个锅炉,所述锅炉内从上向下分布有第一分泥盘、第一喷灰管、第一接粒盆、第二分泥盘、第二喷灰管、第二接粒盆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分泥盘与所述第二分泥盘之间通过竖向的连接管相连;其优点在于:每次推进的污泥量小,不过数吨,比圆盘干燥机周转带起的几十号污泥,要节能;并且,本申请利用了湿泥的自身重力作为滑动能源;本申请对焚烧之后产生的热灰进行二次利用,利用其余热,又利用其物理特征,贴附于湿泥表面,使得长条状挤出的湿泥不会再次结团,有利于焚烧。

A wet mud preheating drying mixing gran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设备;具体是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
技术介绍
污泥的含水量非常高,所以污泥焚烧前需要进行干化处理,有些还需要在这个阶段混合其它物质,以便焚烧更加容易并且充分。现在主要的预热方式是圆盘干燥机:湿污泥由进料口送入,在圆盘外壳和空心轴之间流动,通过夹套、空心轴和轴上焊接的空心盘片传输热量,物料被间接加热干化,产生的水蒸汽聚集在干燥机的穹顶,由栽气带出干燥机;空心盘片与轴完全垂直,对物料没有切剧,通过盘片边缘的推进/描拌器的作用,对物料进行推进搅拌,不断更新干燥面,从而实现干燥的目的;整台干燥机的承载部分,由一根中空轴和一组中空的圆盘组成。工作时,这个圆盘干燥机中充入的是几十吨的污泥,每次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被割片的湿度较高的污泥容易再次结团,只能持续加热到后程,在湿度明显下降时,才能做到不结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能对焚烧污泥产生热粉灰进行再次利用,湿泥一次造粒成功,不结团的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包括一个锅炉,所述锅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锅炉(01),所述锅炉内从上向下分布有第一分泥盘(02)、第一喷灰管(03)、第一接粒盆(04)、第二分泥盘(05)、第二喷灰管(06)、第二接粒盆(07)和加热装置(08),所述第一分泥盘与所述第二分泥盘之间通过竖向的连接管(09)相连,所述第一分泥盘和所述第二分泥盘均在管体的朝底面设置有若干出泥孔(10),所述第一喷灰管和所述第二喷灰管均在体管的朝下面和朝内面设置有若干出灰孔(11),且均与污泥焚烧过程中排放的热粉灰管(12)相连;所述第一接粒盆和所述第二接粒盆均设置有出料口(13);所述第一分泥盘外接有进泥管(14)和推泥气缸(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泥预热干化混合造粒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锅炉(01),所述锅炉内从上向下分布有第一分泥盘(02)、第一喷灰管(03)、第一接粒盆(04)、第二分泥盘(05)、第二喷灰管(06)、第二接粒盆(07)和加热装置(08),所述第一分泥盘与所述第二分泥盘之间通过竖向的连接管(09)相连,所述第一分泥盘和所述第二分泥盘均在管体的朝底面设置有若干出泥孔(10),所述第一喷灰管和所述第二喷灰管均在体管的朝下面和朝内面设置有若干出灰孔(11),且均与污泥焚烧过程中排放的热粉灰管(12)相连;所述第一接粒盆和所述第二接粒盆均设置有出料口(13);所述第一分泥盘外接有进泥管(14)和推泥气缸(15),所述第一接粒盆的出料口设置在锅炉外;在所述推泥气缸的作用,受挤压的部分湿泥从第一分泥盘的所述出泥孔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巍巍周志强金建业潘伟军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格林兰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